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2课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1 10:48:11

文档简介


知识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 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杜甫(712—770),字 ,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 ”,他的诗被称为“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 ,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 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2.背景链接。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望岳》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登飞来峰》这首诗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游山西村》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己亥杂诗》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这首诗。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怆然( ) 涕下( ) 悠悠( )
岱宗( ) 生曾云( ) 决眦( )
夫如何( ) 遮望眼( ) 自缘( )
足鸡豚( ) 叩门( ) 箫鼓( )
白日斜( ) 吟鞭( ) 己亥( )
4.解释下列词语。
《登幽州台歌》
(1)古人:
(2)来者:
(3)悠悠:
(4)怆然:
(5)涕:
《望岳》
(1)夫:
(2)如何:
(3)造化:
(4)钟:
(5)神秀:
(6)荡胸:
(7)曾:
(8)决眦:
(9)会当:
(10)凌绝顶:
参考答案
1.初唐 子美 诗圣 诗史 北宋 放翁 清代
3.chuàng tì yōu dài céng zì fú zhē yuan tún kòu xiāo xiá yín biān jǐ hài
4.
《登幽州台歌》
《望岳》
(1)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2)怎么样。
(3)天地、大自然。
(4)聚集。
(5)神奇秀丽。
(6)使心胸震荡。
(7)同“层”,重叠。
(8)眼角(几乎)要裂开。眦,眼眶。
(9)终当,终要。
(10)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
重点
1.如何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
以前,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以后,贤明的君主又会在哪里呢?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一种茫然与无奈的心绪,也是诗人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表现。
2.“念天地之悠悠”一句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空间观念?
3.诗人为什么会“独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1)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
(2)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4.《望岳》诗歌首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问。引起读者的重视,激起读者对泰山的敬意;同时,借齐鲁大地无边无际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5.《登飞来峰》中,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没有看到。从“闻说”一词可以看出来。“闻说”是“听说”之意,说明诗人并没有真正看到,只是听说而已。
6.从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两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首先,这一联给我们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其次,这两句说明农家酒味虽薄,但待客十分热情周到;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又照应“丰”字,暗示出去年农民又过了一个丰收年;“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7.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诗人把自己比作落化,愿意身化春泥以护心中的花蕊,表达诗人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愿意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感情。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基础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独怆然而涕下
B.一览众山小
C.莫笑农家腊酒浑
D.拄杖无时夜叩门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下列诗句运用了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淆,山岛竦峙。
B.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B.《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C.《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D.《己亥杂诗》一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赛题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它力求通过诗词知识的比拼和对诗词的赏析,带动全民重温经典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每场比赛开场时都由百人团齐声朗诵节目组精心选择的开场诗词。
(1)材料一是《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开场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它的构图创意。
(2)百人团将在下期节目开场时朗诵唐宋诗词名篇。下列作品不适合的一项是( )
A.《峨眉山月歌》
B.《望岳》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山坡羊·潼关怀古》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亮点。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怆然( ) 岱宗( ) 决眦( )
足鸡豚( ) 叩门( ) 吟鞭( )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的第一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4.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
5.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三、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初冬夜饮
杜 牧
淮阳①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注】①淮阳,指西汉汲黯因切谏被贬,最后死于淮阳之事。作者作此诗时,被流放为黄州刺史。②欢:指的是酒。
6.古典诗词讲究练字,请你说说第二句中“霜”这个字用得好在哪里。
7.诗的后两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小题。
牡 丹
徐 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①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②朝霞。
【注】①占断:独占。②破:超出、胜过。
8.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爱牡丹的两个原因。
9.诗人写牡丹为什么要联系洛川神女?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秋 山
(唐)张籍
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
