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湖心亭看雪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蝶庵,散文家,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预习检测
检测——写作背景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了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心亭
拏( ) 更定( ) 毳衣( ) 雾凇( ) 沆砀( ) 一芥( )
崇祯( ) 铺毡( ) 喃喃( ) 更有此人( ) 强饮( )
检测——字词注音
ná
ɡēnɡ
cuì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chónɡ zhēn
zhān
nán
ɡènɡ
qiǎnɡ
检测——解词释义,积累文言知识
1. 是日更定:
2. 拥毳衣炉火:
3. 雾凇沆砀:
4. 上下一白:
5. 一芥(jiè):
6. 焉得更有此人:
7. 客此:
8. 及下船:
9. 喃喃:
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时算起。定,止,停。
等到。
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焉得:哪能。更,还。
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全白。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
白
大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上下一白
(白色)
(酒杯)
大喜曰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副词,非常)
(形容词,跟“小”相对)
检测——一字多义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雪)
2.拥毳衣炉火
(名词作动词,“带着火炉”)
3.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一
绝
长堤一痕
上下一白
(副词,全)
(数词,一)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佛印绝类弥勒
(消失)
(极)
检测——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省略句:
见余,大喜曰(省略了主语“两人”)
课文朗读
1、找出记叙的要素。
2、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3、作者在湖上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自学梳理:
1.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的更定时分
西湖湖心亭
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看雪
2.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事物生活方式。
3.作者在湖上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检测 :
拓展延伸
古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一直以它的秀丽风光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为它魂牵梦绕,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回忆......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杨万里《消除净慈寺送林子芳》
20 湖心亭看雪
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检测——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酒杯 今义:常用为跟“黑”相对的颜色)
1.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个人罢了。
不要说相公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
强:勉强,我痛饮下三大杯而后告别。
检测预习 -翻译句子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 出“相公痴”。
2、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3、美句赏析,结合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妙处。
自学梳理:
1、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2、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1)惊喜、愉悦
(2)惆怅、伤感
3、例:品析美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运用白描的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
例:品析美景
讨论: 文中哪一句话可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有何深意?
“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体现了作者的故国情思。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痴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景
(奇景)
(白描)
湖心亭看雪
痴人
痴情
(雅趣)
大雪独行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小结:
检测——基础检测
1、《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 张岱 ,字宗子,又字石工,号 陶庵,明末清初 人。作品有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2、作者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体会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拓展延伸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在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慢慢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个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比较阅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