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它溶解了吗?》 课件(7张PPT)+教案+实验记录单

文档属性

名称 1.1《它溶解了吗?》 课件(7张PPT)+教案+实验记录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10 11:45:32

文档简介

《它溶解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溶解。?
(2)科学探究?
1.?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2.学生能寻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
(3)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类比分析的严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a建构溶解概念。?
难点:学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小组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分组材料:烧杯,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比较盐和沙子放入水中的现象,引发问题。?
【设计意图: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怎样?引导学生猜测,提取学生前概念。然后动手完成操作: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把看到的现象进行记录、比较。学生发现沙还在水中,而盐不见了。引发学生思考:那盐到哪儿去了?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本环节还包含了实验方法、规范搅拌的指导。】?
1.指导:将盐和沙分别放入水中。(PPT出示实验过程)?
2.提示:?
(1)玻璃仪器的使用。?
(2)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
(3)演示、讲解:搅拌的规范操作。?
3.生分组实验。?
4.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5.引发思考:盐“藏”哪里去了??
【教学反思:学生得益于具体的指导,实验操作规范,观察细致,描述较清晰准确,很好地触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探寻盐的“踪迹”,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盐去哪里了?学生几乎一致推断在水里。“藏”在哪儿呢?学生的前认知会呈现很多的不一样。教学设计上首先试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验证,对可行的方法教师予以确认后,再教学生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取得证据,证实猜想,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1.生猜测:盐去哪里了?“藏”在哪儿呢??
2.生想方法:怎样证明自己的猜想?师适机反馈。?
3.播放吸管取水的视频资料。?
4.学生操作,实验求证。?
5.汇报、交流、整理: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走向深入。“吸管取水”取证是本环节的亮点,也是本节课“技术”的体现,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同时,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实验进行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证实的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这样集中展示了各组的实验结果,证明了盐已“藏”在了这杯水的这些部位。更为巧妙的是,该过程初步完成了一个类似于分子运动?的“建模”过程,为溶解概念的建立以及初中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类比推理。?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证实了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我们借助胭脂红,让这个过程看得见。观察并描述胭脂红进入水中后的现象,是实验方法的放手,又是为建构溶解概念奠基。学生经历观察—描述—类推,真正理解均匀分散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构溶解的科学概念。】?
1.介绍胭脂红。?
2.确定实验步骤。?
3.分组实验。?
4.汇报交流:描述胭脂红进入水中后的现象。?
5.类推:食盐进入水中可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引导学生理解均匀分散,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7.沙子溶解在水里吗?——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哪些不能溶解在水里呢?咱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教学反思:借助胭脂红的溶解,让均匀扩散显性化。通过观察描述及思维类推,学生能较好完成“溶解”概念的建构。教学流程及学生思维建构表现得如“行云流水”。课的最后有些物质容易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容易或不能溶解于水。与单元后面的教学内容呼应,浑然一体。】?
【板书设计】
记 录 单(一)
第 小组 记录员:
      
      
   
 
    
   
 
    
记 录 单(一)
第 小组 记录员:
      
      
   
 
    
   
 
    
记 录 单(二)
第 小组
  1
  2
  3
   
 
记 录 单(二)
第 小组
  1
  2
  3
   
 
记 录 单(三)
第 小组 记录员:
        
    
    
  
记 录 单(三)
第 小组 记录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