课件26张PPT。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 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大家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战争特点:
战争的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魏、赵、齐秦、赵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减灶计战 国战国时期三次经典战役 魏、韩、齐战国时期铜戈
(河南省新郑县出土)战国时期的兵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 随着经济的发展青铜兵器得到改进靴形铜钺[yuè]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银山岭出土)秦国青铜长剑(骑兵使用 最长达三米)龙凤云纹皮盾长杆三戈铜戟[jǐ](湖北省随县出土)青铜箭镞[zú]战国战车(复原模型)战国武士复原图步兵和骑兵逐渐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战国铜壶鲁越卫中山洛邑晋宋河水渭水汉水淮水江水东周都城诸侯国国都诸侯国疆域战 国 七 雄1234齐567楚秦燕赵魏韩东周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秦楚鲁越卫韩赵魏周中山洛邑晋燕齐宋河水渭水汉水淮水江水东周都城诸侯国国都诸侯国疆域秦楚韩赵魏燕齐乐毅改革胡服骑射改革邹忌改革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吴起变法七 雄 与 战 国 时 期 的战 国 变 法铁制农具牛耕1、背景②秦国落后挨打,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①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二、商鞅变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3、时间:5、改革者: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取胜4、支持者:秦孝公公元前356年商鞅二、商鞅变法商鞅 商鞅,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公孙鞅。
年轻时好刑名之学,但魏王并不重用他,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
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号商君,所以又称商鞅。秦孝公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比较落后,遭东方各国歧视,他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鼓励生产,论功行赏,实行连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时年45岁。 商鞅舌战图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商鞅变法的内容加强战斗力 (兵强)历史作用商 鞅 变 法主要内容废除井田制,
允许自由买卖奖励军功鼓励耕织┄┄建立县制废除了旧制度,有利于地主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国富)加强中央的管理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商鞅变法得到了掌握国家统治实权的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3)商鞅采用徙木赏金的做法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4)商鞅变法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广大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5)商鞅具有改革家的魄力和勇气,敢于同阻碍变法的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561.时间:________年
2.人物: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__
3.地点:成都附近的__________李冰岷江地点:
修建者:
作用:
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四川 岷江中游李冰(秦国)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1、修建: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
防洪、灌溉、水运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鱼嘴鱼嘴鱼嘴飞沙堰飞沙堰飞沙堰宝瓶口宝瓶口宝瓶口4、影响:(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崇德庙”,是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你知道对联中“太守”是谁?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著名战役名称战争特点战争结果商鞅变法背景目的时间、人物内容作用都江堰修建构成功能影响商鞅舌战图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