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教案(打包10套)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教案(打包10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9-13 20:29:14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1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2.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第8页情境图,说一说在这个动物乐园里发生了什么事?
(指名汇报观察到的信息:小猫与小兔议论吃害虫的事;小猴与小鸡讨论有多少个鸡蛋的事;小熊、小象在买玩具……)

2.提问:对于图中提出的这些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解答?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合作交流,说说怎样列式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
(3)指名汇报。(有的学生提出用连加的方法解答,也有的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但不会计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教师:(课件出示教材例1)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有3箱鸡蛋,每箱20个,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教师:你能列式解答吗?把你列出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①学生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
②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全班交流,说说你的算法。
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有:
学生1:20+20+20=60。
学生2:20×3=60,想:3个20的和,也就是20+20+20=60。
学生3:20×3=60,想: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学生4:20×3=60,想:因为2×3=6(二三得六),所以20×3=60(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再添上1个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性地板书)
(2)动手摆摆,理解算法。
教师:你能根据算式的意义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口算方法吗?
①小组内讨论、交流。
②选出代表上台边演示,边讲解。
(3)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一个整十数乘一位数,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然后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再添上1个0。

2.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师:(课件出示教材例2)仔细看图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指名回答。(已知两只小狗各摆了一堆〖XCXSS1;Z*4;Y*4,JZ;P〗,每堆有13个〖XCXSS1;Z*4;Y*4,JZ;P〗。求一共有多少个〖XCXSS1;Z*4;Y*4,JZ;P〗?)
提问:我们该怎样列式?又该如何计算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并试着口算出结果。
(2)小组内交流,并说一说口算方法。
(3)集体交流。
学生1:13+13=26。
学生2:13=10+3,10×2=20,3×2=6,20+6=26。
……
(4)摆小棒掌握算法。
想一想13×2的意义是什么?(2个13相加)
根据13×2的意义,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来。
小组互相说一说口算顺序。学生边说,边动手操作。
(先拿出表示10×2=20,2个10的小棒是20,再拿出表示3×2=6,2个3的小棒是6,合起来是26,20+ 6=26。)
教师板书:13×2=26,想:13=10+3,10×2=20, 3×2=6,20+6=26。
归纳总结: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时,可以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进行口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页例1的“试一试”。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观察计算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强调:一个整十数乘一位数,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2.让学生完成第9页例2的“试一试”。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1.提问:这节课我们讨论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1: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发现了一位数乘整十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学生2:一位数乘整十数,可以把几十看作几个与这个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再添上1个0。
学生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知道了一个一位数乘整十数,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学生4: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时,可以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进行口算。
……

2.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会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知道一般采用转化成表内乘法或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引入新课时,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 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以愉快的情绪进入新课的学习,为后面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探究新知打下基础,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发现,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合作学习、探讨算法和迁移类推、发现规律的教学环节中,时间有限,因而留给学生探讨、交流的时间较少,因此,遇到类似的课时,尽量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同时,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进行口算时,教师应该完全放手,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某一种方法。






PAGE



4









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2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3.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正确地进行估算。
难点: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自由发言。
2.问:爸爸摘的这6筐梨共有多少千克?你会怎样做?
学生各自发表意见。(把每筐梨都称一称,然后把每筐的重量加起来得出总重量;6筐梨的重量可以不是精确的数字,用估算的方法即可。)
3.教师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1)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课件出示教材例3问题(1):“6筐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问:你能列式解答吗?把你列出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①学生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
②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全班交流,说说你的算法。
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有:
学生1:32×6≈180(kg),把32看作30来计算。
学生2:因为32接近30,把32看作30来计算,即30+30+30+30+30+30=180(kg)。
学生3:根据题意可以列式为32×6,因为只需要知道这6筐梨大概的重量,所以将32看成30,计算30×6=180(kg)就可以了……
(2)引导学生对比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第三种方法较为简便、快速。问:这里应该用“=”还是用“≈”?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因为180是30×6的精确值,应该用“=”。
教师追问:180对于这道题来说是精确值吗?
学生讨论,思考得出180是这道题的估算结果。
(3)问:为什么把32看作30,而不看成40呢?
小组内讨论,并集体交流。
(因为30千克和32千克相差2千克,而40千克和 32千克相差8千克,所以32最接近30,把32看成30的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际重量,即越接近于32,误差便越小。)

