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11 13:5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红军长征是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它关系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所以这一课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红军长征并不陌生。小学时就学过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等。但他们的了解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魅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3.核心素养:
了解红军长征睥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上,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胜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学习目标】
1. 掌握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
2.重点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意义。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的精神。
重点: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自学检测】
1.战略转移
1933年秋, 蒋介石 调集50万军队,对 中央革命根据地 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 左倾 ”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 ,进行 长征 。
2.遵义会议
(1)内容: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 军事和 组织 “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 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 毛泽东 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 ,与 陕北红军 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 甘肃会宁 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结束 。
【新课讲授】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
教师: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地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根据地面积约五万平方千米,是当时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时间
国民党兵力
红军兵力
比例
第一次
(1930.11-1931.1)
10万多
4万多
约2.5∶1
第二次
(1931.3-1931.5)
20万
3万多
约7∶1
第三次
(1931.7-1931.9)
30万
3万多
约10∶1
第四次
(1933.2-1933.3)
30多万
7万多
约4∶1
材料二 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中央红军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的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的方法,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 “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侵占寸土”。——博古、李德
教师:(说明)“御敌于国门之外”是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战胜敌人。
教师: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红军损失惨重。经过广昌一战,红军又伤亡五千六百多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被打开了。之后,敌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内部进攻,直指中华苏维埃政府首都瑞金。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硬拼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冒险主义错误),结果一败涂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二、力挽狂澜万里行——长征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基础知识)
教师:(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教师:请大家结合地图,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学生: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一路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虽然经过英勇奋战,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伤亡过半,只剩下三万多人了。而此时的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上设置重兵。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把敌人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教师: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了。(展示视频《遵义会议》)
学生:(根据视频,结合教材识记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
教师:会议解决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什么错误?毛泽东的地位有何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教师:你怎样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从会前和会后进行对比分析,讨论)
会前: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失利。
会后: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中国革命开始走上胜利的道路。
教师:这次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代表指导的情况下,由中共自己召开的。对此,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什么?
学生:(讨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党、热爱党。
教师:(展示示意图)
教师: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从此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又有哪些重要的军事行动,克服了哪些困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重要知识)
教师: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哪位同学来讲述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军事行动?
学生: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识记长征胜利结束的概况)
学生: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红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材料二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毛泽东
教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分析)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师: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学生: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疾病,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教师:艰苦卓绝的长征路,数不清的险山恶水,你感受到什么精神?
学生: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红军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凭着坚强的毅力,英勇善战,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实现了长征的胜利结束。
教师: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一部史诗,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命运,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就是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发扬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课小结
【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该课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适当的问题,向学生提出要求,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再如,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了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教学中掌握长征的历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要加强对史料的深层次解读和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