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21课 伟大的悲剧(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21课 伟大的悲剧(2课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1 10:47:23

文档简介


知识
1.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 作家。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 》,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1928年应邀赴苏联,与高尔基结识。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斯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拽出( ) 无垠( ) 羸弱( ) 遗孀( )
癫狂( ) 凛( )冽 步履( ) 毋宁( )
吞噬( ) 销蚀( ) 告罄( ) 皑皑( )
坚持不懈( ) 精疲力竭( ) 毛骨悚( )然
3.解释下列词语。
(1)无垠:
(2)癫狂:
(3)凛冽:
(4)吞噬:
(5)销蚀:
(6)羸弱:
(7)步履:
(8)告罄:
(9)遗孀:
参考答案
1.奥地利 耶雷米亚
2.zhuài yín léi shuāng diān lǐn lǚ wú shì shí qìng ái xiè jié sǒng
重点
1.题目为《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那又为何“伟大”?
斯科特一行人顽强地走向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为集体甘愿牺牲个人的精神、接受失败的科学精神、忍受失败的屈辱甘为胜利者作证的胸怀、热爱祖国亲人的人生态度、为集体荣誉而甘于献身的探索精神的意义,是远远大于失败的,是“悲剧”之外的“伟大”体现。这也是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斯科特等人在悲剧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是人类精神的骄傲,这是事件的伟大之处。
2.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3.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悲痛的斯科特眼中不是国旗在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而是对手阿蒙森在洋洋得意,写出了在斯科特的失落,痛苦万分,悲哀,难受,沮丧,懊悔和不甘。
4.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的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一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5.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他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6.一个人虽然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击败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基础训练
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毋宁(wú) 充沛 坚持不懈(xiè) 毛骨耸然
B.钦佩(qīn) 伫藏 怏怏不乐(yàng) 广阔无垠
C.战栗(lì) 胆怯 风餐露宿(lòu) 寒风凛冽
D.鲁莽(mǎng) 帐篷 精疲力竭(jié) 姗姗来迟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D.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闷闷不乐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今年刚参加工作,毫无社会经验,工作起来常常是语无伦次。
B.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智能手机无处不在,而移动终端藏污纳垢,也让家长忧心忡忡。
C.一只大螃蟹在沙滩上挥动着它钳子般的爪子,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
D.今年,北方的春天姗姗来迟,过了清明草还没有发芽。
4.下列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
5.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1)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 )说更害怕回家。
(2)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
(3)他们离开了这块“辜负( )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
(4)刺骨的寒冷吞噬( )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1.下列理解句中词语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一句中的“这严酷的事实”,是指地球的南极点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B.“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的“这一事业”,是指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探险的人。
C.“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中的“姗姗来迟”,是慢腾腾地来晚了的意思。
D.“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一句中的“堡垒”,是指南极。
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的内容是:斯科特探险队登上南极点后,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痛苦地踏上归途。
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反衬出斯科特一次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C.“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的行为,表现出斯科特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D.“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此句描写出斯科特一行,极度失望、痛苦的心情,表现出他们意志消沉的一面。
3.下面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剧体现在失败之悲、死亡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等四个方面。
B.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伟大体现在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等方面。
C.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D.五个探险者在归途中不断向世界哀叹自己所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4.下面是对课文写作特色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课文按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来组织材料。其中任务的行踪是:“渐近极点—到达极点—返回”。
B.本文是一篇文学味浓、抒情性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C.传记向来是为成功者书写功绩的,而茨威格却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偏偏充满激情地为“英国的迟到者”斯科特等人书写这悲壮的一幕,这是作者的疏忽之处。
D.作者在文中向我们讲述了一连串令人难忘、撼人心魄的细节,使我们不得不对探险家们的精神肃然起敬。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大师治学
潘剑水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的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效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儿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做出的合理评价,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有删改)
1.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 描写、 描写。
3.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4.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该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5.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江苏徐州卷】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1)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2)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选文中“A”“B”两个人物分别是 、 。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3.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正确,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A项“耸”应写为“悚”。B项“伫”应写为“贮”。C项“露”应读为“lù”。
2.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萎缩不前”应为“畏缩不前”,“忧心仲仲”应为“忧心忡忡”。