2.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上面的估算方法解决问 题(2)?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推算出估算方法及结果。
(2)指名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例3的填空。

3.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估算方法。
估算步骤:找出两位数最接近的整十数,然后用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计算出结果。注意如果是所列算式的精确值要用“=”,实际是原题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页“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一个打字员1分钟能打89个字,一份文件他打了8分钟。这份文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讨论了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1:这节课我们讨论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学生2: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估算时,把两位数看成一个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学生3:采用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4:计算结果虽然是原题的估算值,但仍然用“=”。
……
教师总结: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估算时,把两位数看成一个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计算结果虽然是原题的估算值,但仍然 用“=”。



【教学反思】
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本节课在教学估算方法时,学生能够马上找到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并运用上节课所学的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计算出结果,培养了学生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得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估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估算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了学生在估算时根据具体问题选择策略的能力。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美中不足的是,在迁移类推和归纳估算规律的教学环节中,给学生探讨、交流的时间不够。有个别学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PAGE



2









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3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不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简单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的数学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问:(课件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仔细观察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
(2)质疑: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茶杯?

2.口述列式。
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茶杯,会列算式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2×4=)

3.尝试计算。
提问:“12×4”该如何计算呢?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将其写或画在答题纸上。
(3)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教师收集并展示,有选择性地板书)




二、探究新知
1.讨论比较算法。
讨论:以上哪种算法比较简便?说明原因。
(1)小组内讨论。
(2)集体交流,并说明理由。
(方法三和方法四都好理解,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来算。方法一如果因数的个数多了,算起来会比较麻烦。方法二不管因数是几都能计算。)

2.合作学习,探索竖式。
教师:从刚才讨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合的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三个算式组合起来写成一个竖式。请同学们试试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写在答题纸上。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
(2)教师指定学生板书讨论结果。

(3)让板书的两位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思路。
学生1:先用2和4相乘得8,再用10和4相乘得40,40加8得48。
学生2:先用个位上的2和4相乘得8,把8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4相乘得4,表示4个十,也就是40,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4直接写在十位上。
(4)评一评,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评论:用乘法竖式计算更简便。

3.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1)教师:(课件演示)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讲解: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4乘2得8,表示8个一,写在个位上;再用4去乘十位上的1得4,表示4个十,把4写在十位上(用虚线在个位上写一个0),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得48。因为积的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4直接写在十位上。
(2)同桌互相说一说12×4笔算竖式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订正,并说一说竖式计算的顺序。

教师强调: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在计算时要注意:
先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2.列竖式的时候,一般要把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


【板书笔记】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笔算乘法(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同时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课堂上有效地让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练习的设计,既强化了算法的基础训练,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反馈来看,效果较好。但是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中花了较多时间,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使本节课教学拖堂,需要改进。






PAGE



3









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4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意义。
2.理解并掌握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乘的顺序。
难点:掌握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进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课件出示教材例5情境图)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1:每盒装了20个玩具。
学生2:每盒的外面还有4个玩具。
学生3:每一份有1盒和4个玩具,也就是每份一共有24个玩具。
……
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个玩具?)

