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学配套资源
第10课 《爬山虎的脚》作业超市
课内作业
一、综合学习 积累知识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嫩绿的( ) 嫩红的( ) 灰色的( )
鲜红的( ) 灰黑的( ) 蔚蓝的( )
2. 把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认真规范地书写一遍。
二、内容我把握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__________________,再讲_____________,最后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动词填空。
??????????????????????????????爬?? 拉?? 变?? 贴?? 巴??? 触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
四、课内阅读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很小,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就变成嫩绿的。叶子长大了,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非常舒服。它们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重叠(chóng? zhòng )? 空隙(kōng? kòng)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爬山虎的脚长在__________,样子像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_根,颜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刚长出来时是___________的,不几天就变成___________的,给人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们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①“均匀”在句子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用了__________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
4.爬上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在文中用“ ”画出来。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作业
五、生字训练营
1.读一读并给下列生字注音。
均( ) 柄( ) 蜗( ) 区( ) 萎( )
2.请你将生字工整地写两个并组词。
hǔ cāo zhàn
虎 操 占
nèn shū shùn
嫩 舒 顺
jūn dié xì
均 叠 隙
jīnɡ bǐnɡ wěi
茎 柄 萎
qiáo ɡù
瞧 固
(书写提示:“叠”下半部分要拖住上半部分,“瞧”是左右结构的字,四点底要写在右半部分。)
六、词语我能行
1.看拼音写词语。
nèn hónɡ shū fu jūn yún chónɡ dié
( ) ( ) ( ) ( )
kònɡ xì fǎn miàn chù jiǎo wān qū
( ) ( ) ( ) ( )
xì xiǎo hén jì láo ɡù xiū xiǎnɡ
( ) ( ) ( ) ( )
我会查,先查找词语在词典中的意思,再写写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重叠: 本文指
空隙: 本文指 七、课外阅读
爬山虎
①地锦,俗名爬山虎,我与他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②那一年夏天我患脑血管病住进医院,生命虽无危险,但恢复期间的行走锻炼却是不胜其苦伤的。医院内有一个草木蓊郁的花园,园的四周有上部开着花格子窗的矮围墙。在开头那些忧伤灰暗的日子里,我每天抱着病恹恹的身子,腋下拄着拐杖,绕着围墙根艰难而缓慢地行走。
③有一天,我刚走不多远,便靠着路旁一棵梧桐树歇息,感到再难迈出一步。这时我无意中向围墙根投去一眼,只见一株细小的爬山虎爬在墙根上,绿绿的,虎虎有生气。忽然对它产生了一种不同往常的亲近感。我第一次如此地凝视它。这才发现,它的绿莹莹的枝蔓上长有卷须,卷须先端发育成小有吸盘,爬上墙壁后分泌黏液死死地吸附壁上,植株借以顽强地向前生长。这使我从爬山虎的身上分明读到一片炽热的情感,倾听到一种向前趱(快走)行的呼唤。
④这以后,我与爬山虎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在围墙外拄拐绕行,它在围墙上攒劲前行。无论草露未干的清晨,归鸟啁啾的黄昏,还是月光如水的静夜,我绕行时总是在爬山虎前长久地伫立,和它作无言的亲近之谈,后来竟至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感。尽管那年夏天酷暑难当,它却于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一步一步往上蹿,出落得枝叶茂盛,绿茸茸地爱煞人。
⑤一日,几个顽皮孩子在围墙根“藏猫猫”,恶作剧似的将爬山虎的枝蔓从墙壁上拉下来。当我发现悲惨地跌落地上的爬山虎的时候,我想我的无言的朋友这回大概是完了。我扶着墙艰难地蹲下身去把它托起,将它的卷须上的被损伤了的吸盘重新摁附在墙上,将被弄得零乱不堪重新理顺。渐合的暮色中,我怅然回到病室。第二红霞初露时,我来到它身边,竟发现它的吸盘又不屈不挠地紧紧咬住了墙壁,它的叶子又那么鲜活亮丽,它的虎虎有生气的卷须又在锐不可当地向前伸展。好样的!朋友。
⑥渐渐地,夏老了,夏去了,秋来了,秋深了。我终于丢掉了拐杖,爬山虎也爬到了一人多高,覆盖在花格子砖窗上了。出院时,我和家人特意去同这无言的朋友告别,它的时子已经霜变红,耀如燃烧的火焰,真正成了大地上的锦绣。
1.第③中作者忽然对一株细小的爬山虎产生了亲近感,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前后照应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称赞爬山虎是“好样的”?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一再称爬山虎为“无言的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学配套资源
10 爬山虎的脚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学习本篇课文,在了解古人是如何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观察,并初步学习如何运用图文结合和做表格的方法尝试写观察日记。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均、柄”等5个生字,正确区分“均”等前鼻音和“柄”等后鼻音的生字发音,注意多音字“曲”的读音。会写“虎、操”等14个字,注意“虎、嫩、叠、瞧”等字的结构,会正确书写并运用“重叠、空隙”等词语。
2.理清课文的结构,通过填空等方式,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阅读课文,通过画示意图、圈画动词等方式感受作者是如何对爬山虎进行细致观察的,感受观察的方法。
4.初步了解观察的方法,通过图文结合和制作表格的方法,选择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并记录它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
(二)教师:PPT课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
2.你看看,葡萄和丝瓜这两种植物都是攀爬在架子上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种植物也是如此,让我们一起走进它,认识它吧。
3.请同学们用整齐洪亮的声音齐读课题:10爬山虎的脚。
4.关于爬山虎,你知道多少?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同学们看,这就是爬山虎。(课件出示图片)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你了解他吗?
