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高三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训练1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高三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训练1 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10 15:0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朝流训练1(旧民主主义革命)
1、(2019揭阳高三期末) 1911年11月,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各国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该材料说明
A. 各国对清廷已普遍失望
B. 列强已选中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
C. 列强同情理解中国革命
D. 革命已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2、(2019原创)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告独立。清朝总理大臣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各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这反映出
A.中国维持政局稳定符合列强利益
B.列强严守中立避免干涉中国的内政
C.清廷统治崩溃缘于失去列强支持
D.民主价值观决定着列强的外交选择
3、(2019茂名一模)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A.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B.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4、(2019唐山一模)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这表明当时国人
A.信仰民主共和 B.反对复辟帝制 C.抵制军阀统治 D.坚持统一战线
5、(2019揭阳一模)清咸丰之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直隶中央。咸丰年间(1851-1861),“曾国藩既请练军长沙,奋然以招募行伍,尽废官兵,使儒生领农民,各自成营”,且湘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而非由户部调拨。后起的淮军也大致如此。这种情况
A.是应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新政策 B.使清政府的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小农经济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D.是清政府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体现
6、(2019广东一模)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表2
对答1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 李:此是谬论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对答2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 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C.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7、(2018河南百校联考)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据此可知,中国从此丧失了
A关税自主权 B海关自主权 C外交自主权 D行政自主权
8、(2019深圳二模)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上奏称台湾“惟沿海仅数县之地”,“气局未成”,闽台“本为一省”,“仍须唇齿相依”。清政府依奏设“福建台湾巡抚”,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此举
A.化解了列强侵略带来的边疆危机 B.反映了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
C.体现了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 D.扫除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障碍
9、.(2019惠州三调)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
A.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B.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C.历史事实无法恢复 D.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10、(2019全国精准备原创4)美国学者周策纵在其《五四运动史》中记载了部分事例:“5月5日,学生请校方出面救人。警察总监:无权释放。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7日,被捕学生保释出狱。8日,总统要求审判学生,整顿学风……10日,32名学生受审……12日,北京大中学生全体学生向政府投案,静侯处分。”对此,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A此记载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作为论据采用 B书中关于学生活动记录错讹明显,不足为信
C此记载拓展了对五四运动历史的研究视角 D外国学者著作应根据其史观确定其研究价值
11、(2019惠州三调)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
A.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B.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C.历史事实无法恢复 D.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12、(2019佛山二模)道光问参与《南京条约》谈判的耆英:“逆夷接仗之际,所带夷兵,何以能使有进无退?”耆英答曰:“英夷武官四十以内不娶妻室,兵丁亦然,是以无所顾瞻,临敌争先。”这反映了
A.道光帝认识到英国国力强盛 B.清朝官员囿于天朝上国观念
C.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D.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军力强盛

13、(2019汕尾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闽广商人手中,长期以来在朝贡贸易下,海外商人属于非法商人,直到1567年开放海禁以后才获得合法身份,但商船、数量和贸易
地区仍受到严格限制,海关税饷虽有定额,但往往官吏“卖放指吓,倍索常例之外”。另外明朝政府刑法民法部分,有时“以罚代刑”,有时“以刑代罚”,更别说有独立的商法或海商法了。15到17世纪,中国海外贸易商人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独资和合伙制度,其雇佣的工人多由虚拟血缘关系的“义男”“义女”组成。这一时期商人群体虽然形成了商帮,但组织涣散,缺乏自发形成的海外贸易同业组织。
——摘编自王晶《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从身居高位的官僚到凡夫俗子、学徒、手工业者等都有经商倾向,例如南通状元张謇,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光绪15年进士王同愈脱离官场从事商务等。近代沿江沿海的口岸处在中外关系的前沿位置,因“贸易旺、信息灵、人气盛”,成为商人群体的摇篮,据统计,1912—1928年,商人群体中,浙江商人占总数的34%、江苏占26%、广东占17%、福建占5.3%。伴随着商人群体的崛起,1904年诞生了跨行业、不限籍贯、拥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民主色彩的商会,其宗旨是振兴中华工商业。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海外贸易商人群体的状况,并分析其成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海外商人群体相比较,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特点并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分)
(1)状况:发展不均衡,商人多集中在少数沿海地区;商人实力较弱;商人受到政府官员的压制勒索;明清没有专门法律支撑商人群体发展;明清商人群体发展较为传统,带有宗法血缘色彩;商业组织不强大。(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成因: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海禁政策;白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6分)
(2)特点:来源更广泛;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的通商口岸;成立了近代商会;受到爱国民主思想的影响。(6分,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转型;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提供了社会基础,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有利于两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经济的侵略,也推动中国融人世界市场。(7分,答出四点即可得7分)

14、(2019原创)(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围绕“灾难”与“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示例 观点: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论述:(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灾难。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使国家领土、司法、关税等主权受到侵害,开始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2)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开始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鸦片战争是中国农业社会与英国工业文明的较量,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抛弃观念,开始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历程。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近代工业,中国开始迈向近代化发展历程。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15、(2019全国精准原创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地方官制改革必各省学政为提学使司,掌管一省的教育行政、稽核学校规程等。三十三年,改各省按察司为提法使司,专管地方之司法行政。增设各级审判庭,专司审判。三十四年,增设巡警、劝业2道,以分管警政及农工商业之事。原设的分守分巡各道,一律裁撤。由东三省先行开办,其余各省,分年请旨办理,统限15年一律通行。宣统元年九月(1909年10月),各省咨议局成立,当选议员中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立宪派占据多数,许多立宪派头面人物被选为咨议局议长。官制改革拟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方案,虽没有付诸实施,但试办了司法独立的方案。作为议院基础的资政院和咨议局的设立,在议决国家预算、决算、税法、法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立法权和监督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地方官制改革的特点。(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官制改革的意义。(9分)
特点 :分化事权,职能明晰;先进行试点,而后推广;过程持续渐进。(6分)
意义:顺应了近代化的历史潮流;为立宪派参政提供了合法的阵地;承认了三权分立原则;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9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