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学配套资源
第9课 《古诗三首》作业超市
课前作业
一、自主预习
1. 朗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并整理下来。
2. 想一想,这三首古诗讲了什么内容?
3. 标画出古诗中,你喜欢的诗句。
二、资料搜集
1. 搜集有关白居易的文字资料。
2. 搜集有关苏轼的文字资料。
3. 搜集有关卢钺的文字资料。
课内作业
一、汉字书写
请把本课的生字写下来吧。
(书写提示: “侧和“费”中都有一个“贝”字,“贝”的最后一笔是点。“题”和“须”中都有一个“页”字,“页”的最后一笔是点。)
二、我会思考
1.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题西林壁》中,作者是从( )、( )、( )、( )、( )、( )这几个角度来看庐山的,看到的景象(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
课后作业
一、我会背诵
把三首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二、我会默写
1.默写《题西林壁》
, 。
, 。
2.写一写,并口头组词
mù yín tí
暮 吟 题
cè fēng lú
侧 峰 庐
yuán jiàng ɡé
缘 降 阁
fèi xū xùn
费 须 逊
shū
输
(书写提示: “侧和“费”中都有一个“贝”字,“贝”的最后一笔是点。“题”和“须”中都有一个“页”字,“页”的最后一笔是点。)
3.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可怜: 真珠: 题:
缘: 降: 逊:
三、说说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四、拓展阅读
用老师教给的阅读方法,读一读背一背,说说诗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学配套资源
9 古诗三首
1、 教材分析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本课中的三首古诗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暮江吟。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只要你带着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大自然,就会感受到大自然是这样多情地抚慰你的心灵,从而感受到生活的温馨和明丽,人生的充足和满足。
3.雪梅。
这是宋代诗人卢梅坡咏物言志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梅”“雪”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并寓理于其中。冬天,那漫天飞舞的雪片和雪中俏立的梅花,引起了诗人的兴趣。他出神地望着它们,觉得梅和雪好像是为了争得春色才出脱得如此精神。于是诗人放下笔,认真地评判起来。他认为梅花虽白,终归逊 (?http:?/??/?www.baike.com?/?sowiki?/?%E5%BD%92%E9%80%8A?prd=content_doc_search" \o "归逊?)雪三分;雪花虽白,却缺少梅花的一种清香。梅雪均佳,各有千秋。其实何止梅雪?任何事物都各有所缺,各存所长。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借助书下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可怜、真珠、题、缘、降、逊”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 边读边想象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会作者准确生动地表达,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4. 借助以前学过的“理解、读诵、品析”的读诗方法,体会《题西林壁》中诗人的心境,随诗人观察地点和角度的变化,感受所见景象的各不相同。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
5.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 课前预习
(二)教师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暮江吟》
(一)温习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过很多写景的古诗,你能背一首吗??指名背诵。
2. 这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题目叫《暮江吟》。
3.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诗题,了解背景
1. 理解“暮”。
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2.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说说你对白居易的了解,了解创作背景。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 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做到字字正确。?
2. 教师范读。?
3. 学生个别读、齐读。
(四)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 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 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 出示幻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 体会诗情: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6. 感情朗读。
7. 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8.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9. 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10. 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11. 体会诗情: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12. 拓展想象:在你们的想象中,?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
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露似(???)月似(???)。(???)似(???)(???)似(???)(露:宝珠、玛瑙、水晶??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
?13. 总结:同学说得多传神呀,?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4. 情感朗读。?
(五)感情朗读,表达诗情
1. 引读全诗:在白居易的眼里,远处的残阳美,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天上的新月美,? 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
2. 学生感情朗读。
(六)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1.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2. 展示交流。
?第二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一)理解诗题,了解作者
1. 回忆一下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学习古诗的??
①?解诗题;②知诗人;③明诗意;④悟诗情。?