二、自主探究
1.由图解题。
(1)要求一共有多少个玩具?实际上是求什么?(3个24是多少?)如何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24×3)
(2)教师: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探讨算理算法。
(1)学生独立探索。
请学生在练习纸上算一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鼓励学生试着运用多种方法计算出结果。)
(2)学生完成后,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3)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有选择性地板书)

课件演示,借助摆小棒的过程,说明用3乘24个位上的4得12,然后再用3乘24十位上的2得60,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即

为了书写简便,把竖式简化为

教师演示时,要着重强调进位: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教师在竖式上用彩色粉笔标出)。
(5)讨论以上计算方法哪种好,并说明理由。
(6)让学生在答题纸上边列竖式计算,边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写?
(从个位乘起,先用3乘4得12,把2写在个位上,1表示1个十,向十位进1;再用3乘十位上的2得6个十,再加上进上来的1个十是7个十,把7写在积的十位上。)

3.明确算法。
讨论:为什么要从个位乘起,而不先从十位乘起?
(1)小组内讨论。
(2)小组代表发言。
(如果先从十位乘起,十位乘完后得6,当个位乘完向十位进1时,十位上的6还要再加上1,就需要把6变成7,这样计算既麻烦,又容易出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教师强调:十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的积,要加上进位的数。

2.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1)14的6倍是多少?
(2)3个28相加是多少?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学生上前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学反思】
学生在前面已经接触过乘法,而且刚刚学习了不进位乘法,因此在学习时有足够的经验,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计算出结果,但说不清楚算理。因此在学习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讨论让学生达成共识,用竖式计算既准确,又省时,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计算的时候,由于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比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复杂了一些,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忘记加上进位,使计算结果出现错误。为了避免漏加进位数,教师要强调把进上来的数记在竖式前一位的横线上。在计算时,前一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的积,要加上进位的数。






PAGE



3









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5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用一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提高一位数乘两位数的速度和正确率,解决进位叠加乘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外出参观吗?你最想到什么地方去参观?(学生交流)今天,某学校组织同学们到科技馆去参观(课件出示:教材例6的情境图)请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已知:有9辆这样的客车,每辆车准载客35人。问题: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

2.学生思考:求“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
指名回答:35×9,也就是求9个35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5×9=)

二、自主探究
1.估一估。
提问:你能估计这9辆车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吗?
(1)小组讨论估算方法。
(2)集体交流估算方法。
学生1:1辆车载客35人,10辆车载客是350人,9辆车载客的人数一定比350人少。
学生2:30×9=270,40×9=360,因为35比30大,比40小,所以35×9的得数在270和360之间。

2.算一算。
思考:真的像我们估计的那样吗?请同学们计算出它准确的结果进行对比。
(1)请学生们独立思考,并动笔在答题纸上做一做。
(2)小组内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
学生1:35×10-35=315(人)
教师追问学生1:你为什么要这样算?
学生1:先口算出10辆车载客的人数,再从10辆车载客的人数里减去1辆车载客的人数就是9辆车载客的人数。

(选出两名用竖式做,而结果不相同的同学,分别到黑板上板演自己的竖式。)

3.议一议。
讨论: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都是竖式计算,结果却不同呢?
(1)小组讨论。
(2)班内交流,并分析错误的原因,纠正错误。
(学生2乘完十位后,忘记加个位进上来的数了。)

4.说一说。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整个计算过程。
(个位上5×9=45,向十位进4后,十位上3×9=27,表示27个十,27个十还要加上刚才进上来的4个十,就是31个十,3应该写在积的百位上,1应该写在积的十位上。)
(2)教师小结:9与3乘得27,加上个位的进位数4得31,要向百位进3十位写1,由于第一个因数没有百位,所以向百位进的3不必进到横线上,可直接写在百位上。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课堂活动”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一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强调:不要忘记加进位数。

2.(课件出示)找出错因,并改正。

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②集体改正,并说明错因。
教师强调错因:(1)只注意第一次进位,忘记加后面进上来的数。(2)进位加错。(3)错用进上来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大家来说一说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1:计算时应注意:不要忘记进位,也不要忘记加进位数。
学生2:不要误把进位数当作因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学生3:如果某一位的乘积正好是整十数,在向前进位的同时,不要忘记在末位添“0”。
……
教师总结: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板书笔记】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渗透估算、口算和笔算,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技能,而且利用计算技能更有效地解决了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取适当方法”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课后练习时,一部分学生计算时,个位进上来的数,十位乘完后没有加上,或十位进的数百位没有加,针对学生在计算中常出现的错误,安排了找错因并改错的练习,旨在提醒学生在计算时避免出错,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PAGE



