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24课 河中石兽(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24课 河中石兽(2课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1 10:51:18

文档简介


知识
1.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 ,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 》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 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2.文本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3.给下面的字注音。
圮( ) 募( ) 棹( ) 杮( )
湮( ) 啮( ) 溯( ) 欤( )
4.解释下列词语。
(1)一寺临河干( )
(2)山门圮于河( )
(3)阅十余岁( )
(4)尔辈不能究物理( )
(5)众服为确论( )
(6)可据理臆断欤( )
(7)求石兽于水中( )
(8)如是再啮( )
(9)竟不可得( )
(10)但知其一( )
(11)盖石性坚重( )
(12)尔辈不能究物理( )
(13)以为顺流下矣( )
(14)然则天下之事( )
参考答案
1.晓岚 四库全书
3.pǐ mù zhào fèi yān niè sù yú
(9)终于,到底
(10)只
(11)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12)你们
(13)认为
(14)既然这样,那么
重点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3.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基础训练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求
B.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C.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D.湮于沙上 湮:消失
2.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之笑曰
A.一老河兵闻之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其反激之力
D.无丝竹之乱耳。
3.下面句子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亦颠乎
B.曳铁钯
C.尔辈不能究物理
D.卿今当涂掌事
4.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果/得于/数里外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出门圮于河( )
(2)求二石兽于水中( )
(3)尔辈不能究其物理( )
(4)可据理臆断欤(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4.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推断,结果是错误的。
B.“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课外拓展。
河间有游僧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注】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2.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选文中和尚的骗术。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②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③让:责问,责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羡/施氏之有
B.孟氏/之一子之秦
C.当今/诸侯力争
D.遂/宫而放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抚( )
(2)反( )
(3)愠(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D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D项“湮”的意思是埋没。
2.A
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通假字。A.颠:通“癫”,疯狂。B.钯,通“耙”,农具。D.涂:通“途”,道路,仕途。
4.B
【解析】文言断句的题目,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虚词、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如果是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为”表被动。“为暴涨”的意思是“被洪水”,构成介宾结构,应在“为暴涨”的前、后断开。所以,B项句子的停顿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理解分析错误,“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中关于讲学家重在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他的看法,而没有写到他的具体行为。
一、
1.(1)倒塌;(2)寻找;(3)研究、探求;(4)主观地判断。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圮”“求”“究”“臆断”的意思,注意积累。
2.(1)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2)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3.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解析】此题属于信息筛选题,基本是对人物的某种品质、物象的特征、事情的原因、说明的道理、得出的启示、作者的情感等的分析,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此题需要筛选文章讲到的寻找石兽的方法及根据。原文共讲了三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寺僧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讲学家认为就应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老河兵认为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4.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的错误在于太过绝对化。文章寻找石兽不仅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判断,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要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实际情况。所以“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错误。
二、
1.(1)来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
(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那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2.示例:“磁石”即物理学中的磁铁,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屑一类物质,因此,有铁屑的药丸就能跃入佛手,无铁屑的药丸就不能跃入佛手。(符合题意和物理学原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注意符合题意和物理学原理即可。磁石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屑一类的物质,因此,有铁屑的药丸就能跃入佛手,无铁屑的药丸就不能跃入佛手。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B项,正确的句读是:孟氏之一子/之秦。故答案为B项。
2.(1)安抚,抚慰。(2)通“返”,返回。(3)生气,发怒。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反”通“返”,“返回”;“愠”是“生气,恼怒”的意思。
3.(1)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
(2)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之、以、法、干”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所弃、或”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2)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3)做亊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4)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
【参考译文】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爱好学术,另一个爱兵法。爱学术的儿子用文学之道去求得齐侯任用,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用以武强国的方法向楚王求职,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显耀。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对施家的富有很羡慕,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升官发财的窍门。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职,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无异于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来求得卫侯任用,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机会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你们运用不合时宜,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道理,也没有永远错误的事情。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被废弃了;今天所废弃的方法,将来或许还会被采纳。用与不用,并没有一定的对或错。孟家父子豁然明白不再生气了,说道:“我知道了,您不要再说了。”

