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1.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将测得数据做不同处理,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如果把一处早、中、晚的平均值做成曲线,就可以了解( )
A.?草地、裸地、灌丛的温度差异?????????????????????????????B.?无对照,不能说明植树问题C.?草地、裸地、灌丛一天中的湿度差异??????????????????D.?该处一天内的湿度变化
2.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非生物因素( )
A.?阳光??????????????????????????????????????B.?害虫??????????????????????????????????????C.?温度??????????????????????????????????????D.?水
3.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能影响生物?????????????B.?生物能影响环境?????????????C.?环境能适应生物?????????????D.?生物能适应环境
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一成语主要揭示了(? )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了动物之间的(???? )
A.?捕食关系???????????????????????????B.?竞争关系???????????????????????????C.?合作关系???????????????????????????D.?互利关系
6.(2015?青岛)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B.?“南橘北枳”反映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北雁南飞”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7.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属于毒品( )
A.?槟郎??????????????????????????????????B.?摇头丸??????????????????????????????????C.?酒精??????????????????????????????????D.?处方药
8.黄毛夜娥静止时体色与背景相同,受袭时展翅而飞,翅色较鲜艳,快停飞时,突然跌落在地掩起鲜艳的翅膀,移动一段距离而停止不动,体色又与背景相同,可逃避敌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 )
A.?保护色?????????????????????????????????B.?警戒色?????????????????????????????????C.?拟态?????????????????????????????????D.?适应性
9.韭黄和蒜黄是我们冬季常吃的蔬菜,它们的叶片呈黄白色,这是由于人们在这些蔬菜生长过程中,没有给予它们(????? )
A.?肥料?????????????????????????????????B.?水分?????????????????????????????????C.?光照?????????????????????????????????D.?适宜的温度
10.北欧人的鼻子比较高大,非洲人的鼻子平小,下列关于这种差异的意义解释科学的一项是(? )
A.?北欧的污染严重,鼻子高大有利于空气的清洁B.?北欧空气干燥,鼻子高大有利于对空气湿润C.?北欧的气候寒冷,鼻子高大更有利于使空气变得温暖D.?只是人种的差异,没有任何意义
二、填空题
1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作________,它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12.资料一:灯光诱杀昆虫.资料二:鸡能在短期内忍受﹣40度的低温约3小时.资料三:水稻生产1克干物质,要消耗400﹣700克水.(1)资料一说明生物的生存需要________(2)资料二说明生物的生存需要________?(3)资料三说明生物的生存需要________(4)除以上三项外,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还包括:________?
13.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________ , 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14.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 , 同时,蚯蚓的生命过程又使土壤空隙增多,土壤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 .
15.如图是两个狐(A、B),一种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种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它们的差别主要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填“非生物”或“生物”)
三、综合题
16.我们学校有许多花草树木,有时发现树苗上有小毛毛虫,小毛毛虫往往给鸟类吃了,这是生物间的关系.我们学校的一块地里原来种了很多小树苗,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里面杂草丛生,长势超过了小树苗.问:
(1)这说明植物间存在________关系,动物间存在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
(2)影响我校树木生长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
17.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下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
(1)图________所示为北极狐.其推测理由是________.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________相适应.
(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________.
(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至少答出两项).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解答】对数据进行不同处理的意义,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相同的数据,常常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如果把裸地、草 地和灌木丛中测量的数据,分别求平均值进行比较,可以知道三处的湿度差异;把某一处早、中、晚的湿度平均值做成曲线,曲线上的点代表一天内不同时段的湿 度,因此只能了解该处一天内不同时段的湿度变化.故选:D.【分析】(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以上,因此蒸腾作用能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调节气候.(2)空气中实际所含水蒸汽密度和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汽密度的百分比值,叫做空气的“相对湿度”.(3)探究实验,要求全面真实,减少实验误差.某小组同学测量裸地、草地和灌丛湿度,因此要测量三种地点即裸地、草地和灌丛湿度,而且还要测量同一地点早、中、晚湿度,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答案】B
【解析】【解答】解:阳光、温度、水属于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害虫属于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因此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B、害虫.故选B.【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如鼠妇生活的其他生物.
3.【答案】B
【解析】【解答】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沙枣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很难成活.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的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选:B.【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环境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样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会反作用于环境.