3









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6课时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2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估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理解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算理。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百数和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1:有4筐松果。
学生2:每筐有300颗松果。

2.提问: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举手回答。(一共有多少颗松果?300×4)

3.教师:300×4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师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三位数(口算)]


二、自主探究
1.学习一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1)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教师:你能计算出300×4的结果吗?试试看。
①学生先独立思考算法,然后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有:
学生1:300+300+300+300=1200。
学生2:300×4=1200,想:4个300的和,也就是300+300+300+300=1200。
学生3:300×4=1200,想:3个百乘4得12个百,就是1200。
学生4:300×4=1200,想:因为3×4=12(三四十二),所以300×4=1200(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再添上2个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性地板书)
(2)动手做一做。
教师:完成例1下面的“试一试”,并讲讲口算方法。
①小组内讨论、交流。
②小组选出代表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3)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一个一位数乘整百数,先用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再添上2个0。

2.探究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1)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教师:课件出示教材例2情境图和问题:小东3分大约能跑多少米?
提问:你能列式解答吗?把你列出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提示:根据所学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①学生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
②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展示学生解答过程。
296≈300 300×3=900(米)
(2)提问:这里为什么用“=”,而不用“≈”?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因为900是300×3的精确值,所以应该用“=”。
教师追问:900对于这道题来说是精确值吗?
学生讨论思考得出900是这道题的估算结果。

3.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教师:同学们运用上面的估算方法算一算:小兰3分大约能跑多少米?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推算出估算方法及结果。
(2)指名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3)让学生完成教材例2下面的“试一试”。
师生共同明确:204≈200 200×3=600(米)

4.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估算方法。
[估算步骤:(1)找出和三位数接近的整百数;(2)然后用一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计算出结果。注意如果是所列算式的精确值要用“=”,实际是原题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9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大转盘,教师点击转动转盘,学生叫停。以小组抢答比赛的形式说出结果及口算方法。
教师强调:一个一位数乘整百数的乘法,先用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

2.完成教材第19页“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完成教材第19页“课堂活动”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一个一位数乘整百数,先用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在估算时,把三位数看成一个和它接近的整百数来计算。

【板书笔记】
一位数乘三位数(口算和估算)
例1:300×4=1200(颗) 3个百乘4得12个百。
答:一共有1200颗松果。
例2:296≈300 300×3=900(m)
答:小东3分大约能跑900米。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以愉快的情绪进入新课的学习,为后面学生主动探究新知打下基础,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探索一位数乘三位数口算、估算方法的时候,运用知识迁移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高,运用旧知迁移的方法很快掌握了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估算方法。但是也存在不足:在合作学习、探讨算法和迁移类推、发现规律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完全放手,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某一种方法。






PAGE



2









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7课时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熟练地计算。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提高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的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提问: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商场里的一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例3的情境图)请仔细观察,说说老师带给大家的是什么信息?(已知:微波炉758元/个;电饭煲368元/个。问题: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元?)