知识
1.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一寺临河干中
(2)阅十余岁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是非木杮
(5)渐沉渐深耳
(6)转转不已
(7)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盖石性坚重中
2.理解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参考答案
1.(1)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
(2)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岁——古义:年。今义:年龄。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4)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5)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6)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7)但——古义:只。今义:但是。
(8)盖——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
2.(1)棹:名词活用作动词,划船。
(2)暴涨:动词活用作名词,河水。
重点
1.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2.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基础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二石兽并沉焉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石必倒掷坎穴中
D.可据理臆断欤
2.下列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
B.尔辈不能究物理
C.是非木杮
D.一老河兵闻之
3.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
圮于河( )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 湮( )
啮沙( ) 溯( ) 臆断( )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5)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2)求二石兽于水中( )
(3)固颠( )
(4)啮沙为坎穴( )
(5)棹数小舟( )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
7.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2)众服为确论( )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②薮③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④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⑤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选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
【注】①瞑:同“眠”。②陂(bēi):堤岸、湖边。③薮(sǒu):湖泽通称。④缊:乱麻绳。⑤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______
(2)须其夜艾 艾:______
(3)阴布大网 阴:______
(4)叹其以诈相笼 笼: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将援引射之( )
(2)宜燔( )
(3)烹燔半焉( )
(4)已而索雁( )
2.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竞斗而讼于社伯”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4.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上①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贾(gǔ)胡:胡商。③赇(qiú):贿赂。④抵:触犯。⑤徇:顺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上谓侍臣曰
(2)宜戮力相辅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3.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
参考答案
1.B
2.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D项“闻”古今词义相同,都为听说。其他各项的古今意思分别为:A:阅:古义为经过,经历,今义为阅读。B:物理:古义为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为物理学。C:是:古义为代词,这,今义为判断词。
3.pǐ zhào yè pá fèi yān niè sù y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本题需要注意的读音是:“圮”应读pǐ。
4.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
5.(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2)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
(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4)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5)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6)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6.(1)经过,经历;(2)寻找;(3)颠倒,错乱;(4)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5)划(船);(6)只。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中“颠”意思是“颠倒,错乱”,“但”意思是“只”。
7.(1)被;(2)是;(3)成为。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句(1)中“为”是“被”的意思;句(2)中“为”是“是”的意思;句(3)中“为”是“成为”的意思。
一、
1.(1)依照;(2)止,尽;(3)暗中,秘密;(4)笼罩,捕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2.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4.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两文都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通过讲故事让人明白道理。借事说理指运用通俗化、趣味化的方法,以典型的案例情节作为主体部分,让教育对象(观众、听众、受众等)更容易的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二、
1.(1)引,拉。(2)适合。(3)烤。(4)寻找。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宜燔”的意思是“适合烤着吃”,“宜”的意思是“适合”;结合上下文可知,“索”在这里的意思是“寻找”。
2.等兄弟俩再去寻找大雁,这才发现大雁已经在高空中飞得很远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已而”“索”“凌”。
3.C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题干和C项中的“而”都是表示顺承;A项,表转折;B项,表转折;D项,表转折。故选C。
4.三个人。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谓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鸿的大雁适合烤着吃。”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远了。
1.(1)对……说。(2)应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谓”:对……说。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人们都知道他喜爱珍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彼”“其”“身”等字词的翻译。
3.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参考译文】
  皇上对侍臣说:“朕听闻西域有个商人,得到一颗无价的宝珠,就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宝珠藏在里面,(因而丢了性命)有这回事吗?”侍臣回答说:“是有这么回事。”皇上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商人爱惜宝珠而不爱惜身体,但有的官员因贪赃受贿而受法律制裁(丧命),和有的皇帝因追求无限制的欲望而亡国的,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遗忘了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呢:桀、纣把自己都忘了。’也和这个事是一样啊。”皇上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差不多能够避免为他人所讥笑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