3.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成语的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成语的意思。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A.“语无伦次”指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用在工作方面不合适。
4.A
5.(1)wú nìng (2)qīn pèi (3)gū fù (4)tūn shì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毋宁”不能拼成“wù nìng”;“吞噬”不能拼成“tūn shí”。
一、
1.A
【解析】“这严酷的事实”,是指“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这件事。
2.D
【解析】“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此句描写出斯科特一行,极度失望、痛苦的心情,但没有意志消沉。
3.D
【解析】五个探险者在归途中没有向世界哀叹自己所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4.C
【解析】传记向来是为成功者书写功绩的,而茨威格却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偏偏充满激情地为“英国的迟到者”斯科特等人书写这悲壮的一幕,这是悲剧的伟大之处。
5.C
【解析】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很多的细节描写。
二、
1.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
2.动作 语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及作用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结合原文的内容分析即可。“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属于动作描写;“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属于语言描写。
3.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上课时早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的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把这个问题放回到原文中,找出具体对应的答案即可。可以从⑧段“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做出的合理评价,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中找出答案。
4.该句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地比作“煮鹤艺术”,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对学生遭遇的惋惜。
5.示例: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深厚广博、诙谐幽默、卓然独立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课外名句的理解。这道题根据至少要围绕三点作答,答题时要结合两方面的内容:名言的意思和本文的内容。文中林语堂是一个尊重学生、公平公正、诙谐幽默的老师;从“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热爱生活;从“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
1.保尔·柯察金(保尔) 朱赫来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中的人物。根据选文中的“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冻坏的双脚”“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可以判断出选文出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A”“B”两个人物分别是保尔和朱赫来。
2.钢铁般的意志(意志坚强、顽强的毅力);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理想、心系祖国和人民、为祖国和人民献身)。
【解析】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本题的考查点。选段(1)中写到的工程是由雅尔卡站筑一条窄轨铁路通到伐木场。修建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还有武装匪徒的袭扰和疾病的威胁,不过最终还是把路修好了。在修路的过程中,保尔表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他身染重病却坚持工作,直至倒在工作岗位上。根据选段(2)中的“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每次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可以看出保尔具有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精神。
3.(1)铁环:病痛、伤残的折磨让他丢失工作、生活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的怯懦、精神的痛苦。(2)经历:示例1:保尔在与波兰的战斗中受重伤,受英雄形象牛氓的影响,坚强面对伤痛,重返战斗。
示例2:筑路过程中,保尔患病濒临死亡,在烈士公墓思考生命价值,树立了革命理想信念,重返战斗行列。
示例3:保尔失去工作和战斗能力想自杀,经过思想斗争,发愤读书,想通过文学重返战斗行列。
示例4:保尔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坚持学习,开始艰难创作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示例5:保尔的书稿丢失,在战友的鼓励和邻居的帮助下,重新开始并完成了创作。


知识
1.给加点的词语注音。
怏怏( )不乐 姗姗( )来迟 忧心忡忡( )
夺眶( )而出 语无伦( )次 海市蜃( )楼
履( )行 角( )逐 钦( )佩
辜( )负 雪橇( ) 贮( )藏
皑皑( )
2.理解下面的词语。
(1)坚持不懈:
(2)千辛万苦:
(3)风餐露宿:
(4)夜不成眠:
(5)精疲力竭:
(6)闷闷不乐:
(7)毛骨悚然:
(8)耀武扬威:
(9)洋洋得意:
(10)怏怏不乐:
(11)姗姗来迟:
(12)忧心忡忡:
(13)疲惫不堪:
(14)畏缩不前:
(15)鲁莽大胆:
(16)念念有词:
(17)语无伦次:
(18)精打细算:
(19)海市蜃楼:
参考答案
1.yàng shān chōng kuàng lún shèn lǔ jué qīn gū qiào zhù ǎi
(8)炫耀武力,显示自己的威风。
(9)形容骄傲自满的样子。
(10)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11)形容来得很晚。
(12)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13)形容非常疲乏。
(14)害怕而不敢向前。
(15)胆子大,说话做事不经考虑。莽撞行事。
(16)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17)话讲得很乱,没有层次。
(18)(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羸弱:瘦弱。
(19)蜃:大蛤。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重点
1.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伟大的悲剧》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严寒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验证了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他出征到过印度,征服过许多星罗棋布的岛屿,他随同殖民者到过非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的战役。但不论到哪里,他都是一副同样冷冰冰的、矜持的面孔,带着同样刚强的毅力和集体意识。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4.斯科特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登顶呢?他们探险的意义是什么呢?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课文送样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
5.“成者王侯败者寇”,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作传,却充满激情地给失败者写这悲壮的一幕?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威茨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记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基础训练
1.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今年刚参加工作,毫无社会经验,工作起来常常是语无伦次。
B.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智能手机无处不在,而移动终端藏污纳垢,也让家长忧心忡忡。
C.假使我们不修这么多水利工程,遇到这样严重的水旱灾害,其后果是不可思议的。
D.“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安全返回,无疑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建立了一座巍峨的海市蜃楼。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3.填空。
本文作者是 (国籍)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 》、传记《 》等。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 )
(2)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待一些时候。”( )
5.学习了《伟大的悲剧》后,你班开展了以“我说探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伟大的悲剧”发生后,美国把设立于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你知道这样命名的意图吗?