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10.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的画面。
11.请简要分析“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江上
(宋)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12.“漫漫”二字,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13.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辽宁沈阳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山农家①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②焙③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此诗是六言绝句。②嗔:嫌怨。③焙:用微火烘。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游山西村》的尾联中,诗人表达了渴望乘着月色随时到古风犹存的农家串门的愿望。
B.《过山农家》首句未出现“山”字而是用与山景相关的“板桥”、“泉水”烘托山行的环境。
C.陆诗对“萧鼓追随”和顾诗对“焙茶”、“晒谷”的描写,都再现了农民们劳动的热闹场景。
D.陆诗描绘生动逼真,对仗工整,语言明白晓畅;顾诗具有格调明朗、节奏轻快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
1.B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中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B项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
2.C
【解析】C项,正确的划分应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D
【解析】A项没有修辞,B项是拟人,C项比喻。D是对偶。
4.D
【解析】D项,“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理解有误,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怀为国效力的决心。
5.(1)会标主体由“S”“C”变形组合而成,切合了“诗词”的主题;会标中央“中国诗词大会”几个行书大字,彰显了大会主题;会标主体一轮明月映照在水面上,具有诗情画意,符合诗词大会的内涵;“中”字由一位对月吟诗的人变形而成,体现中国味;一个人的衣袖幻化为长长的卷轴,象征着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
(2)D
(3)节目开场的百人朗诵设计独特;比赛题目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巧妙联系起来(比赛题目将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
6.chuàng dài zì tún kòu yín
【解析】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怆”不要写成“cāng”。
一、
1.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浩荡离愁白日斜”,意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浩荡”是离愁的定语,意指离愁多而广,“白日斜”是对离愁的烘托。
2.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这两句是抒情类名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的心志,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
3.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4.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诗歌,可以看出,这首诗处处在写景,但处处又蕴含着深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和社会背景来理解,“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既是写山峰的最高层,又比喻政治上的最高层。
5.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这里的 “浮云”可以理解为一些消极的词语,如挫折、磨难、艰辛等。
三、
6.霜:一语双关,风霜、风尘之意, 不仅与题目中的“初冬”暗合,更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寒。
7.寓情于景(比喻),表达了诗人流转不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隐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意思是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谁在此凭依栏杆?这句诗隐含的意思就是“明年我就不在这了”,寓情于景,表达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仕途不遇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四、
8.牡丹盛开之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牡丹盛开之时的娇媚姿态胜过灿烂的朝霞。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解答本题,要在阅读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结合诗中“占断城中好物华”“千娇万态破朝霞”,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性回答。
9.将牡丹与传说中的洛川神女类比,牡丹花放射着洛神的灵气,千娇百媚,胜过灿烂的朝霞。诗人以洛神喻牡丹,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其诗法之精妙,自不待言。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诗人写牡丹,却联系洛川女神,以洛神喻牡丹,描绘了牡丹千娇百媚的姿态,抒发了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五、
10.示例:深秋时节,山上秋色宜人,天空不见一丝浮云,山间也没有扰人的风。静坐溪头,仰望苍穹,只见那轮月慢慢地,从深邃的松林间探出了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描绘出深秋时节的溪水、月亮、松树等景色即可。
11.示例:这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以“叶间坠露”极其微弱的声音,反衬夜的宁静。“声重重”与前句中“草堂不闭”和“静”相应,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安适。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这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安适。
六、
12.雨期之长,雨区(范围)之大。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诗句“连天芳草雨漫漫”中的“漫漫”是用来写雨的,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分析。时间上言其雨期长;空间上言其范围广。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13.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借景抒情),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叹。②用了拟人手法,花落时,风去扑救它,表现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柳绵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诗句“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用“扑”和“护”,赋予“风”“柳”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风扑救落花,落花因“扑”而起,“柳绵”微薄无力,“春寒”护不住,花期“欲尽”留不住的情景,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之情。
C


知识
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登飞来峰》
(1)千寻:
(2)闻说:
(3)浮云:
(4)望眼:
(5)自缘:
《游山西村》
(1)腊酒浑:
(2)足鸡豚:
(3)山重水复:
(4)柳暗花明:
(5)箫鼓追随:
(6)若许:
(7)闲乘月:
(8)无时:
《己亥杂诗(其五)》
(1)浩荡:
(2)白日斜:
(3)吟鞭:
(4)天涯:
(5)落红:
