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04第04单元 单元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04第04单元 单元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1 10:5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襁褓(qiǎng) 禁锢(jìn) 叱咤风云(chà) 不知所措(cuò)
B.祈祷(qǐ) 萦绕(yíng) 断壁残垣(yuán) 引颈受戮(jǐng)
C.枷锁(jiā) 踱步(duó) 怏怏不乐(yàng) 既往不咎(jiù)
D.贮蓄(zhù) 拙劣(zhuō) 相形见绌(zhuō) 囊萤映雪(náng)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克尽职守,默默奉献三十年。
B.海鲜夜宵大排档,恭候光临!
C.本店有凉绊黄瓜、香菇青菜、蒜泥菠菜等菜肴。
D.最后的拼搏阶段就是要像篮球冲满气、汽车加满油一样。
3.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改写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就不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B.原句:傅雷的家书每一封都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改写句:傅雷的家书没有一封不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C.原句: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改写句:多少年过去了,山顶岩石的表层被风儿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D.原句: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改写句: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就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 ; ; 。 。 ;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②⑤④③⑥① B.⑤③④②⑥① C.③⑥①④⑤② D.①④③②⑥⑤
5.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从2017年5月10日起,“蓝鲸一号”开始试采可燃冰。沉睡海底不知多少年代的“冰”,穿透厚达200米的泥质粉砂地层,①变为天然气被输送到大约1200米以上的海平面上,②这不但是全球首次,而且也是我国首次对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③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让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采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④这是中国人民实现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
A.句子①删去“大约”。
B.句子②“全球”与“我国”互换位置。
C.句子③在结尾处加“的国家”。
D.句子④把“实现”改为“推进”。
6.阅读下面语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 )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激越的,它( )是最闪亮的日子。
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谁的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过往,和那个站在骄阳下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
A.结尾处“谢谢你”中的“你”指的是“那个站在骄阳下青春的自己”。
B.“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这句话中的“那么美好”和“独一无二”两个短语结构一致。
C.文中括号内可填入的关联词依次是“不管”“都”。
D.“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二、阅读与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国强则少年强
许吉如
①今天我想说的是一份不基于任何条件,不需要努力,我们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
②今年春天的时候,我们学院组织同学去各个国家实地调研,我选择了去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那一天,我去办托运行李时,以色列的安检人员对我进行了长达半个小时的盘问,这个时候我身边的以色列同学跟我解释,他说我们以色列常常受到袭击,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的但是最笨的方法排查危险。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
③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一个国家和他的国民而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不安全感其实不影响你综合国力的提升,因为不安全感催人奋进,所以今天的以色列在国防、军事、科技、农业、商业、金融,你能想到的任何领域都是世界强国。但是这样一种不安全感,一旦渗透进每一个国民他自己的生活中,一旦蔓延进每一个国民他自己的心里,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这份心安理得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这份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给国民最根本的安全感。生活中的安全感,就像我们开头所说它很多时候是一种等价交换,但是国家层面的安全感,是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只因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
④在美国的时候,我的班上有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同学,当他得知我毕业之后就要回到中国的时候,他跟我说,他说我很羡慕你呀,我的国家长年在内战。虽然在今天我们两个都是在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都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叫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国国民。难民与国民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是否一定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一个别的国家,寄托在一纸非常冰冷的移民法案,还是说你可以轻飘飘地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得来。
⑤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因为在一个别国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可以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的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⑥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经常在课堂上被我们老师安排,去向大家解释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解释我们刚刚出台的二胎政策又或者是南海冲突。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所以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也一样,中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⑦因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会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他想要的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是心情。因为他是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又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家园。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如果你觉得你活得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你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有很多人在为你承担风险。他们是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在为你和我更强的安全感在不懈努力。
⑧但即便不懈努力如他们,我们国家还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们也有自己的不安全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今日中国固然强,但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说,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选自北京卫视2015年7月8日《我是演说家》第三季第一期,有删改)
7.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8.作者写在以色列进行社会实践时的见闻和叙利亚同学的话有什么作用?