(2)斯科特一行的故事确实令人感动,无情的暴风雪吞噬了五位探险者的生命,然而,他们面对厄运、面对死亡的悲壮场面却让人久久难以忘却。说说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个人物,说说感动你的理由,并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形式,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人物: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小题。
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唯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做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待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做好了最后的准备。”这个细节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3.文段开头大量引用斯科特日记中的话语有何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1492年,10月21日,星期日。10点钟,我们到达了这个岛的一个海角,船队的其他船只也抛锚停下了。匆匆吃了一顿饭之后,我上了岸,发现除了一栋空无一人的房子之外,这里没有人烟的迹象。我们相信房子的主人由于我们的到来深感恐惧,弃家而逃,因为房子里面生活用具样样俱全。我下令不许动房子里的任何东西,然后带着我的船长们和一些船员去视察岛屿全境。
这座岛屿比其他的岛屿更加美丽富饶。到处是高大茂盛的树林,还有四周绿树环绕,浓荫覆盖的大湖,景色优美迷人。整个世界就像四月的安塔露西亚一样青翠欲滴。鸟儿歌声动听,让人不忍离去,成群的鹨鹉连天空都能遮没。这里的鸟类和我们国家的鸟类看起来极其不同,还有上千种不同的树木,树上长满果实,香味使人垂涎欲滴。让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我不知道这些树的名字,但我确认它们都很有价值,所以我保存了这些树的标本。在湖周围视察时,我们发现了一条蛇,它逃到了水里,我们一直跟着它,因为水不深,最后用长矛把它捉住了。这条蛇有七指长,我估计这一带还有很多这样的蛇。我还发现了芦荟树,并决定明天带十昆多(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译者注)上船,因为有人告诉我这种树很值钱。
在寻找饮用水的过程中,我们在距离停船处半里格(旧时长度单位,1里格约合4.8公里——译者注)的地方见到了一座当地人的村庄,那里的居民一发现我们就弃家逃走,还把值钱的东西都带到了山里。我命令我们的人不许拿走他们留下的任何东西,连一根针也不行。不久我们就看到几个当地人向我们走过来,其中有一个接近了我们,我们给了他一些鹰铃和玻璃珠,他很高兴。作为交换,我们向他要一些水。当我回到船上时,那些当地人已经带着装满水的葫芦来到了岸边,而且表现得很高兴。我下令再给他们一些玻璃珠,他们答应第二天再来。我希望能在这个地方将船上的水桶装满水,如果天气许可,就马上离开,绕岛航行,直到我找到这里的国王。因为我听说他拥有很多黄金,所以想试试看能否得到一些。之后我打算向另外一个很大的岛屿进发,根据船上的印第安人提供的信息,我相信这个岛就是西潘哥岛。那些印第安人称这个岛为寇芭岛,说那里有很多大船和海员。还有一个岛屿他们称为波西亚岛,据说这个岛也很大。
对于在我们航线上的其他岛屿,我也会在经过的时候进行探查,并且根据是否发现了大量的黄金或香料来决定我的行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决心向大陆航行,访问那个城市,把陛下的信呈给大汗,并且带着他的答复回来。
1.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是什么?
