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训练2(旧民主主义革命)
1、(2019广州二模)20世纪20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个村庄,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后,村里人就像自己打了胜仗一样,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南军怕有几百万人马啦”“南军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这反映了当时
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B.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C.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结束 D.国民革命运动得到民众支持
2、(2019揭阳二模)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英国在中国沿海近岸水域和珠江水道、杭州湾和长江下游进行水纹调查,并绘制海图,公布调查结果。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鸦片战争是英国蓄谋已久的结果 B.英国已获取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权
C.水纹调查有力配合了英国的军事行动 D.水纹调查属于正常的科学研究活动
3、(2019惠州高三四调)185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体尼写道:“(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就是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这是因为,当时
A.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 D.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4、(2019全国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5、(2019蚌埠质量检测)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这段记叙表明当时
A.南京民众反对移风易俗 B.南京临时政府军纪涣散
C.民众抵制南京临时政府 D.民众思想觉悟有待提高
6、(2019蚌埠质量检测)1854年 8月,英、美公使乘兵船北上,要求面见皇帝和大学士,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派官员到大沽口外拦阻,并认为“所开各条,均属荒谬已极,必须逐层指驳,以杜其无厌之求”。清政府这一做法
A.反映了部分官员民族意识觉醒 B.实际上是否认了《南京条约》
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 D.有效遏制了欧美大国的侵略
7、(2019唐山一模)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所致。这种不同
A.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立场 B.由评价者所处时代决定
C.可用唯物史观加以整合 D.有待更多史料验证对错
8、(2019安阳一模)190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纪念题名录共有95人题词,其中62人附记国籍,写法如下:支那18人,清国12人,中国、中华7人,不附国号者25人。这反映出当时
A.附国籍者有民族自豪感 B.革命发展引发知识分子分裂
C.王朝意识受到严重冲击 D.朝廷腐败遭到爱国士人不满
9、(2019湖北调研)1874年,日本以台湾是“生番为主之地”为借口入侵台湾,对此,《申报》发稿指出:“台湾一岛虽分生番、熟番,熟番早已归入本朝版图,而生番之处所,亦隶在我朝之属下矣。”这表明了当时
A.政府重视台湾海防地位 B.传统思维处理对外交涉
C.近代外交观念逐渐形成 D.政府疏于对台湾管辖
10、(2019原创改编)1860年太平军占领苏州后,左同检熊万荃针对当时一批难民无以为业的状况下令:“无资本者,具呈清领本钱,或呈明何业,认领何等货物,仍估定货价,于售卖后还钱七成,留三成,俾其永远藉以转运。”这主要表明太平天国??????( )。
A.承认圣库政策具有空想性
B.改革内政、重振国威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重视、扶植工商业
11、(2019原创改编)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材料体现的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 B.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
C.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 D.君主立宪脱离中国国情
12、(2019原创改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1861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
A: 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B: 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
C: 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
D: 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
13、(2019原创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稍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据统计,从1912年至1922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吸食之人“鸠形鹄面者比比皆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
——据齐霁《中国共产党禁毒史》等
材料二?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输入中国。
——据牛何兰主编《中外禁毒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及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运动加以简要评价。
(1)原因:列强凭借特权向中国贩卖鸦片;社会各阶层对鸦片危害的认识不足;政府贪利,禁烟不力;国家内忧外患,政治动荡,政令不统一。
(2)特点:对官员考核奖惩结合;禁止官员吸烟;政府与民众上下联动;将禁烟与解决民生相结合;利用有利的外部机遇。
(3)评价:清末新政时期的清王朝已病入膏肓,不可能集中精力禁烟,但是,该时期的禁烟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后来的禁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禁烟政策,看似采用较为创新的经济手段治理毒品,实则加剧了烟毒泛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破坏禁烟,是近代鸦片难以禁绝的重要原因。
14、(2019原创)(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新论》中阐述道:在人类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不是一般的社会变动,而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这样的历史运动不同于改朝换代,不是任何单因素可以支配的,它总是由众多的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与奇特的凑合。外部条件的必要性在于光靠社会内部的对抗运动很难突破现有的社会形态,这时候需要有一种外部力量进行一定程度的破坏。?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观点并任意选取中外近代或现代史两例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说明。
观点:社会转型期,外因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或社会转型,内因外因共同作用促进了社会转型)(只有观点无任何分析不得分)
论述:例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拆建专制发展到顶峰,中国的近代化缓慢发展,西方的侵略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解体,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例2:15世纪后,荷兰,英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缓慢发展,新航路开辟,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
例3: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西方工业资本主义 国家的入侵,使日本决心向西方学习,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此后日本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例4、20世纪初,俄国社会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国内矛盾,加速了十月革命的爆发,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5、(2019大联考卷3)(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黄遵宪(1848—1905),历任驻日本公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职。经过驻美三年,所见所闻民主国的弊病甚多,使他“知共和政体万不可施于今日之吾国”,主张采取“渐进主义,以立宪为归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黄遵宪由上海北上京师,受到光绪帝的破格召见,并询问政见。光绪帝问:“泰西政治何以胜中国?”黄遵宪答:“臣在伦敦,闻父老言,百年以前,尚不如中华”,“泰西之强,悉由变法”。
材料二 黄遵宪是清末著名的新派诗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这是黄遵宪诗歌创作的主要思想。其传世佳作有《冯将军歌》《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马关纪事》《台湾行》《七月二十一日外国联军入犯京师》《闻车驾又幸西安》等,晚年他还写有《出军歌》八首、《军中歌》八首和《旋军歌》八首,每首末字联起来为“鼓勇同行,敢战必胜,死战向前,纵横莫抗,旋师定约,张我国权”。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遵宪的政治理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理想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黄遵宪的诗所呈现的主要内容,并阐述其诗的意义。(7分)
政治理想:反对共和,实行君主立宪;主张变法,救亡图存。(2分)
原因:甲午战争中战败,割地赔款;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需变法图存;黄在国外长期的任职经历;注意吸收西方的民主政治经验教训。(6分)
内容:揭露帝国主义侵华史实(中法、甲午、八国);揭露清政府卖国行为;鼓舞军民英勇反抗侵略。(4分)
意义:充满了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感;是鼓舞民众斗志的爱国主义战歌;其诗不拘泥于古,与时俱进,推动诗歌的创新与革命。(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