9.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10.“国强”与“少年强”有什么关系?
11.我们的安全感来源于哪里?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与快乐
常小仙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这天,一位著名的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说真的,不要一提读书,大家条件反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②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董卿也曾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
③纳兰性德有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一件读书的乐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那时居家贫俭,每每需要把衣服典卖了,才能买些碑文、水果回家。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法帖,自己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拷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能答对,谁先喝茶。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伴,而芳香四溢。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生动。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智慧达人。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遍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
⑤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记,一次记牢。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完一篇新文章,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就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⑦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既不一味执着,也不在字面上纠结;既能读出趣味,也能收获颇丰。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3.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4.从下面A和B中选出最适合第③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
A.武亦姝平时就喜爱背诵古诗文,享受着诵读的美感和乐趣。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她凭借着丰富的诗词积累和“把比赛看成非常好玩的游戏”的心态,过关斩将,一举夺魁,尽显王者风范。
B.邴原是三国时代魏国的著名学者。他小小年纪变成了孤儿,家境清苦没钱上学,蹲在学馆外的窗下哭泣,先生深受感动,破例让他免费就读。他矢志读书,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方名家。
15.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④~⑥段的论证思路。
16.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还有哪种成功的读书方法。
参考答案
1.C
【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A项中,“咤”应读zhà;B项中,“祈”应读qí;D项中,“绌”应读chù。
2.B
4.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先写农闲、年时,再写年的特点,最后升华思考。
5.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句子④搭配不当,把“实现”改为“登上”。
6.B
【解析】本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以“青春”为主题的文字,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语法知识的掌握、关联词的使用以及句子的赏析等能力。A项,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对象的理解。结合文段的理解,可知“你”指的就是前一句中的“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分析正确。B项,本题考查短语类型的判断。“那么美好”为偏正短语,“独一无二”为并列短语。分析错误。C项,本题考查关联词的选择。根据整个语段的内容,可以判断此处应为条件关系,分析正确。D项,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句子内容来看,将“人生”比作“一首诗”,运用比喻,突出人生过程的丰富多情,分析正确。故选B。
7.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解析】本题考查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作用。从文章内容看,作用是珍惜这些中国人的“日常”,呼吁人们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9.对比,将叙利亚难民的不幸遭遇和作者享受到的强大国家的安全感进行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只有国家强大,国民才能在国外更有选择权,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解析】议论文中常常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此题也不例外,对比是为了突出一个方面,即语段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10.“国强”,少年就会拥有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就会在外国受到尊重,就会被善待,世界对自己的国家充满敬畏。“少年强”,则会推动国家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会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所以,“国强”与“少年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解析】本题答案在原文第⑤段“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的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和第⑥段“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也一样,中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11.来源于祖国的强大,来源于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我们付出,来源于很多人在为我们承担风险,这些人是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是: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答题模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4.A。因为文章的第③段,是以具体的事例来论证“读书使生活变得快乐”的中心论点。选择的事例是李清照爱读书、趣读书的故事。材料A中的武亦姝是把读书当成一种快乐,因为这种快乐而最终获得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材料B中的邴原是逆境成才,不能证明中心论点“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15.先提出观点“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然后列举了诸葛亮、苏轼、董遇的读书方法,接着又列举了读书的狠招和张溥的读书方法,最后总结: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解析】作答此题,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结构类型一般有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起合关系的词语。分析论证思路时,按照行文顺序,就全文看,先看开头怎样提出论题或论点,再看本论部分怎样举例子、讲道理,最后看结论处如何总结强调;就某段看,哪里是观点,哪里是举例和道理。可预先划分结构层次,作答时用关联词语缀连。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总之,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
16.答案示例一:猜想式阅读。每读一本书,我总爱读一部分内容后,就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猜想,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又能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对书本内容理解也更透彻,印象也更深刻。
示例二:勤做读书笔记。每读完一本书后,要写读后感,有详有略、吸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