5.在叶圣陶爷爷的笔下,爬山虎又是什么样子的?他又重点观察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师生合作,交流预习
1.出示本课中容易出错的词语(课件):
爬山虎 嫩红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反面 触角 弯曲 细小 痕迹 牢固 休想
指读生词。
谁来提醒同学们哪个词语容易读错?
教师指导:注意空隙的读音。
请同学们齐读生词。
2.课文还有14个生字需要大家掌握,出示生字表。说说哪些生字不太好写,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教师指导:“叠”下半部分要拖住上半部分,“瞧”是左右结构的字,四点底要写在右半部分。
引入课文,重点学习
交流完预习后,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
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是啊,植物为什么会有脚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来学习。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爬山虎的脚?其他自然段讲了什么?
学习第1自然段:
齐读第1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爬山虎生长位置:墙上、房顶上;爬山虎生长茂盛。
是啊,就是这样郁郁葱葱的爬山虎吸引了作者的注意,让他忍不住观察起来。
学习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
同学们,这就是爬山虎,一眼望去,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部分?(爬山虎的叶子)
作者也不仅驻足凝望,观察起来。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阅读
课文第二自然段,圈画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绿得新鲜? 叶尖朝下? 铺得均匀)
你喜欢爬山虎的叶子吗?为什么喜欢它?
预设: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爬山虎叶子的颜色非常好看)
师点评:你看,我们平时看到的爬山虎就是绿色的,可是叶圣陶爷爷却看出了爬山虎在不同阶段叶子的特点。这不是一朝一夕的观察,这一定是经过了连续观察。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动态美)
C.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
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静态美、颜色形态)
师点评:这里不仅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在静止状态下的美感,而且还写出了微风拂过时叶子的动态美。可见,这也是连续观察。
D.师点评:“拂”可以换成“吹”吗?(拂字生动形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的柔和)
写话练习: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能读一读,试着读出对爬山虎的喜爱。
回顾学习,总结方法
刚刚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叶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爬山虎的叶子呢?(颜色、形态)
2.作者运用了连续观察的方法,不仅写出了颜色,还写出了不同时期颜色的变化;不仅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还写出了叶子的动态美。只有细心观察,才能使作者笔下的爬山虎写的这么富有生机。
3.爬山虎的叶绿得那么新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圣陶爷爷除了对爬山
虎的叶子进行了仔细观察,还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的脚,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仔细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还藏着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爬山虎的脚,继续进行细致的观察。
(二)学习方法,重点探究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爬山虎的脚?(3.4.5)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向上爬)
2.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请同学们边读书,边画一幅简笔示意图。
(2)学生交流。(学生出示简笔画,同时用自己的话进行口述)。
(3)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作者是怎样形容爬山虎脚上的细丝?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总结: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蜗牛的触角,说明脚很细,这么细的脚,他还看出细丝是枝状的,有五六根,可见作者都观察得非常仔细,一点儿细枝末节都不放过。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不仅观察了爬山虎脚的样子颜色,而且还写出了爬山虎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用笔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触、变、扒、拉、贴)。
(2)齐读动词,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按顺序说一说。再分享给你的同桌,在表达时可以一边讲解,一边用动作分享。
(3)谁能代表全班交流交流。要求说话时有条理,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演示。
(4)出示填空: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 ) ( )
4.简单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爬山虎触到墙的脚和没触到墙的脚是有所不同的。课文中还写到没触着墙的脚会怎样?自己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试着说一说。
(三)总结方法,拓展阅读
1.叶圣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写的非常具体传神,作者是怎样把要写的内容写的如此具体传神的呢?
