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10 06:5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单元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钱乘旦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历史事件(  )
A.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B.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
C.以建立共和国为目标 D.提倡民主与科学
2.图中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①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能体现“求富”的口号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3.京师同文馆30年中翻译西书近200部,尤以外交和史地政法一类为多。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40年里翻译的书籍达199部,而以自然科学、实用科学为多。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放弃了引进西方机器 B.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改变了封建旧思想
4.如图反映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这一侵略特征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B.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C.《瑗珲条约》的签订 D.八国侵略军联合侵略中国
5.“这次战争对于大清国来讲,是一个难以接受的耻辱。自此列强对中国最后一丝的敬畏也荡然无存了。”大清的这次惨败让国人痛心疾首,1895年,一位爱国志士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上述的“这次战争”(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领土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土,不问其大小。割让领土是指,在战争中,战败国在被迫或求和时割让领土给战胜国,战胜国所获得的领土便是由割让取得。在中国近代史上,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俄国 B.英国 C.塞尔维亚 D.日本
7.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内容有(  )
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②增开汉口、南京为通商口岸
③准许华工出国
④英、法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两次战争的主要发动者是英国
B.两次战争的起因和性质相同
C.两次战争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D.两次战争中国战败,丧师失地
9.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起义领袖是洪秀全
B.起义的时间是1851年﹣1864年
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D.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10.英国人呤唎在其著作中记载:“1862年9月21日,这个美国兵痞,头一个为清军服务的美国人华尔,在率军攻打……慈溪的时候,中弹身亡。”这反映的是(  )
A.清军抗击美军
B.林则徐镇守广州
C.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厦门)”。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签订了(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功绩是(  )
A.领导虎门销烟 B.撰写《海国图志》
C.抗击沙俄入侵 D.指挥黄海海战
13.据《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史》统计,广东对英贸易从1844年的3340万美元下降到1849年的1930万美元,1855年时为650万美元,较1844年时减少了80.5%。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后开放五口通商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口岸增多
C.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在华设厂
D.八国联军侵华后广州人购买力下降
14.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场战争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揭开了中国被列强侵略的历史
D.从此中国开始主动融入世界,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
15.“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反应的历史事件是(  )
A.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B.血洗北京城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南京大屠杀
16.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前辈谭嗣同选择为变法流血柄牲、邓世昌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坚守的“初心”是(  )
A.推翻满清政府 B.实行君主立宪 C.实现民主共和 D.挽救民族危亡
17.下列事件与结果关联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结果
A
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
B
康、梁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C
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变法运动的序幕从此揭开
D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
维新派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A.A B.B C.C D.D
18.“清朝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全国激起了变法的声音,终于在1898年进行了一次变法,我们书上讲,由于慈禧的阻挠导致这次变法的失败,那么假如戊戌变法的时候慈禧不进行阻挠的话。戊戍变法可以成功吗?“根据历史知识,以下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妥协
B.慈禧太后等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C.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依靠没实权的光绪帝
D.改革变法的措施推行不当
19.如图条约的签订被称为是“吸干中国最后一滴血”,对此表述错误的是(  )
/
A.列强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
B.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C.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D.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20.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各项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
B.1840年6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C.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评卷人
得 分


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疯似的”“只要中国每年需要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二
年代
1837﹣1839年
1845年
1846年
英输华货物总值
年均不到100万英镑
约179万英镑
约230万英镑
材料三: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夺取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4分)
(2)请你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4分)
(3)材料三中的绅士指的是谁?这一事件发生在那一战争中?(7分)
2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二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战争中?(4分)
(2)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材料二中的“树上的伙伴”都是指谁?“果园的主人”指谁?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7分)
(3)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4分)
2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叙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材料二:中国甲午战争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割占土地。外国帝国主义将整个中国分割为各自的租借地与势力范围,在这些地域内,他们修建铁路,开采矿山,设立工厂,开办银行,并设立各种各样的剥削机构日本在和约中获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各国因享有最惠国待遇,它们也拥有了这项权利。这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与那些萌芽中的中国工商业者相比,外国投资者和开发商拥有大量资金、工艺技艺和特权地位,因而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外来的经济帝国主义阻碍了中国本土资本主义的自发成长,并将中国的工业降低到依从、附属的地位。
