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训练4(新民主主义革命)
1、(2019汕尾一模)下表为1942—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据此可知,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的比例(单位:%)
阶层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其他
户数 抗战前 36 7.2 28.4 54.0 5.0 1.8
减租后 2.4 6.7 38.0 47.0 2.5 3.4
土地 抗战前 29.5 21.0 29.5 19.0 0.8 0.2
减租后 13.5 17.5 42.5 22.5 0.6 3.4
A.莫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B.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2、(2019江门一模)《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规定,在已完成土地革命的地区推行土地登记,发放所有权证,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这种做法
A.体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C.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 D.扩大了解放战争的群众基础
3、(2019衡水金卷)1936年创办的《中国妇女》发刊词称:“企图对于动员和组织二万万二千五百万妇女大众,积极参加抗战建国大业工作,尽一份绵薄的力量。”以上史料可用来证明
A个体小农生产方式的稳固 B妇女打破传统常纲的束缚
C中国抗战具有广泛的基础 D根据地土地改革取得成效
4、(2019全国精准原创1)1938年7月25日,《大公报》发表社评说:“现在的时局,就是抗战前途的重要关头,人们在这一战(台儿庄战役)胜利了,其有形无形的影响,就可以得到准决胜的功效。”这说明,台儿庄战役
A鼓舞了广大民众抗战的信心 B促使中国抗战开始转入反攻
C基本扭转了中国抗战的被动局面 D有力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开辟
5、(2019全国精准原创2)《大公报》曾刊载一小段加框的“最后新闻”,大意说,据北宁路(北平通辽宁的铁路)局接沈阳电话。日军忽于昨晚起对我军发动进攻,枪炮声迄今晨尚末停止,这一短短的新闻,想不到就是中国乃至国际局势转入一个新时期的开始。该新闻报道的事件发生后
A国民党走上了积极抗战道路 B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开启
C国民政府获得了英美大力援助 D中国人民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2019全国精准原创3)1941年初,日本《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称:“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迹。为此不要单纯考虑南方,要确立以中国的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此后日军不得不从华东下面战场抽调兵力到华北,同时推迟了南进太平洋诸国的计划。这反映了
A日军无力维持对下面战场的攻势 B百团大战极具战略和政治意义
C日军试图阻止中国军队入缅甸作战 D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7、(2019全国精准备原创4)1938年7月1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对中国问题发表声明时说:“我们一贯主张和平。我们主张在本国和国际上的自我克制。我们主张所有国家在推行政策时都不使用武力,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这主要表明
A美国政府在日本侵华的问题上持“中立” B相持阶段美国政府对日政策逐步转为妥协
C美国政府明确表达反对日本吞并中国的态度 D日本侵华态势影响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利益
8.(2019合肥高三期末)“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指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由此可见蒋介石
A.仍抱有和平解决战端的希望 B.尚未意识到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C.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D.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9、(2019全国精准原创6)1935年百春夏,蒋介石曾构想中国对日“至和平绝望时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消耗战,争取最后胜利”。李宗仁于1936年4月提出“焦土抗战”,即“利用我广土民众、山川险阻等优越条件来困扰敌人,作有计划的节节抵抗的长期消耗战。”这表明
A国民政府对持久抗战有思想准备 B国民党正确分析了抗战发展进程
C政府积极组织全国民众进行抗战 D政府在抗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10、(2019惠州三调)据记载,1938年至1942年期间陕西棉花收购价格不断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每市担 收购价格 26元 100元 170—180元 180—190元 450—700元
A.西北纺织工业发展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战时棉花需求增加 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11、(2019安庆二模)1937年8月,国民党中常会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授予蒋介石紧急命令权:“作战期间,关于党政军一切事项,国防最高会议主席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由此可见,全面抗战到来后,国民党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A.民主决策 B.高度集权 C.政党政治 D.政治协商
12、(2019佛山一模)毛泽东曾说道:“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文中的“现阶段”指的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2019广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86年,美国各大城市35万工人在美国劳联大会的号召下举行总罢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其中芝加哥的工人表现尤为英勇。虽然这次斗十没有取得全面胜利,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1889年7月14日,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召开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关于1890年5月1日举行国际示成”的决议。后来这被视为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标志。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工人统一行动,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示威游行。
——摘编自杨玉生《关于“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考证》
