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高三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训练3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高三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训练3 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10 15:0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训练3(新民主主义革命)
1、(2019邯郸第四次模拟)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政策是不正确的,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这说明共产国际( )
A.忽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B.关注中共工农联盟政权的建设
C.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 D.主张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2、(2019安徽十校联考)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B中共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C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D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3、(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1933年6月,英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他(蒋介石)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可见,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
A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 B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缓和
C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D通过对日退让来换取领土主权完整
4、(2019汕头一模)抗战战争中,几乎所有国民党战区都有苏联军事顾问,唯独在中共领导的军队里没有苏联顾问,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这说明,当是
A苏联对中共的政策发生了转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冲击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出现了分歧 D蒋介石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
5、(2019深圳一模)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6、(2019深圳一模)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这些报道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
C.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
7、(2019衡水一中第九次模拟)据相关资料显示: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遗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说明了
A.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中苏已经由敌对关系转变为盟友
C.中国对苏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
D.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
8、(2019唐山一模)1941年5月11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辖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辖区行政之管理。”这一规定
A.体现国共合作的诚意 B.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
C.违背了民主革命纲领 D.保证了抗日战争胜利
9、(2019揭阳一模)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前线出现大量的牺牲,而后方可补给人员越来越少,红军动员工作开展艰难。“上杭县才溪乡只有二千余人口,在多次扩军突击后,只剩下壮丁七人,还要进行突击,这当然不现实。”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
A.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远远强于工农红军
B.苏区人力资源的枯竭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原因
C.日伪军的扫荡导致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受限??????????
D.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存在局限性
10、(2019原创)南京国际航空烈士纪念馆宁波籍抗日英烈简表(部分)
姓名 生卒 家庭 事迹
方长裕 1900-1937 家庭富裕,曾捐建学校 国民党空军中尉,美国二战纪念书籍载淞沪抗战时,驾机一次炸毁日机10多架后坠毁
翁心瀚 1911-1944 父亲任国民政府部长 国民党中央航校毕业,战争爆发时,赴印度接受飞行培训;在云南执行任务时油尽坠毁
周启多 1914-1940 大户人家 作为学员,在昆明主动谓缨驾机迎敌,不幸中弹坠毁
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可以佐证
A.?社会上层青年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
B.?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互相支持
C.?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D.?国民政府作了抗日国防准备
11、(2019广州一模)1921年5月1日,北京长辛店铁路工人举行了从未有过的“劳动节”示威游行。当时的传单上写着:“列位列位!明天是阴历五月一号,是做工的人的节气。厂里的工人们打算开个纪念会,人家在一块儿,谈谈话,演演戏,热闹热闹!”这表明当时长辛店工人
A.支持实业救国运动 B.组织意识有所提高
C.积极反抗国民党统治 D.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12、(2019广东一模)1925年,华北五所大学分别就辩题“巾国宜用武力统一”举办辩论会,其中四所大学正方获胜。当时有评论称:“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的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据此可知,当时
A.北伐战争已具备一定民意条件 B.学生辩论扩大了革命群众基础
C.军阀割据仍是民族革命的障碍 D.专制和大一统观念仍占据主导
13、(2019惠州三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表 中国西周至明清环保法制与生态环境状况
朝代 土地制度 生态环保职官设置 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形式 全盛时期全国人口数量(万人)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
职官 行政级别
西周 土地原始国有制 以“大司徒”为首的环境职官体系 高 法、令 1000 良好
唐 封建土地国有制 虞部(生态环保职能完备) 较低 令、农书 5200 合理开发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明清 封建土地私有制(私田占主体地位) 虞部(生态环保职能被取消) 较低 农书 明6100 清41000 西部地区环境开始恶化
——摘编自 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处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加上严酷的战争环境,战争和大规模开荒,边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此边区政府先后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对边区的土壤、农作物、森林、矿藏、水利等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调查。通过修梯田、坝堰地等来保持水土,并进行了一些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1941年1月29日,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条例》、《陕甘宁边区砍伐树木暂行规则》,规定了有关森林保护、砍伐、惩罚和奖励的政策。1941年边区在建设厅下设林务局,筹设实验林场及苗圃,进行科学实验培育优良树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边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摘编自 李芳《试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明清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变化趋势,并说明明清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3分)