2.选文详写了一座岛屿,请概括一下这座岛屿的哪些方面吸引了哥伦布。
3.哥伦布是如何化解岛民对探险者们的恐惧心理的?
4.哥伦布在探险之路上取得了成功,而斯科特却葬身在南极的土地上。有人说,哥伦布是历史上的大英雄,而斯科特是失败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地想到当年前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我缓慢地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飞。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犹在,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想象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那天,风呼呼地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他攀上去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作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1.选文中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自己登塔时的天气情况?用波浪线画出来,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2.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说说它们用得是否贴切?为什么?
(1)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
(2)想象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
3.选文最后一段说“……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你认为这一判断是否武断?为什么?
参考答案
B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在准确理解文章的前提下,结合选项仔细对比作答,注意生活常识和过于绝对化、片面化的说法一般都是错误的。C项“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不准确,因为文中“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属于细节描写。
3.奥地利 茨威格 象棋的故事 三位大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注意茨威格是奥地利的作家。
4.(1)心理描写 (2)外貌、动作描写 (3)动作、语言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掌握。人物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的、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本题注意第三句话同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5.(1)示例:为了纪念领队登上南极极点的两个勇士,斯科特虽然归途死亡,但精神永存。
(2)斯科特
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即使死亡与恐惧把他包围,他也没有放弃希望。在令人心痛的结局面前,他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遭遇的种种苦难。
集伟大与悲剧于一身,在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时,他失败了,这一次失败让他跌倒再也爬不起来,但他始终坚持,在生命的尽头与命运做着殊死抗争。
一、
1.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独自走向死神。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文段讲的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独自走向死神。
2.这个细节体现了奥茨的精神,他首先想到的是集体,而不是自己,这是一种牺牲精神、集体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这是一段细节描写,奥茨首先想到的是集体,而不是自己,体现了他自我牺牲的精神的集体主义精神。
3.引用日记中的话,突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展示出斯科特一行此时失望、沮丧、终至绝望的心情,并为下文写5人的相继献身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能力。用在记叙文开头的句子起到如下作用: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大量引用斯科特日记中的话语,突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展示出斯科特一行此时失望、沮丧、绝望的心情,为下文写五个人的相继牺牲做铺垫。
二、
1.一是得到大量的黄金或香料;二是访问大陆上的城市,交换国王间的书信。
2.景色迷人,有与自己国家极其不同的鸟类,有上千种不同的树木。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从“到处是高大茂盛的树林,还有四周绿树环绕,浓荫覆盖的大湖,景色优美迷人”可知这座岛屿的美丽;从“这里的鸟类和我们国家的鸟类看起来极其不同,还有上千种不同的树木,树上长满果实,香味使人垂涎欲滴”可知岛屿的富饶。总之,岛屿的美丽和富饶吸引了哥伦布。
3.一是下令不准拿岛民的任何东西;二是送给了岛民一些鹰铃和玻璃珠,以示友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我命令我们的人不许拿走他们留下的任何东西,连一根针也不行”,这一做法让岛民们没有了担心和顾虑;“我们给了他一些鹰铃和玻璃珠”,这是为了便于与岛民进行沟通与交流,表达自己的友好和热情。
4.示例:不同意。虽然斯科特失败了,但他完成了对自身的挑战,成功地走到了南极点上,他已经完成了一个有志者的奋斗过程,他同样是英雄。
【解析】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作答时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斯科特挑战南极的意义这一角度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三、
1.“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飞”。作者亲历如此艰苦条件下的攀援,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梁思成先生考察与保护古建筑工作的艰辛,据此水到渠成地进行想象与议论。
2.这里的“依然”暗示着从前的状况也是如此,由此作者就更容易生发出对在这里曾发生的故事——梁先生考察古塔一事的追念之情。“爬行”一词形象地再现了梁先生考察古塔过程中的艰险与专注,因而十分贴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品读欣赏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1)“依然”是“仍旧”的意思,暗示着从前的状况也是如此,由此作者就更容易生发出对在这里曾发生的故事——梁先生考察古塔一事的追念之情。(2)“爬行”一词形象地再现了梁先生考察古塔过程中的艰险与专注。
3.可以直率地谈自己的看法,但必须言之成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解答时根据梁思成的人物形象,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