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解释加红色的文言词(其中加下划线的课本已有注释)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返回上页 下页 解释加红色的文言词(加下划线的课本已有注释)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返回上页 下页 解释加红色的文言词(加下划线的课本已有注释)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返回上页 下页 请你指出“轼” 返回上页 下页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一定要见鲁庄公,原因是:肉食者鄙。返回上页 下页 在鲁庄公迎战齐军的三条理由中,曹刿最重视哪一条?为什么重视?最重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因为他认为这是“忠之属也”——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返回上页 下页 曹刿为什么选择“齐人三鼓”时进攻?他的解释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返回上页 下页 “齐师败绩”时,曹刿为什么不让鲁军马上追击?因为他认为鲁国是“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返回上页 下页 曹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视”到什么?“望”到什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返回上页 下页 归纳: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论开始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把握战机
论开始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观察敌情 知己知彼
但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返回上页 下页 “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一件事?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返回上页 下页 鲁庄公也是“肉食者”,也“鄙”。他的“鄙”表现在哪里?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不知凭什么迎战齐军;寄希望于臣子神
公将鼓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公将驰之。——贸然追击
既克,公问其故。——打了胜仗却不知为什么。返回上页 下页 本文出了一个什么成语?一鼓作气。
这个成语原义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意思?
原义是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现在指趁锐气足时一举成事。返回上页 下页 补足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
乃入见。
(曹刿)乃入(宫)见(庄公)。返回上页 下页 补足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问:“何以战?
(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
必以分人。
必以(之)分(于)人。返回上页 下页 古今异义下边每组句中红色字古今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牺牲玉帛 2、小大之狱(古: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现代比喻为人民、为正义
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案件)(今:监禁罪犯的地方)3、可以一战古:可以凭借今:能或能够4、再而三古:第二次今: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6、忠之属也
忠于人民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5、虽不能察,必以情 以情动人(实情 )(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