日本取代中国成为远东头号强国,它南有台湾,北有朝鲜,取得了日后向东南亚推进的稳固基地,也构成了进军满州的跳板。这次战争为日本1904年挑战俄国铺平了道路。
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极端分子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满族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的内容?(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5分)
(3)依据材料和问题,概括这两个历史事件对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6分)
24.(15分)晚清商人阶层开始扩大,同时“士”和“商”开始结合,逐渐形成了所谓的“绅商”阶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清统治者创痛巨深的鸦片战争是由政府一向漠视的对外贸易问题引起的,于是外贸被夸大地和国家的生存问题联系起来,这就迫使人们去重新估量商业的作用。……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绅商阶层。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民间投资热潮中,不仅到处闪现着绅商翎顶辉煌的身影,而且在许多工厂和路矿公司中,他们还充任着主要创办人以及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摘编自马敏《官商之间一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材料三:执掌上海总商会领导权力的绅商头面人物和绅商领导体制下的上海商会,……为消除有碍于商务发展的官商隔阂,沟通官、商联系,曾经起过一些积极的作用。从解决历史进程中的突出社会矛盾来说,这也是为近代化扫除障碍。
﹣﹣徐鼎新著《上海总商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绅商阶层形成的主要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推动绅商阶层发展的近代化运动。(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晚清绅商推动近代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4分)
(3)据材料三,分析绅商阶层在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历史作用。(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钱乘旦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历史事件(  )
A.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B.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
C.以建立共和国为目标 D.提倡民主与科学
【解答】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A符合题意。故选A。 
2.图中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①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能体现“求富”的口号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C
3.京师同文馆30年中翻译西书近200部,尤以外交和史地政法一类为多。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40年里翻译的书籍达199部,而以自然科学、实用科学为多。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放弃了引进西方机器 B.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改变了封建旧思想
【解答】据“京师同文馆30年中翻译西书近200部,尤以外交和史地政法一类为多。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40年里翻译的书籍达199部,而以自然科学、实用科学为多。”可知,洋务运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故选B。
4.如图反映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这一侵略特征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B.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C.《瑗珲条约》的签订 D.八国侵略军联合侵略中国
B
5.“这次战争对于大清国来讲,是一个难以接受的耻辱。自此列强对中国最后一丝的敬畏也荡然无存了。”大清的这次惨败让国人痛心疾首,1895年,一位爱国志士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上述的“这次战争”(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答】由材料中的信息“1895年”“台湾今已归日本”等可知,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了日本,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故选B。 
6.领土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土,不问其大小。割让领土是指,在战争中,战败国在被迫或求和时割让领土给战胜国,战胜国所获得的领土便是由割让取得。在中国近代史上,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俄国 B.英国 C.塞尔维亚 D.日本
A
7.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内容有(  )
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②增开汉口、南京为通商口岸
③准许华工出国
④英、法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答】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故选C。 
8.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两次战争的主要发动者是英国
B.两次战争的起因和性质相同
C.两次战争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D.两次战争中国战败,丧师失地
【解答】“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理解,正确的是两次战争的起因和性质相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不满足既得利益,希望扩大侵略权益,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挑起的战争,其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与鸦片战争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使中国沦为英国、法国等列强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另外,两次战争性质也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故选B。学科&网
9.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起义领袖是洪秀全
B.起义的时间是1851年﹣1864年
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D.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解答】1856年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
联合镇压下失败。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0.英国人呤唎在其著作中记载:“1862年9月21日,这个美国兵痞,头一个为清军服务的美国人华尔,在率军攻打……慈溪的时候,中弹身亡。”这反映的是(  )
A.清军抗击美军
B.林则徐镇守广州
C.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
11.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厦门)”。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签订了(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答】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福州、厦门开放通商,导致洋货“充积于厦口(厦门)。故选B。 
12.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功绩是(  )
A.领导虎门销烟 B.撰写《海国图志》
C.抗击沙俄入侵 D.指挥黄海海战
【解答】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禁烟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维护了民族尊严。A符合题意。故选A。
13.据《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史》统计,广东对英贸易从1844年的3340万美元下降到1849年的1930万美元,1855年时为650万美元,较1844年时减少了80.5%.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后开放五口通商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口岸增多
C.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在华设厂
D.八国联军侵华后广州人购买力下降
A
14.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场战争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揭开了中国被列强侵略的历史
D.从此中国开始主动融入世界,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揭开了中国被列强侵略的历史,中国被动地融入世界,被动挨打的命运由此开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D选项描述不正确。故选D。