4.【答案】A
【解析】【解答】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沙枣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很难成活.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的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选:A.【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5.【答案】A
【解析】【解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螳螂和蝉,螳螂吃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黄雀和螳螂,黄雀吃螳螂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其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故答案为:A.【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间的关系
关系特点
实例分析
捕食关系(最常见)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竞争关系
争夺空间、阳光、食物、配偶等
水稻与杂草争夺阳光、水分和无机盐
合作关系
同种生物之间的互助
蜜蜂、蚂蚁等群体内的分工和合作
共生关系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根
寄生关系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蛔虫生物在人的小肠中,菟丝子寄生在别的植物体上
6.【答案】B
【解析】【解答】解:A、万物生长靠太阳”,是环境因素光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A正确;B、南橘北枳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B错误;C、北雁南飞,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正确;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反映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D正确.故选:B【分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2、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7.【答案】B
【解析】【解答】我国《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17次会议通过)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和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通俗地讲,毒品一般是指非医疗、科研、教学需要而滥用的有依赖性的药品.实际上,有些毒品(如鸦片、吗啡、可卡因)本身也是可供临床使用的药品.毒品种类繁多,大致可分鸦片类、大麻类、可卡因、“冰毒”、致幻剂等五大类.香烟、白酒、处方药不属于毒品.A、槟榔属于酒类,不是毒品,A错误;B、摇头丸属于毒品,B正确;C、酒精不是毒品,C错误;D、处方药是药品,不是毒品,D错误.故选:B.【分析】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8.【答案】A
【解析】【解答】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生物具有保护色可以不易被其它动物发现,有利于躲避敌害,有利于掩护自己捕食猎物。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1、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动物界有不少身有剧毒,同时有着鲜艳体色的动物,这些鲜艳的体色能对敌人起到一种威慑和警告的作用,这就是警戒色。2、拟态是指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叫拟态。3、适应性 , 即通过生物的遗传组成赋予某种生物的生存潜力,生态学术语。它决定此物种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的性能。
9.【答案】C
【解析】【解答】韭黄和蒜黄之所以呈现黄色是因为在培育的过程中,没有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没有叶绿素形成。如将韭黄和蒜黄移到光下,韭黄和蒜黄中将有叶绿素形成,因而将变绿色,这一实验验证出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故答案为:C【分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空气、温度、水分等.非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影响植物的分布,生长,动物的活动等
鼠妇的生活,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
温度
影响植物的分布,动物的分布活动等
南北植物的分布,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
水分
影响植物的分布,动物的生存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
10.【答案】C
【解析】【解答】解:北欧人的鼻子比较大,使鼻腔较长,让气体在鼻腔内能停留时间,这有利于对吸入寒冷空气温暖、湿润、清洁作用,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二、填空题
11.【答案】环境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 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个体和不同种个体之间。故答案为:环境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分析】此题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环境因素的概念和分类来思考。
12.【答案】光;适宜的温度;水;营养物质、生存空间
【解析】【解答】分析材料如下:材料1:灯光诱杀昆虫.说明这种昆虫需要光.材料2:鸡能在短期内忍受﹣40℃的低温约3小时.时间再长就会死亡,说明鸡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材料3:水稻生产1克干物质,要消耗400﹣700克水,说明水稻的生活需要水.由上可知生物的生存需要光、适宜的温度和水等条件.除以上三项外,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还包括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分析】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分析答题.
13.【答案】改变环境
【解析】【解答】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如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沙棘)必须耐旱才能正常生长;而需水较多的水莲则不能自然生长;环境在不断变化,同时生物也在不断改变环境,如蚯蚓可以改良土壤,当在沙漠地区植树(沙棘)大面积获得成功后沙漠可以变成绿洲.故答案为:改变环境.【分析】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生物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据此解答.
14.【答案】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解析】【解答】解:生物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改变环境,像上述题中的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这说明生物能适应这样阴暗潮湿的环境;蚯蚓的活动又使的土壤空隙增多,使得植物的根呼吸通畅,土壤肥力提高,这又说明生物还能改变环境.故答案为:适应环境;影响环境【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首先应该明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具有两重性.
15.【答案】非生物
【解析】【解答】极地狐耳朵较小,嘴巴不突出,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以适应温度低气候寒冷的北极环境,因此B是北极狐.A狐耳朵较大,嘴巴突出,可以 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炎热干燥的沙漠环境,因此A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它们的差别主要是受非生物因素温度的影响造成的.故答案为:非生物【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即适者生存,因此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环境相适应.
三、综合题
16.【答案】(1)竞争;吃;被吃(2)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解析】【解答】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1)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由于种小树苗的地方杂草丛生,影响了小树苗的生长,说明杂草和小树苗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树上的小毛毛虫被鸟类吃了,说明毛毛虫和鸟类之间是捕食关系;(2)影响生物生长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上题中生物因素包括毛毛虫、杂草;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生物的因素,首先必须明确的是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哪些关系和影响生物的因素有哪些?
17.【答案】(1)B;因为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2)生存环境(3)减少甚至灭绝(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等.
【解析】【解答】解:(1)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北极气候寒冷、温度很低,狐为了适应环境减少热量的散失,因此北极狐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沙漠温度高,为了散失热量降低体温,因此沙漠狐耳朵大、长.故图B是北极狐;(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生存环境相适应;(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地带的气温将升高、冰将消失,北极狐将不再适应环境,数量减少甚至灭绝;(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必须降低产生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影响环境的特点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来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