2.学生思考:求“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元?”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
指名回答:758×3,也就是求3个758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758×3=)

二、自主探究
1.估一估。
提问:你能估计一下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元吗?
(1)小组讨论估算方法。
(2)集体交流估算方法。
学生:买1个微波炉要用758元,可以看作800元,3个微波炉要用2400元,3个微波炉要用的钱一定比2400元少。

2.算一算。
思考:真的像我们估计的那样吗?请同学们计算出它精确的结果看一看。
(1)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在答题纸上做一做。
(2)小组内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

(选出两名用竖式做,而结果不相同的同学,分别到黑板上板演竖式。)
3.议一议。
讨论: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都是竖式计算,结果却不同呢?
(1)小组讨论。
(2)班内交流,并分析错误的原因,纠正错误。
(学生1乘完百位后,忘记加十位进上来的数了。)

4.说一说。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整个计算过程。
(个位上3×8=24,向十位进2后,个位写4;十位上3×5=15,表示15个十,15个十还要加上刚才进上来的2个十,就是17个十,向百位进1后,十位写7;百位上3×7=21,表示21个百,21个百还要加上十位进上来的1个百,就是22个百,千位和百位上都写2。)
(2)教师:3与7乘得21,加上十位的进位数1得22,要向千位进2,由于第一个因数没有千位,所以向千位进的2不必进到横线上,可直接写在千位上。

5.归纳算法。
教师:根据所学知识,你能仿照加、减法计算法则说说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吗?
(1)一名学生试着归纳,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同桌互相说一说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1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并竖式计算,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一位数乘三位数的方法是什么,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强调:不要忘记加进位数。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来说一说在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1:计算时应注意,不要忘记进位,也不要忘记加进位数。
学生2:不要误把进位数当作因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学生3:如果某一位的乘积正好是整十数,在向前进位的同时,不要忘记在本位添“0”。
……
教师小结:笔算一位数乘三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或两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板书笔记】


【教学反思】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学习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技能,并且利用计算技能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为解决问题而选取适当方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整个教学过程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PAGE



2









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8课时 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0。
2.理解并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3.在对比观察中体会不同计算方法的特点和优势,能灵活地进行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能正确计算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0
1.课件出示例题4,提问:这三个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呢?
学生1:这三个鱼缸里都没有鱼,三个0相加还是等于0。
教师板书:0+0+0=0,并提问,你能把这个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学生2:这里是3个0相加,就用0×3=0或者3×0=0。
教师板书:0×3=0 3×0=0
教师:你能说出0×1 0×2 4×0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根据它们表示的意思,请你完成第22页试一试的题目。

2.对比观察,发现规律。
你发现这几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生3:都是用0乘一个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教师:为什么0乘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呢?
学生4:0乘几,就表示几个0相加,不管多少个0相加都是0,所以,0乘任何数都等于0。
教师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二、独立尝试,理解并掌握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题5的课件,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如果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元,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

2.学生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02×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随即揭示课题: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3.你是怎么计算出102×3的积的呢?
学生1:我用口算的方法,102=100+2,先算100×3 = 300 ,再算2×3=6,最后算300+6=306。
学生2:我用笔算的方法,请看我的竖式,先写102,在个位下面写上3,在左边写乘号,再画一条直直的线。我用3乘个位上的2得6,在积的个位上写6;3乘十位上的0得0,在积的十位上写0;3乘百位上的1得3,就在积的百位上写3,我算出的积也是306。
教师:我想问一个问题,用3乘十位上的0得0,这个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
学生3:一定要写,不写的话,结果就是36了,一定要写个0在十位上占位。

4.提问: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十位上一定是0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尝试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第23页“试一试”的题目,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看一看,计算这三道题目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学生1:都是先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就把积写在那一位的下边。
学生2:计算方法其实和前面学过的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今天的三位数中间有0。
学生3:我发现,401×2的积的中间也有0,是因为个位相乘没有满十,但是3×204和406×7的积的中间都没有0,是因为这两道题目的个位相乘都超过了十,需要向十位进位了,所以积的十位不是0了。
教师:看来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计算3×204和406×7的过程吧。
课件动态展示计算过程,对十位相乘再加上进上来的数这个过程做出强调。

5.归纳总结。
教师:你认为笔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它的计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一样,积的十位是否写0,要根据个位上的数和一位数相乘的积而定,如果个位上的数相乘不进位,十位就要写0,如果个位上的数相乘进位了,那么积的这一位上的数就不是0,而是进位上来的这个数。

