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11 16:0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考试范围23—24课)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30小题,共60分)
1、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它能够再现历史。下图反映出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愿望是 (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要求和平、反对内战,要求民主、反对独裁”
这是一次胆识的较量,这是一场注定没有诚意的谈判,然而却让中国人感受到了毛泽东的2、“弥天大勇”和“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的气魄。这里的“较量”和“谈判”是指1945年的 ( )
A.南京谈判 B.重庆谈判 C.西安谈判 D.北平谈判
3、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 )
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
4、右边这幅漫画《磨好刀再杀》反映了蒋介石的真实目的是 ( )
A.“攘外必先安内” B.“不抵抗政策” C.“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假和平,真内战”
5、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再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其评价的是 ( )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重庆谈判
6、对于1945年8月——10月的国共谈判,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说其失败的理由是 ( )
A.谈判是蒋介石欺骗人民的幌子 B.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C.没有制止内战的爆发 D.没有为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7、国民党当局在完成战争准备后,立刻翻过脸来,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内战。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
A.重庆谈判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8、1946年,当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时,周恩来说:“我们并不因为(蒋介石)破坏了这些协定,就以为没有了收获。因为全国人民都承认了这样的事实,认为中共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这表明 ( )
A.共产党在战场上连连打败国民党 B.美国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赢得了民心 D.国民党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9、内战初期,毛泽东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毛泽东的这一信心主要来自 ( )
A.国民政府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B.蒋介石所处位置不利于作战
C.革命武装力量壮大,武器先进 D.解放军有人民作为坚强的后盾
10、解放战争初期,流传过这样一句话:赶走了一只虎,又来了一只狼。这里的“虎”和“狼”分别指的是 ( )
A.苏联、美国 B.美国、日 C.日本、美国本 D.美国、苏联
1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再次上演了第五次“围剿”时进攻中央根据地的一幕。这次进攻的主要地区是 ( )
A.陕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 D.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12、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反映的史实是 ( )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转战陕北
D.挺进大别山
13、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忽东忽西,忽北忽南,将敌人拖得筋疲力尽,然后,集中兵力围歼敌人。青化砭一仗就全歼敌人近三千人。这反映的是 ( )
A.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B.孟良崮战役
C.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D.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4、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政策是 ( )
A.平均地权 B.耕者有其田
C.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D.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15、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党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给农民,其根本原因是 ( )
A.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B.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困苦
C.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
D.农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功于革命,分土地事实上“按功行赏”。
16、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
A.平型关大捷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7、某电视剧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这概括了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动撤出而取得了战争胜利的一个典型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 ( )
A.北京 B.沈阳 C.延安 D.南京
18、1947年,刘邓大军12万余人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统治区心脏。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终于熬出来了!”这主要是因为 ( )
A.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19、1947年底,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制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车轮,使它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毛泽东作出此判断,主要基于 ( )
A.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B.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动的序幕
C.东北已全境解放 D.国民党的主力已基本上被消灭
20、台湾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 (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
C.国统区人民开始厌倦战争 D.中共军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
21、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动了 ( )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22、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战略大决战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3、“这次战役歼灭东北的国民党主力部队47万人,我军伤亡仅有不到7万人。这一战后,国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上文中的这次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4、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依旧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5、历史上总是有很多的日子令人难忘。右图的日历定格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它记载着 ( )
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北平和平解放 D.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26、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期间,毛泽东经常不顾疲劳,彻夜不眠地工作。在他住的屋子里的那张旧写字台上,为前线起草的指示、电文竟达190份之多。对此,周恩来感慨道:“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这里“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是指 (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27、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28、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 ( )
①解放军英勇作战 ②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③国民党力量英勇作战
④中共的正确领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③④
29、南京是近代中国的缩影。它不仅是一座悲情之城,更是一座英雄之城;它既是近代史的起点,又是近代史的终点。古城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特殊的“见证者”,它见证了 ( )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太平天国的兴衰 ③日军大屠杀 ④蒋家王朝的覆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0、毛泽东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下列史实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虎门销烟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
二、非选择题(3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蒋介石、毛泽东等许多中国人曾经成为《时代》封面人物。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蒋介石曾先后10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并且是1937年《时代》年度人物,当年《时代》的封面图片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照。
材料二:毛泽东曾先后12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其中,194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1)《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分别列为1937年和1949年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上述两人在1945年曾进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谈,简述毛泽东参加这次会谈的目的,并谈谈这次会议意义何在?(4分)


(3)毛泽东和蒋介石公开正面对抗长达半个世纪,列举在1949年,他们在军事上斗争的典型事例。 这些军事斗争分别导致了怎样的结果?(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了三次战略大决战,这三次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材料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三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 130万
武器装备 接受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材料四:广大农民以“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为口号,普遍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华北解放区有近百万农民参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吉林蛟河一位杨志太太先后将她5个儿子中的4个送上前线。山东农民从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就有民工580余万人支援前线,冀中区有480余万人支援前线。在淮海战役中,山东莒南民工在雨雪交加中,每天在15公里的运输线上来回5次,为第一线部队供应粮食。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对敌斗争。
(1)材料一中这三次战略大决战指的是哪三次战役?这三次战役分别有什么重要意义?(6分)


(2)材料二中毛泽东这首七律诗在哪次战役后写下的?这一战役有何意义?(3分)


(3)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的军事实力远远超过共产党,但短短几年时间,人民解放军就迅速打败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4)阅读材料四,你有何感想?(3分)

33、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数不胜数。在经过巨大的牺牲后,中国人民才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发动了内战,把中国人民再次推入了战火的深渊。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10分)
(1)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什么说西安事变是这次战争中时局转变的关键?(3分)

(2)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于何时?全面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什么?(2分)

(3)1946年6月国民党的行为导致发生了什么战争?这对战争对国家统一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4)从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5 DBCDC 6—10 CBCDC 11—15 ACDBA 16—20 BCBBB 21—25 CBACD
26—30 CDBCD
二、非选择题
31、(1)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受到世界关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因此毛泽东受到世界的关注。 
(2)目的: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广大人民。意义: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赢得了人民信任。 
(3)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进程;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32、(1)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3)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拥护和信任;毛泽东的高超军事指挥才能,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而国民党由于发动内战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内部不团结等。(言之有理即可)
(4)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33、(1)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两党开始从内战向一致对外抗日转变。 
(2)1937年7月7日;平型关大捷。 
(3)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人民解放战争(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至今未能统一。
(4)国共两党关系,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两党的关系(答一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