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空气的成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空气的成分》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9-10 18:3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一、主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广科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的教学设计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具体的教学标准和活动与探究的建议,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知识基础,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空气的组成
2. 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活动的设计,了解科学探究的程序,培养科学探究、自主学习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2.通过资料展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和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资料展示以及实验探究,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难点是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学习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三、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法、学法: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设计,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阶段
1.[提出问题]
【图片展示】美丽的肥皂泡,薄薄的、易碎的肥皂泡中包裹着什么?
【目的】迅速的切入本节课的主题-空气。
2.[情境导入]
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学生举例说明)
(二)实验探究阶段
1.[引出问题]
大量的事实证明,空气是真实的存在的,可是在今天看似简单的、熟悉的空气,人类对于它的研究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古人怎么看待空气的?
(视频)
了解空气的发展史
古人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成分,不可分割的,这话正确吗?显然是错误的,知道十七世纪八十年代,人类才开始逐渐揭开空气的奥秘。
2.[资料展示]
【介绍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可是他们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制得的氧气在空气中就有,而是将这一贡献转手让给了另外一个人,谁呢?
【视频】拉瓦锡的实验
【目的】培养学生认真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引出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紧接着追问一句,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3.[设计实验]
讨论探究⑴:拉瓦锡的实验原理
请思考:能不能将一瓶空气中的氧气直接抽出来,然后计算所占集气瓶的含量
(学生思考后否定这一方案)
那让我们再次穿越时空隧道,看看当年拉瓦锡的实验,会不会给我们一点启示呢?
回答问题:①拉瓦锡有没有将空气中的氧气抽取出来?拉瓦锡用的是什么药品
②拉瓦锡用的是密闭容器还是敞口容器?在曲颈甑里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③拉瓦锡的实验中金属汞表面有什么现象,除了看到这一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
④钟罩内汞的液面上升,上升了多少?说明钟罩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可为什么压强会变小呢?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拉瓦锡的实验告诉我们,他同样无法将空气中的氧气抽取出来,那他怎么办了?对,将空气中的氧气消耗掉,那消耗了多少呢?1/5,因为钟罩内汞的液面上升了1/5。也就是说,拉瓦锡的实验装置实际上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耗氧气的装置,一部分用来证明消耗了多少氧气体积的装置。那我们今天能不能也用金属汞在课堂上完成实验呢?
(学生思考后也给予否定,并说明理由)
目的:调动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能力。
讨论探究2:消耗氧气的最佳方法
金属汞与氧气反应,消耗掉氧气,产生什么状态的物质?能不能产生气态物质?那我们也可以想办法消耗掉氧气,怎么办?利用物质的燃烧,且不能产生气体。
【受目前所学内容限制,学生能探究到此目的就达到了】红磷恰好就满足了我们的实验需求。教师展示实验装置,告知大家课堂实验选择的是红磷。
讨论探究3:证明气体少了多少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可是怎么知道到底消耗了多少氧气呢?
[演示实验]
演示胶头滴管吸水实验,随后学生很自然地由压强知识想到:减少的气体可用液体来填充。至此,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已经不困难了。
4.[动手实验]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记录能力。
实验探索:教师演示【实验2-1】,观察现象并思考: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什么的体积?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多少?此时学习的气氛异常活跃,兴趣盎然地进入了表达交流阶段。
(三)表达交流阶段:分析小于1/5的原因
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描述实验的现象【板书】
[实验分析]
可是,有同学和老师的实验结果却不完全相同,我们看看他们的实验。
(视频播放)
为什么液面上升不足1/5,什么原因呢?(学生讨论分析)
目的: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思维并能够从理论上分析实验误差的能力。通过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而突破难点。
2.[相互交流]
(四)拓展提高阶段
水面为什么只上升了一部分?
我适时地点拨学生:能够支持燃烧的气体就是氧气,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说明氮气又有什么样的性质?
空气中是不是只有氮气和氧气呢?不是,哪还有哪些气体呢?
(视频播放)-惰性气体的出现以及空气中其它气体成分的介绍
(五)空气的体积分数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越来越准确,空气中不仅含有氮气和氧气,还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和杂质,而不同的气体由于性质不同又有不同的用途。
【介绍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
【课堂练习】
【盘点收获】---课堂小结
1、如何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的含量?
2、空气中都含有什么气体,各自含量分别为多少?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位居课本中第二章第一节,是初中化学接触到的第一种比较具体的物质,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对空气有简单的模糊的了解,但不够准确。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尽管有一定的物理基础,但是还不会将物理化学知识结合使用,对于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他们更是没有任何的思路,因此本节课上注重利用化学发展是,尤其是拉瓦锡的实验,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突破难点。整节课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后,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理解知识,又有种“山穷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释重感。解决本节课的知识问题并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而今后孩子们遇到同等问题时,他们能不能由此及彼能,最后课堂的盘点收获再一次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也使得本节课知识升华。遗憾的是:本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依然不够准确:学生对压强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可压强如何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怎样的变化并不清楚,因此学生在分析实验结果偏小时有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