(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2.我们想不想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仔细观察,写一种植物呢?我们课本中还给大家提供了两种方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下课后,请你运用学到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吧。
3.拓展阅读
同学们,爬山虎的脚给叶圣陶爷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接下来再次跟随下面作者的脚步,走进爬山虎的四季,读一读,看看读完了你对爬山虎又有什么了解。
窗外的爬山虎
在我办公室的窗外,不知什么时候长出几株爬山虎。紧挨窗外的花池里原本种着冬青,密密的、绿绿的。一天,我不经意间发现从冬青的根隙中,从冬青的枝桠中窜出了几株娇嫩的细枝,在微风中袅娜地摇曳着。
我是草盲,对花呀、草呀的认知甚少。本以为是长出的杂草,想连根拔掉它。主管绿化的校工说:“这是爬山虎,可以美化环境,给人带来绿荫。”
就这样,爬山虎在我窗外安下了家,成了我的“邻居”。
在春日暖阳中,爬山虎长得很快,郁郁葱葱。有几枝静静地爬上了二楼墙壁,还有几株则蹑手蹑脚钻过了窗外的护栏,探头探脑向屋里张望着。
夏天,烈日炎炎。爬山虎盛开着黄绿色的小花,点缀着窗外的风景。不知何时绕着护栏编成了一个草帘。阳光透过叶隙照进室内,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倩影。整个夏天,因为有爬山虎的庇荫,办公室像安装了空调,凉凉的、荫荫的,好似洞天福地。
深秋,爬山虎的叶子渐渐褪去了绿色,变成了绯红。我记得读《季羡林文集》,季老在他的文章中,把深秋的爬山虎比喻成红霞:“红霞般爬山虎给冷清的深秋涂上一层凄艳的色彩。”备课闲暇,眺望窗外,满窗的红叶在秋风中蹁蹁起舞,令人赏心悦目,疲倦尽无。
初冬来临,爬山虎经过秋风的肆虐,枯黄的叶子也掉光了,只剩下几根秃藤,风韵不在。我是个念旧的人,不忍心把陪伴了我一春、一夏、一秋的它拔掉。校工在给校园内的花木修剪枝叶时,把枯藤剪掉了。看我有些不舍,安慰我说:“爬山虎的生命力极强,明年春天还会长出新的藤枝。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爬山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回归了自然。我盼望着、盼望着,明年,爬山虎还能在我的窗外作客,安家。
爬山虎,明年我们还毗邻而居,好吗?
板书设计
10 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墙上、房顶上
叶子:嫩红——嫩绿——新鲜
脚:样子:像蜗牛触角、像蛟龙爪子
爬墙:触、变、扒、拉、贴
(观察细致 连续观察 )
(共32张PPT)
10 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上搭架,下搭架,
串串珍珠藤上挂。
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
条条青龙藤上挂。
爬山虎
爬山虎属多年生大型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藤相似。藤茎可长达18米。夏季开花,花小,成簇不显,黄绿色或浆果紫黑色,与叶对生。表皮有皮孔,髓白色。枝条粗壮,老枝灰褐色,幼枝紫红色。枝上有卷须,卷须短,多分枝,卷须顶端及尖端有粘性吸盘,遇到物体便吸附在上面,无论是岩石、墙壁或是树木,均能吸附。
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代表作《倪焕之》。
师生合作,交流预习
嫩红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反面 触角 弯曲
细小 痕迹 牢固 休想 爬山虎
虎 操 占 嫩 舒 顺 均
叠 隙 茎 柄 萎 瞧 固
叠
瞧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引入课文,学习重点
引入课文,学习重点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生长茂盛
引入课文,学习重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引入课文,学习重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连续观察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静态美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动态美
引入课文,学习重点
静态美
动态美
连续观察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拂”字生动形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的柔和。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仿佛看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顾学习,总结方法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第二课时
位置
形状
颜色
向上爬
学习方法,重点探究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请同学们边读书,边画一幅简笔示意图。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学习方法,重点探究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学习方法,重点探究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学习方法,重点探究
触着墙
↓
变成小圆片
↓
巴住墙
↓
拉一把
↓
紧贴在墙上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
( )
↓
( )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学习方法,重点探究
细致观察 连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