15.“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反应的历史事件是(  )
A.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B.血洗北京城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南京大屠杀
【解答】题干中的“花园”指的是“圆明园”。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故选C。 
16.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前辈谭嗣同选择为变法流血柄牲、邓世昌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坚守的“初心”是(  )
A.推翻满清政府 B.实行君主立宪 C.实现民主共和 D.挽救民族危亡
【解答】据所学知,为救亡图存,谭嗣同参与了维新变法运动并为之流血牺牲;邓世昌为抗击日本的侵略而选择了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坚守的“初心”是挽救民族危亡。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7.下列事件与结果关联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结果
A
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
B
康、梁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C
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变法运动的序幕从此揭开
D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
维新派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A.A B.B C.C D.D
【解答】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创办了《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正式形成。所以B项对应正确。故选B。 
18.“清朝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全国激起了变法的声音,终于在1898年进行了一次变法,我们书上讲,由于慈禧的阻挠导致这次变法的失败,那么假如戊戌变法的时候慈禧不进行阻挠的话。戊戍变法可以成功吗?“根据历史知识,以下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妥协
B.慈禧太后等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C.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依靠没实权的光绪帝
D.改革变法的措施推行不当
A
19.如图条约的签订被称为是“吸干中国最后一滴血”,对此表述错误的是(  )
/
A.列强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
B.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C.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D.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解答】观察材料图片结合“吸干中国最后一滴血”可知,这是对《辛丑条约》的表述。《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ABC三项表述正确。故选D。 
20.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各项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
B.1840年6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C.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疯似的”“只要中国每年需要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二:
年代
1837﹣1839年
1845年
1846年
英输华货物总值
年均不到100万英镑
约179万英镑
约230万英镑
材料三: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夺取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请你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的绅士指的是谁?这一事件发生在那一战争中?
【答案】(1)目的: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或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呈现上升趋势。
(3)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科&网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二: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战争中?
(2)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材料二中的“树上的伙伴”都是指谁?“果园的主人”指谁?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3)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国和法国;中国;帮凶。
(3)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叙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材料二:中国甲午战争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割占土地。外国帝国主义将整个中国分割为各自的租借地与势力范围,在这些地域内,他们修建铁路,开采矿山,设立工厂,开办银行,并设立各种各样的剥削机构日本在和约中获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各国因享有最惠国待遇,它们也拥有了这项权利。这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与那些萌芽中的中国工商业者相比,外国投资者和开发商拥有大量资金、工艺技艺和特权地位,因而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外来的经济帝国主义阻碍了中国本土资本主义的自发成长,并将中国的工业降低到依从、附属的地位。
日本取代中国成为远东头号强国,它南有台湾,北有朝鲜,取得了日后向东南亚推进的稳固基地,也构成了进军满州的跳板。这次战争为日本1904年挑战俄国铺平了道路。
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极端分子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满族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的内容?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
(3)依据材料和问题,概括这两个历史事件对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1)《辛丑条约》。
(2)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争相在华投资设厂;帝国主义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取代中国成为远东头号强国,为日后侵华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思想界也发生了震动,掀起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3)影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以至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发展缓慢;中国的思想界也发生了震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倡导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倡导革命。 
24.晚清商人阶层开始扩大,同时“士”和“商”开始结合,逐渐形成了所谓的“绅商”阶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清统治者创痛巨深的鸦片战争是由政府一向漠视的对外贸易问题引起的,于是外贸被夸大地和国家的生存问题联系起来,这就迫使人们去重新估量商业的作用。……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绅商阶层。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民间投资热潮中,不仅到处闪现着绅商翎顶辉煌的身影,而且在许多工厂和路矿公司中,他们还充任着主要创办人以及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摘编自马敏《官商之间一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材料三:执掌上海总商会领导权力的绅商头面人物和绅商领导体制下的上海商会,……为消除有碍于商务发展的官商隔阂,沟通官、商联系,曾经起过一些积极的作用。从解决历史进程中的突出社会矛盾来说,这也是为近代化扫除障碍。
﹣﹣徐鼎新著《上海总商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绅商阶层形成的主要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推动绅商阶层发展的近代化运动。
(2)据材料二,指出晚清绅商推动近代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分析绅商阶层在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历史作用。
【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重商主义思潮的兴起;清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变革。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2)表现: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参与近代企业的管理。
(3)沟通官府与商人之间的联系;缓解妨碍商务发展的官商隔阂;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