(6)化作春泥:
参考答案
《登飞来峰》
(1)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千寻,意指非常高。
(2)听说。
(3)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4)视线。
(5)因为。“自缘”亦作“只缘”。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其五)》
(1)无限。
(2)太阳西斜,意指黄昏。
(3)诗人的马鞭。
(4)即浪迹天涯。
(5)落花,这里是诗人自比。
(6)变成春天的泥土。
重点
1.赏析《望岳》颔联中的“钟”“割”两个动词。
“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割”字是“切断”的意思,这里诗人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遮天蔽日。
2.《望岳》颈联的两句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睁大眼睛,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使人眼眶欲裂。诗人通过心中所感、眼中所见,从侧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壮丽。
3.《望岳》一诗的尾联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4.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耸高,直入云霄。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5.如何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
诗句中的“浮云”意指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障碍、挫折等;而“望眼”则指对理想的追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襟。
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给我们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寓示我们,在人生之路上,我们要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7.《游山西村》的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此联重在叙事,叙述了江南农村春社日的热闹景象。热闹的春社活动,表达除了人们祈祷一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同时,诗人在叙事中融入了描写,衣冠简朴赞美了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了诗人对家乡人民的喜爱之情。
8.《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联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9.《己亥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辞官时内心的愁怅之情,以及虽然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基础训练
1.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chuàng( )然 tì( )下 岱宗( )
决眦( ) 鸡豚( ) xiāo( )鼓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造化钟神秀 钟:
(2)自缘身在最高层 缘:
(3)从今若许闲乘月 若许:
(4)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
3.班级开展“用诗文陶冶情操,让经典滋润心灵”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解决下面的一些问题。
(1)下面是一份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请仔细分析,写出你的探究结果。(50字以内)
问题1: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百分比
问题2:小时候背诵古诗文,现在想来如何
百分比
从小启蒙,背诵是童子功
55.3%
值得庆幸,受益终身
41.8%
凭个人兴趣,自愿学习
24.8%
当时难过,现在受用
38.9%
小时候不懂,最好长大
再学
19.9%
现在也没啥用
19.3%
(2)你的好朋友小张成绩不错,但最近一段时间有些安于现状,你想从下面的古诗词中选一句鼓励他,你会选哪一句?该怎样对他说?(50字左右)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选 句,我会说:
(3)下面是李伟同学所写的活动结束语,请按要求修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千载的优秀诗词歌赋浓缩了汉语韵律和辞章之美,【A】寄寓着传统中华民族的价值和审美理想,闪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光辉,展现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怀。这些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B】成为启迪一代代人的智慧,丰富我们情感世界。
①(A)句语序不合理,应将“ ”放在“ ”之后。
②(B)句应改为:
4.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登幽州台歌》作者 ,字 , (朝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2)《望岳》作者 ,字 ,自号 ,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其诗被称为“ ”。
(3)《登飞来峰》作者 ,字 ,号 ,江西临川人,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游山西村》作者 ,字 ,号 ,越州山阴人, (朝代)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5)《己亥杂诗(其五)》作者 ,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人, (朝代)思想家、文学家。
(6)我国的“五岳”是指 、 、 、 和 。“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 。
5.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 ,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3)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 ,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5)我们登上顶峰眺望远景,大有“ , ”之感,大家纷纷拍照留影。(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6)《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 , 。
(7)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心志的诗句是: , 。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作者是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 ,自号“ ”,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
2.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工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3.“齐鲁青未了”一句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这首古诗选自《 》,作者是唐代的 。
6.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诗歌第二句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诗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来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诗歌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D.诗歌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 发
韦 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7.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8.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乡村四月