(1)变化趋势:环境保护逐渐弱化。(共3分。如果答具体的环保职官体系逐渐弱化,环保法制的逐渐松弛,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也可以给3分,每点1分)
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国家生态环保责任的弱化;环保法律制度的弱化;明清人口膨胀,人地矛盾突出;政府腐败,水利工程失修;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政府鼓励垦荒。(每点2分,答出5点给9分)
(2)特点:注重调查研究;注重水利建设;立法保障;设立机构加强管理;奖惩结合;注重利用科技力量;有一定成效。(每点2分,答出4点给7分)
影响:保护了根据地的自然资源;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为后来新中国的环保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每点2分,共6分)

14、(2019梅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采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沦落,民国初期政府面临同样的外交困境,一系列屈辱的“民四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外交滑至谷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外交的缓慢崛起提供了契机。在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政府开始系统地提出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此后发起的修订不平等条约运动和南方政府所展开的反帝外交标志着中国外交逐渐摆脱旧格局,进入新阶段。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把修订不平等条约作为其“革命外交”的中心内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外交转而以应付由日本造成的民族危机为中心任务,努力与欧美列强调整关系。抗战爆发后,中国积极争取,在一定时期内争取了德国的中立,获得了苏联大规模援助,并促成英美政策由中立向援华制日方向发展。抗战后期,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不平等条约终告废除,中国名列“四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中国仍未能真正与其他强国平起平坐,雅尔塔协定的出台与中苏条约的交涉便说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王建朗、荣维木主编《中华民国史?第四册?志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提炼一个观点,自拟题目,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观点:弱国无外交
评述:外交归根结底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大国博弈往往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弱国在外交舞台上往往充当大国交易的筹码,难以自主。近代清朝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北洋军阀政府作为一战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但山东的权益被列强出卖给了日本,外交无疑是失败的。国民政府时期,二战临近结束,美英苏《雅尔塔协定》,在中国不知情的背景下,美英把外蒙等权益当筹码出卖给苏联,赢弱的中国不得不在事实上接受。
总之,外交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实力较弱的国家往往受制于人,要想在外交上有所建树,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才是根本。
示例二:弱国也可以有外交,弱国更需要外交
评述:外交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但是弱国外交措施运用得当,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近代沙俄抢占中国新疆尹犁等地区,外交官曾纪泽成功的运用外交与俄国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了大部分权益。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让列强真正看清了中国态度,在随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利用列强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成功收回山东权益。二战时期,中国努力调整与列强关系,尽可能多的获得了国际援助,废除了治外法权等不平等条约。中国以一弱国位列四强,在战后成为安理会五大常在理事国之一,无疑是外交策略的巨大成功。新中国1971年成功突破美国的阻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应也是很好的例证。
总之,弱国如能灵活运用各种有利条件,弱国外交也是可以有所建树的,外交对弱国而言至关重要。
其他观点:中国外交逐步迈向近代化;外交需要实力,更需要智慧;等等。


15、(2019茂名一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陈济棠是广东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治粤期间(1929年—1936年)对广东教育发展影响深远。以下是他的一些言行:
“一国之内,如不尊重学者,试问学术从何进步?文化从何增高?国将从何而立?”。
“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妻学以致用。”
“采取适宜的训练方法使乡村农民皆俱农业矿业之常识。”
“务使成年之人能够粗识本国文字,能够阅读书报”。
“教育须职业化,学生须劳动化”。
1934年,陈济棠要求各地恢复祭孔,并祀关岳,高喊“非恢复固有道德无以救中国”,并在全省中小学推行复古读经教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陈济棠的教育主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陈济棠的教育思想进行评价。(6分)
(1)主张:教育是立国之本;要尊师重教;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要重视国民教育;要重视职业教育。重视传统道德教育。(每点3分,3点9分)
(2)评价:(评价1点2分,3点6分,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必须都有才6分)
积极:推动广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广东的国民素质;为广东经济建设提供人才。
消极:其教育思想受到封建伦理道德影响,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其推行复古读经教育在一定时期内阻碍了广东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广东民众的思想解放。
16、(2019汕尾一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成立后的苏维埃政权贪污腐化行为时有发生。临时中央政府开办了多期培训班,进行反腐倡廉的教育。苏区政府颁布《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严惩贪污腐败。设立控告局,悬挂控告箱;建立突击队,加强不时监督;设立巡视员和工农通讯员,形成监督网;设立专门检查委员会,组织群众法庭;组织临时检举委员会,核实检举情况,报告上级政府和军事机关执行,等等。红军师以上单位设立党务委员会,负责执行党的纪律等党务工作。中央苏区所辖各省、县都设立检察委员会,负责监督政府机关和国家企事业单位执行苏维埃颁布的各种革命法令。中央苏区还发动群众,“驱逐各级政府中的贪污分子出苏维埃”。至此,中央苏区的反腐敗斗争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摘编自袁征《试论中央苏区的反腐败斗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特点。(7分)
(1)原因:中央苏区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和适应恶劣的战争环境;纯洁党的队伍和保障革命事业顺利发展;营造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政治环境。(8分)
(2)特点:加强党的领导;注重思想教育;重视制度和法制化建设;注重群众监督。(7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