三、小组合作,探究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例题6,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小组分工,解决问题。
9个方队一共有多少人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把算式写在白板上,再在小组内交流,记录员要注意记录下不同的想法和算法,组长安排好一个发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汇报。

3.全班交流,优化算法。
第一组代表发言:大家好,我们小组用竖式进行计算,请看我的竖式,先写120,在个位下面写上9,在左边写乘号,再画一条直直的线。我用9乘个位上的0得0,在积的个位上写0;9乘十位上的2得18,在积的十位上写8,向百位进1;9乘百位上的1得9,9个百加上进位上来的1个百就是10个百,就在积的百位上写0,在千位上写1,我算出的积是1080。
教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第五组代表发言:我们组有6个人,其中有5个人的竖式和第一组的相同,但是陈强同学的竖式有一点与众不同,我们也不知道他的算法对不对,请陈强同学自己来给大家解释吧。
陈强:请看我的竖式,我先写120,再把9对着十位写而不是对着个位写,我想,既然个位是0,0乘任何数都等于0,我们就没有必要去算这一步,既节省时间也让计算少了一步,先算9乘十位上的2得18,在积的十位上写8,向百位进1;9乘百位上的1得9,9个百加上进位上来的1个百就是10个百,就在积的百位上写0,在千位上写1,最后别忘记了在个位上写0,我算出的积也是1080。
教师:我们经常强调列竖式的时候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陈强同学好像违反了这一点,他的做法有没有道理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23页,读完以后和同桌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读书,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达成共识:陈强同学把120看成12个十,先用9乘12个十得108个十,再在积的末尾写0占位。
教师: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体会到第二种算法比较简便。
4.学生独立完成第23页“试一试”的题目,集体订正。

5.及时小结:计算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先用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与第二个因数对齐,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算出得数,再在末尾添上0。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先算一算,再讨论每组题目中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2.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再对比908×8和580×8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笔记】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以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为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理,掌握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学习重点是探究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笔算。首先要使学生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其次是要让学生利用这种特殊性简便计算相关问题。然而,学生这些年来所学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老师也在课堂上多次强调,正是受这种思维定势的负迁移,有一部分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时感到有一点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习例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是有些同学还是采用数位对齐的方法进行计算,还需要教师课后个别辅导。这节课,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大胆放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精讲多练,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研讨、交流,让他们进行思维的碰撞,整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PAGE



4









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9课时 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出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并能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能利用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4.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解决问题,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只列式不计算。
(1)三(1)班有学生48人,三(2)班有学生52人,两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三(1)班有6排座位,每排坐8个学生,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举手回答。
(1)48+52;(2)6×8

3.提问:两道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人?为什么第(1)题用加法解答,第(2)题用乘法解答呢?

4.教师:今天我们就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
1.理解题意。
提问:(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看图读一读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独立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知道的信息。
(2)班内交流并展示。(教师提示:已知什么?问题是什么?)
(可以用画图来表示。已知:主席台上坐6人。主席台下有13排座位,每排坐9人。问题: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
提问:求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要先算什么?
①小组内讨论。
②指名回答。(提示:用“先算……,再算……”的句式回答。)
(先算主席台下可以坐多少人,再算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教师追问:如何算出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讨论后回答:台上人数+台下人数=会议室总人数。
(2)解答问题。
讨论: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组长把解答方法写在答题纸上。

②组长上前展示组内讨论结果。
9×13=117(人) 117+6=123(人)
答: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123人。
③叙述解题过程。
教师:谁能告诉大家这个问题是分几步来解答的?把解题过程说一说。

3.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例2。
(1)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已知什么,问题是什么。
(2)小组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独立列出算式进行解答。
(4)集体交流。
学生1:先算出5间教室需要多少块地砖,再与1500块地砖进行比较,得出够铺5间教室。
285×5=1425(块) 1425<1500
答:1500块地砖够铺5间教室。
学生2:把285看作300,5间教室大约需要1500块地砖。因为285<300,因此1500块地砖够铺5间教室。
285≈300 300×5=1500(块) 答:1500块地砖够铺5间教室。

