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课件(2课时,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课件(2课时,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0 13:4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第1课时第2课时语文园地四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桥》这篇课文中,老村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交流平台第1课时 《穷人》这篇小说写的是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毅然收养她的两个孩子。 《在柏林》描写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的故事。说说本单元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桥》中面对凶猛的洪水时,人们的恐慌,老汉的镇定。 《穷人》中桑娜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时那忐忑不安中透出来的善良与质朴。 《在柏林》中老兵的话不仅揭露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更让列车上所有人反思,其结局出人意料。老兵的话不仅仅是在制止小姑娘的不谙世事,更体现出老兵的善良。 《桥》中山洪到来时,那种天崩地裂的环境让人害怕,可老汉在暴雨中的喊话盖过了一切。…… 印象深刻的地方往往都能打动我们,让我们心情随之起伏,心灵为之震颤。小说《穷人》中桑娜的质朴、善良打动了很多人,那么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怎样理解桑娜这一人物形象呢? “他现在在哪儿?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自言自语着。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
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故事情节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环境描写 我们通过对《穷人》一文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的感悟,故事情节的回顾,环境描写的分析理解小说中桑娜的形象。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从这些方面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学习从故事情节中理解人物形象。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词句段运用说说这一经典情节突出人物怎样的形象。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讲述关羽在汜水关前斩杀董卓部将华雄的故事。从故事中感受到关羽的英勇。 抓住“酒”这一关键字在语段中的作用体会:关羽斩杀华雄的快、狠、准。围绕人物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说说桑娜此时的心情以及你对桑娜人物的理解。 桑娜先是非常不安、紧张、犹豫不决,后来又下定决心要收养。从她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变化中,看到桑娜的朴实、善良、有同情心。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从“绷”“怎么忍受得了”“不敢”“不忍”“忍不住”“盼望”等一系列的心理描写,看出“我”的想救却不能救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他跳起来离开火场,一方面又不希望他跳起来,一方面想看,又害怕看,一方面又期待发生奇迹。从对“我”的心理描写中,你如何理解邱少云这一人物形象? 语段中没有直接写邱少云,但从“我”矛盾的心理活动中,看到邱少云正遭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与煎熬,看到邱少云宁愿被活活烧死也不暴露位置的决心,看到他在危急时刻也要一动不动遵守纪律,哪怕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回顾语段,明确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忐忑不安和犹豫不决。 第一个语段直接从人物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感受人物朴实、善良的人物形象。 第二个语段从人物紧张、担心的矛盾心理侧面烘托人物高尚的英雄形象。小练笔:
试着写一段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小 结 本节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分析语段,学会如何进行小说人物形象的阅读,学会如何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小说阅读中能认识更多的有特点的人物。第2课时 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却常常心系故乡。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回乡偶书偶偶:偶然。
偶书:偶然间写下的诗。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唐代
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后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不清楚的可同桌间相互交流。自由读诗:偶 乡音 无改 鬓毛衰
相识 笑问 客鬓毛衰 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借助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不清楚的可同桌间相互交流。“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们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这个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齐读古诗:读诗悟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通过观察对比两幅图,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句诗呢? 带着有些难过的心情来读这句诗。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头发都已经白了,很伤感。 这时候的贺知章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他不由地发出感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诗人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乡,心中无比激动的诗人回到家乡后又有什么感受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假如你就是这位小朋友,你会对贺知章爷爷说些什么话呢? 《回乡偶书》把诗人重回离别了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又喜又悲的感情,表现得亲切自然。让我们再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把作者的又喜又悲的情感读出来。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又喜)(又悲)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每当中秋月明时,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每当九月重阳,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呢?一年过去了,又是除夕了,贺知章又会怎样思念家乡呢?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组员。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对着明月想象家乡的月亮是否和离开时一样。九月重阳节,登上山顶,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儿时的伙伴是否也和他一样在登高。——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除夕夜,正是一家团圆的日子,想到曾经一家其乐融融,现在却不能和他们团圆,多么伤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今天,他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可是家乡已经不是以前的模样,同学们想象一下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朋友?亲人?诗人自己……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再也不见身影。诗人不由感叹起来——
往日一家人团圆欢乐的景象再也无处找寻。诗人不禁叹息起来——
如今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物是人非,诗人不由得伤感起来——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朗诵诗词 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化,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阅读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