2.解题:同学们,当我们写了精美的文章,想跟人分享习作的愉悦时,我们把文章发表于报纸杂志、广播网络上。但是在古代,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把诗写在墙壁上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板书:题 壁)这种类型的诗叫做题壁诗,这样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板书补写:西林)? “题”是什么意思?(书、写)你懂得题目的意思了吗?找学生回答(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对,本诗就是宋朝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3. 了解背景及作者? 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是苏轼写的,谁能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介绍作者??生介绍,教师补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己轻声把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师生进行评价,强调:朗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
3.师范读,学生根据要求练习朗读。
4. 齐读?
(三)品读探究,感情朗读
在没到庐山之前苏轼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意思是说要想认识庐山,就得要常来常往,于是,在此后的十几天里,他“往来庐山南北十余日”那么在这十余天里他所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呢??
1.齐读第一句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诗的意思吗??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峻雄伟。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1)这句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你能找出来吗?(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重点强调横和侧,横即正面,侧即侧面。? 可在黑板上画出一座山,让学生们标出横着看是怎么看?侧看是怎么看?? ?
(2)作者在这十来天里是不是真的就是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这6处地方观赏庐山美景的?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板书:角度不同)?
(3)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板书:景色不同)?
(4)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变化呢??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从诗中“远、近、高、低”四个字我? 们就不难感觉到作者所站位置的变化。大家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吗?谁能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其实”我”画的并没有错,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上去,杨桃就是不一样的。所以同学们,你们现在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了吗?是因为作者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所以庐山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景象。?
(5)请同学们想象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都会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
远:隐天蔽日;??
近:危崖险岩;???
高处俯瞰:深沟幽壑;???
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大文豪苏轼仅仅用了14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6)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前两句。
(7)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2. “往来庐山南北十余日”作者每天看到不一样的美景,怎么也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这是什么原因呢??
(1)齐读第二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哪个字”是“因为”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书下注释)同学们一定要关注书下重点字的注释,能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诗意。?
(3)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不止一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4)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这首诗仅仅是在描写庐山的不同景色吗?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举例说一说。?
(6)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题西林壁》这首诗。?
(五)品悟诗理,熟读成诵
? 1.同学们,常见的诗歌题材大家知道有什么吗??(写景诗,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诗,哲理诗)?
2.你知道《题西林壁》属于哪种题材吗??(既是写景诗也是哲理诗) (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所见)??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所感)?
3.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题西林壁》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古诗佳句。同学们愿意把这首诗背诵积累下来吗??
(1)配乐指名朗读,读后同学评价?
(2)学生齐读?
(3)熟读成诵
第三课时
学习《雪梅》
(一)复习导入,揭示诗题
1. 有感情背诵《暮江吟》《题西林壁》,回忆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3.?板书课题。“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小组合作,理解感悟
1. 指名读古诗,师正音,全班齐读。
2. 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小组交流讨论。
3. 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说诗意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板书:雪白??梅香(板书: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4.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5.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9 古诗三首
暮江吟
残阳 江 露 月
第二课时
横 侧
题西林壁 远 近 各不同 所见
高 低
不识……只缘…… 所感
第3课时 雪梅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共40张PPT)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暮江吟
暮江吟
暮江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理解诗题 了解背景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下此诗,反映出了他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熟读古诗 整体感知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熟读古诗 整体感知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熟读古诗 整体感知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熟读古诗 整体感知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熟读古诗 整体感知
【可怜】:可爱。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熟读古诗 整体感知
品读探究 深入理解
露似真珠月似弓。
露似(??)月似(??)。
( )似(?)(?)似( )。
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1
解诗题
2
知诗人
3
明诗意
4
悟诗情
理解诗题 了解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熟读古诗 整体感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熟读古诗 整体感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品读探究 感情朗读
品读探究 感情朗读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品读探究 感情朗读
想象一下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都会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
品读探究 感情朗读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三课时
雪梅
复习导入 揭示诗题
小组合作 理解感悟
雪 梅
宋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小组合作 理解感悟
雪 梅
宋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降】:服输。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下,这里读gē。
【平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不及;比不上。
小组合作 理解感悟
雪 梅
宋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小组合作 理解感悟
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