4.议一议。
出示教材第28页“课堂活动”第2题。
(1)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答。
(2)班内集体交流、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8页“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强调:首先要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缺少什么信息数据,就把它当作先要解决的问题。
2.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六”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上前用投影仪展示解答结果,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3.完成教材第28~29页“练习六”第1~5题。
(1)学生在答题纸上完成解答过程。
(2)小组内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注意:
1.解答问题的时候要看题中主要的数量关系,思考怎样才能一步算出结果,然后看看差哪个条件,由此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解题方案。
2.可以选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分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板书笔记】
问题解决
例1:9×13=117(人) 先算台下坐的人数
117+6=123(人) 台上人数+台下人数=总人数
答: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123人。
例2:方法一:285×5=1425(块) 1425<1500
答:1500块地砖够铺5间教室。
方法二:285≈300 300×5=1500(块)
答:1500块地砖够铺5间教室。

【教学反思】
课堂上教师由一步应用题,引出两步应用题,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有效地应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主动学习新知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画图理解题意,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的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美中不足的是,学生讨论、合作探究时,给学生的时间还是不够,没有顾及到思维能力慢的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后进生,做到让他们真正减负。







PAGE



2









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10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与复习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法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2.沟通本单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估算、口算、笔算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乘法运算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完善。
【重点难点】
重点:沟通本单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估算、口算、笔算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乘法运算认知结构的发展和
完善。
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估算、口算、笔算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习过程,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知识
1.直入课题,板书:整理与复习。
2.回忆: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知识整理成一个系统吗?
3.学生独立尝试整理知识。
4.形成本单元知识网络,沟通内在联系。
(1)学生展示自己的整理方法,教师对网格图整理法、知识树整理法、统计表整理法等进行点评,对学生的亮点要及时表扬,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整理时可能不完整,甚至有错误,教师要及时纠正错误,对没有出现的整理方法教师可以补充。
(2)你认为本单元的哪些知识之间有很紧密的联系,或者说,哪个知识点是另一个知识点的基础?

二、复习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口算
1.出示教材第30页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3.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4.完成练习七第1题,集体订正。

三、复习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估算
1.测出自己1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估计一下,5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多少下?并写出算式。
2.根据自己平时一分钟跳绳的数目,估计一下,8分钟你大约跳绳多少下?并写出算式。
3.师生共同小结估算的方法。
4.完成练习七第4题,集体订正。


四、复习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笔算
1.学生独立完成第30页第2题。
2.针对难点:说一说计算607×4和410×3时,你是怎样计算的。
3.温馨提示: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在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时,哪些地方容易出错?你是怎样克服的。
4.师生共同总结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七第2题,集体订正。

五、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时可以按“读—想—算—查”的步骤进行,其中“读”指的是什么?“想”指的是什么?“算”指的是什么?“查”指的是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0页第4题,并和同桌讨论,这三个问题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学生完成练习七第6题,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六、总结全课
1.今天我们整理了哪些知识?
2.我们用到了哪些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3.你认为自己在哪个知识点还需要加强练习?


【板书笔记】


【教学反思】
复习课比新授课更难把握,那么,在复习课中,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单纯地进行操练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首先,以知识为主流,丝丝入扣。作为一堂复习课,多媒体的演示和老师的评价仅仅是课堂中的串联形式,复习的内容才是课的实质。这节课,为了更好地巩固本单元的知识,我把有关知识有机地、有序地分布在每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知识梳理,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一个总的整理。然后,我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做到了“半扶半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巧妙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解题结果,这样做,充分锻炼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我呈现给学生的素材,尽量是学生较熟悉的日常真实活动情境。在这里,把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真正感悟到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