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课 题
2-3伴性遗传
上课时间
上课者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媒体
PPT
课标要求
概述伴性遗传(高考要求Ⅱ)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伴性遗传。
2.理解并掌握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资料调查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应用伴性遗传知识指导人类遗传病防治及生产实践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已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已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探讨如何利用伴性遗传的知识指导人类的优生优育,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3.通过对伴性遗传的现象及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对调查活动的结果进行探究。
2.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
1.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教学方法
1.问题引领、分析讨论、探究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教 学 流 程
1.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和自学能力)
学生活动:色觉测试、红绿色盲检查
2.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色盲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学生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书写基因型和主要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计算后代患病概率
4.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表达、交流能力)
归纳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5.进一步探究研究性作业布置:其它伴性遗传现象
教 学 过 程
程序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伴性遗传概念
演示红绿色盲部分检查图谱,简要指出红绿色盲对人类本身所造成的危害。
带领学生一起辨认,活跃课堂气氛。
趣味性的导入,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之因急于了解为什么而认真听课。
色盲症的发现
教学中,对于具有色盲的学生,告诉他们不必为此愧不如人,因为色盲症的发现者——道尔顿本人就是一个色盲患者。简介他发现色盲的趣味小故事。
学生分组讨论,我们应向科学家学习什么?
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
?
色盲遗传分析
?
?
?
?
?
?
?
(一)出示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学生归纳中,对其解答不完整或错误之处,抓住主要矛盾,采取点拔方式,使之认识趋于完善,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1.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还是显性?判断依据如何?
2.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如位于常染色体上,遗传会有何表现?
3.如果位于Y染色体上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答案。
依次提问,环环紧扣,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思维、理解、表达能力得到了综合训练。而且让学生回忆和复习旧知识,对掌握各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展示课前各小组调查数据,发现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远远多于女性。
引导学生从家系图和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红绿色盲与性别有关。
体现学生合作交流共享资源。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学生填表并分组组讨论,社会调查中,红绿色盲的患者男性占7%,而女性只占0.5%如何从基因型角度来解释?
此环节能加深学生对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的深刻理解,为后续知识的掌握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二)师生共同书写
1.男色盲和女正常
2.男正常和女携带两种婚配的遗传图解。
3.女携带和男色盲
4.女色盲和男正常让学生自己写出并演板,共性问题及时订正。
(三)分析色盲基因的传递有何规律
1.为什么父亲不能将色盲基因直接传给儿子?
2.男孩是否色盲与谁有关?与母亲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女孩色盲可以肯定父母谁色盲?
(四)演示例题
学生讨论讲解
让学生小组讨论最后总结出色盲的遗传特点
1.交叉遗传
2.患者男多于女。
3.女性色盲其父色盲、
儿子色盲
让学生小组讨论公布答案
此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过程,使知识间内在联系有机地串联起来,拓展了解题思路,开阔了视野,并从总结概括中找出了规律性的内涵,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又一次锻炼。同时也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课堂小结:在完成上述教学任务后,依据教学目标,再画龙点睛式地概括总结,使知识系统、条理,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并对新知识有一个更高层次的飞跃,既深入了目标,又使所学知识纳入整个教材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中。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
研究性作业布置:
1.男性色盲发病率为什么会高于女性?如果已知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
该如何计算女性色盲患者发病率?(课后思考)
2.其它伴性遗传现象
教学策略
加强基础,全面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我们教学工作的目的。教学过程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 主动参与学习策略。
概括性判断的形成,必须是在学生具体、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的思考,才能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抽象出所包含的共同因素,通过自我抽象概括过程,形成明确的判断,揭示规律。因此,教师创设实验、媒体情景、提供事实,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推理、以形成正确的判断。本课的每一环节始终考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实验、科学思维、表达交流能力。
(2)合作学习策略
课内积极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生循着经典实验的过程来重新发现和探索伴性遗传的现象以及内在遵循的规律;在小组内共同学习网络课件时,每人都能陈述自己观点,同时也吸收他人观点,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对某一问题作出正确结论。
(3)?“师生交流-互动”策略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导演,学生不只是演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互动、互助、互联和互促。教师、学生、课程、环境双双相互作用,通过讨论交流反馈,师生都在在互动中建构新的“图式”。
a)?????????????? 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等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的知识以便进行推理的智力潜能;相应的知识并不是单纯由外向赔偿损失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并不是直接以讲授法向学习传授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学习长期实验结果记录等现有的“图式”上,随着色盲伴性遗传传递规律的讨论、归纳和总结;随着来源于生活的问题的探讨和解释,学生的不断地改造脑中的旧图式,获得完整的伴性遗传规律的新“图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