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9.诗中“ ”和“ ”两字极富表现力,勾画出乡村四月忙碌的气氛。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1.这首诗的颔联除了运用对偶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真题练习
一、【2019年中考湖北荆州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下面对《望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首二句远望泰山。大笔勾勒泰山横亘绵延之势,亦显惊叹仰慕之情。
B.三、四句近看泰山。细笔描写泰山神奇秀丽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五、六句细赏泰山。工笔描摹山中云气升腾,林中群鸟还巢的美景。
D.末两句登山感怀。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顿生壮志凌云之慨叹。
二、【2018年中考山东济宁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窘况为许衡州①赋
郑 燮
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縫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塾师②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注】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②塾师:指郑燮。
2.分析诗中“竹”“梅”“菊”等意象的作用。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怆 涕 dài zì tún 箫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怆然”不能写成“创然”;“决眦”不能拼成“zī”;“箫鼓”不能写成“萧鼓”。
2.(1)聚集 (2)因为 (3)如果这样 (4)形容愁思深广
3.(1)大多数人认为,启蒙或兴趣对学习古诗文很重要,小时候背诵古诗文对现在有好处。
(2)② 小张同学,尽管你现在成绩不错,但还有进步的空间。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3)①传统 中华民族 ②成为启迪一代代人的智慧,丰富我们情感世界的精神源泉(或启迪了一代代人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把表格转换成文字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表格中的文字和数据,结合表格的标题,即可得出结论。注意,一般不能出现表格中的数据。几组数据并列,要考虑有没有比较的意味。从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学习古诗文要有兴趣,小时候背诵古诗文让人受益无穷。(2)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和运用能力。针对题目中小张“成绩不错”“安于现状”的情况可知,应该鼓励他力争上游,因此选第②句诗比较恰当。(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句应该改为“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和审美理想”;【B】句成分残缺,应在句末补充上“的精神源泉”。
4.(1)陈子昂 伯玉 唐代
(2)杜甫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 诗圣 诗史
(3)王安石 介甫 半山 北宋
(4)陆游 务观 放翁 南宋
(5)龚自珍 清代
(6)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泰山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注意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5.(1)独怆然而涕下 (2)飞来山上千寻塔 (3)不畏浮云遮望眼 (4)从今若许闲乘月 (5)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6)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7)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
1.唐 子美 少陵野老 诗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常识是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的知识,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史”。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D项表述错误,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周围的其他山峰便都在脚下了。这是作者的愿望,并没有登上泰山。
3.衬托泰山的高峻、连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烘托,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地突出显现出来的表现手法。“齐鲁青未了”运用了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
二、
5.陈子昂集 陈子昂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这首诗选自《陈子昂集》,作者是陈子昂。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仔细阅读四个选项,逐一分析,可以看出D项错误,“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流泪”。
三、
7.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解析】分析时要扣住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也就是要找出诗歌哪些地方体现了“早”字。首联的“早雾”,颔联的“鸡未唱,马频嘶”,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这些都写出诗人出发之早。
8.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珪”。说自己已经走出了三十里,天上的残月依旧高悬,极力说明行路之早,表达了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四、
9.才 又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本诗的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尾联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现。据此填写作答即可。
10.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五、
11.比喻。把自己比作浮云,漂泊不定;把流水比作时光,岁月如流,年华已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一别十年的感伤。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既是对偶句,还是比喻句。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浮云”;把“流水”比作“时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与朋友十年阔别的伤感。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12.与朋友相逢的欢愉,漂泊在外的感伤,年华老去的悲伤,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此诗写作者在淮水边重逢阔别十年的梁州老朋友的喜悦之情,颇有感慨。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颔联统述了分别十年繁复的世事人情;颈联和末联写重逢情景,写相聚、痛饮、欢笑和赏景。据此可概括作答。
一、
1.D
【解析】D项,“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赏析不正确。“会当凌绝顶”的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会当”是“应当、一定要”的意思。
二、
2.一方面用来表现许衡州生活的困窘,另一方面喻指困境中保持高洁情操的追求。
3.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做此题要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感情。尾联写诗人亲自给“学钱无措”的朋友送书,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