材料二 1920年,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哈尔滨等地的工人和学生举行了庆祝“五一”的活动,这是中国工人阶级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开始。此后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五一节的纪念活动有了更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即使在国民党统治区遭到镇压,也从未间断过。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并规定全国放假一天,每年“五一”,举国欢庆,国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人们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1999年9月国务院第一次修订了1949年12月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法定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假7天,形成“黄金周”。
——摘编自王云红《中国的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历史意义。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7分)
(1)意义:有利于改善工人待遇,提高工人地位;促进工人运动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有利于国际工人阶级的进一步联合。(8分)
(2)变化:从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需要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从政治功能为主到兼具政治经济功能;从非法定节日到法定节日;范围从部分地区、工人学生发展到举国欢庆。(8分)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性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民政府更加重视民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9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14、(2019石家庄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表为广宗县(隶属河北省邢台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隶属四川省)、海城县(今海城市,隶属辽宁省)三地地方志的摘编。
《广宗县志》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志》 《海城县志》
1937年11月,在中共冀南特委直接领导下,在广宗、南宫、巨鹿交界地带组建冀南抗日联军。 1939年,各族青年应征入伍,仅茂县一次就入伍56人,地方成立抗日防空监视所、联防兵团。 1939年6月初,“海城”“大新”“辽东”窑业工人罢工。
1949年10月4日,城内群众隆重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若尔盖卓藏寺活佛卓仓藏派代表前往甘肃岷县欢迎解放军,12月南坪、汶川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海城县广大干部群众集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对棉花和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开始发放棉布票。 1954年,茂县坪头村试办前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此为自治区第一个农业合作社。 1955年7月1日,海城东和盛、东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合并为一厂,名为公私合营海城东和缸窑厂。
1983年7月1日,县领导为公村万元户吕英杰劳动致富撑腰,向群众宣传允许个人购买汽车搞长途贩运。 1983年,部分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 1983年1月8日,中共海城县委、县政府为370多名专业户、重点户代表披红戴花,并颁发了奖状。
在材料中选取同一个时间段提取信息,自拟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参考示例
时间段与信息:1937—1939年,三地人民踊跃抗日。(3分)
解读: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各地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到抗日浪潮中来。在广宗地区,中国共产党根据洛川会议精神,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3分)
阿坝地区地处四川,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战略地位日益提高,在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当地各族人民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3分)
海城地区当时处于“伪满洲国”的殖民统治下,面对日伪的压迫,海城工人以罢工形式进行斗争。(3分)
15、(2019衡水一中第九次模拟)(15分)[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顾维钧(1888-1985),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初入旧式私塾,后于1899年考入上海英华书院,1901年考入圣约翰书院。1904年入美圆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国际法及外交,获博士学位。
1912年回国后,任总统英文秘书、内阁秘书、外务部顾问和宪法起草委员等职。1915年起历任北洋政府驻墨西哥、美国、古巴、英国公使。1919和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杈益作出了贡献。1922~1926年先后任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财政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其间,于1924年5?月曾代表中国政府与苏联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中国代表身份参加了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调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侵略罪行。1932年起先后任驻法、英、美大使和驻国际联盟代表等职。1945年6月,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钳子;其后任国民党政府驻联合国代表。1956~1967年,历任海牙圆际法庭法官、国际法院副院长、台湾国民党总统府资政等职。退休后定居美国,以十七年时间完咸口述回忆录,记述了五十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经历。
晚年顾维钧曾在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摘编自《顾维钧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维钧外交生涯的时代特点。(6分)
(2)结合史实,概括并评价顾堆钓关于“人民外交”的思想。(9分)
(1)特点: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近化中国外敌侵略不断,内乱频仍,政局动荡);?历经多次政权更换(或:从晚清、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在险恶的外交环境和复杂的外交斗争中,尽力维护国家利益。(答出3?个要点给6分)
(2)评价:顾维钧认为“人民外交”常常造成灾难性后果,(3分)群众性的“外交斗争”的确容易偏离理性,走向极端,来必能达到外交目标(3分);但有时人民外交出于爱国热诚,表达国内民众呼声,如果弱国引导得当,可与政府外交相配合,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3?分)。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