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
历史试题
说明:
1、全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4小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6小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答案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请用黑色的签字笔或圆珠笔填写在答题卷指定位置,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和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晚期以后,在“公田”之外,一些贵族又往往驱迫农人和奴隶开垦荒地,增加分外的土地,这些田地,不属于“公田”不征贡赋,实际上承认为他们私有,称为“私田”。这表明当时
A.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私有财产的出现 B.井田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收入下降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自耕农日渐增多 D.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有利社会转型
2.春秋时期祖先的历史一般只追溯到黄帝和炎帝,这与中原各国多为夏商周后裔有关,但到战国时期,人们对祖先的追溯已经超越了本族的局限,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黄帝以前的传说人物出现在战国诸子的著作中,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统治者开始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B.已能准确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
C.诸子的历史记述没有史实背景 D.文化追根和文化认同意识增强
3.《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盐铁专营
C.政治环境和平安宁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4.东汉末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要求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各级官吏就要向上举荐,不得遗漏,可推知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的背景是
A.察举制度已彻底废除 B.曹操集团反对以德取人
C.九品中正制僵化保守 D.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
5.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故《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由此可见,这一规定旨在
A.抑制逃避赋役 B.敦厚社会风俗 C.严格管理户口 D.维护伦理孝道
6.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人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经济格局变动形响财政收支 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7.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这表明当时
A.理学深刻影响士人言行 B.中央监察机构名存实亡
C.废丞相致权力运行失控 D.君臣之间权力斗争激烈
8.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在《中国历史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以致维持了一个与欧洲早期历史相比更高的生存水平,从而人口增长很快,相应导致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这一理论最宜用于探究中国社会
A.小农经济的特点 B.传统技术的优势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明清社会的转型
9.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仅川沙一县就出现过好几个操工商之业“诸生”,例如国学生黄斌替上海招商局制订章程,监生朱纯祖中年创设米行,监生姚光第感于地方贫瘠设立机器轧棉厂。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旧式商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B.旧式士人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
C.旧式工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化 D.传统社会秩序已发生根本变化
10.“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面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直接造成中国出现上述危局的战争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第二次鸦片战争
11.关于清末新政的总体研究,可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分界线。此前的研究主要是作为辛亥革命的背景来叙述;此后则把新政作为转型现象进行专题研究。分界线前后对新政的研究分别主要基于
A.全球史研究范式 现代化史研究范式 B.文明史研究范式 社会史研究范式
C.革命史研究范式 现代化史研究范式 D.全球史研究范式 文明史研究范式
12.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一战
A.开创了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先例 B.影响了先进中国人对自强道路的选择
C.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D.已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起点
13.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迫切任务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犯了右倾投降主义严重错误 B.从时局出发做出了正确决策
C.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模糊 D.摒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4.九一八事变前,东北货币种类繁多,仅“四行号”发行的货币就有15个币种、136个券种。1932年伪满政府规定,“货币制造及发行权属于政府,由满洲中央银行代行之。”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东北政局从混乱走向统一 B.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C.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 D.国家干预经济的世界潮流
15.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从苏联引进的156个特大工业项目中,绝大多数是重工业项目,而在60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欧、日本引进的设备中,洗涤剂、化学纤维、塑料、化肥等面向市场、面向农业的项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尝试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 B.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体制框架
C.打破了资本主义对我国的封锁 D.探索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
1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后 该报告一直未公开发表,1975年邓小平强调这篇报告“太重要”了,1976年12月26日,《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在当时,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目的是
A.改革开放进行思想动员 B.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彻底清算文革时期错误 D.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
17.伯里克利善于在正直和政治技巧之间寻求平衡,为此采取的基本策略有三种:第一,如果估计到公民大会将会产生不利于雅典的选择,则尽量不开会;第二,在会议上,随机采取两种演讲策略,以求打动雅典人;第三,如有必要,有时还对公众隐瞒关键信息。这从侧面反映出出
A.雅典公民政治素养深厚 B.公民大会决定城邦要务
C.政治领袖善于以权谋私 D.雅典民主政治遭受重创
18.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西塞罗曾说:“我们的国家政体之所以优于其它国家,是因为在那些国家(希腊)里差不多都有过这样一些人,他们以自己的立法和规章建立国家。……然而相反,我们的国家的存在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而是靠许多人智慧,不是由一代人,而是经过数个,由数代人建立的”。由此可见,在古代
A.罗马的制度优于希腊的制度 B.罗马政制依靠思想家的设想
C.罗马政制更多源于长久实践 D.政体建立必须依靠人民支持
19.有学者指出:“欧洲人认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这一论述意识到
A.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没有真正出现过
B.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推动了经济文化融合
C.欧洲殖民扩张强行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世界各地的资源和财富为欧洲崛起奠基
20.《世界:一部历史》中写道:“法国大革命是启蒙运动黑暗面的一部分——包括其创造性和破坏者两者。它肇始于崇高的呼吁——自由、平等和博爱,人权和公民权。它终结于病态的尖叫,构成了法兰西民族的国歌《马赛曲》的最后一句,号召用贵族、叛徒和外国人的“脏”血填满沟壑。”下列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革命呈现出双重意义 B.革命实质是破坏人权
C.革命背离了理想主义 D.革命实践了启蒙思想
21.对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工业化,“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对“马克思派”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资本积累和投资是政府干预的有效手段
B.政府支持在工业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C.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需要依赖政府支持
D.市场机制在工业化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22.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一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开启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B.推动农业集体化的一种举措
C.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的改革
23.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对欧共体的成立表示满意 B.希望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
C.急于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 D.看到西欧联合自强的价值
24.西方文学史上,某流派“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生意发了财的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该流派是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 第 25 题 25 分, 第 26 题 12 分, 第 27 题~第 29 题为选做题, 每题 15 分, 共计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7、18世纪的欧洲,酒馆成为最初的公共领域。酒馆是模仿贵族的社交方式而来的,同时也保持了平民化的特征,为市民敞开了更广阔的公共交往空间。许多雇主可以在酒馆雇到工人。莎士比亚经常来酒馆边喝酒边写剧本,他的很多剧目也是首先在酒馆上演并传播的。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辉格党企图推翻查理二世的阴谋就是在一家酒馆里策划的,酒馆在17世纪末18世纪早期已经成为英国正在出现的政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酒馆里资产阶级对政治事务的讨论和批评在范围更广的公众中得到传播,使公众可以对国家及其事务进行监督,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公共领域成为宪政的基础。
——摘编自《十八世纪英国城市公共性研究》等
材料二 明清以后,四川茶馆遍及城乡。晚清至民国,茶馆成为成都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设施。茶馆是人们消闲、打盹儿的自由天地和评书、杂耍的表演场所,也是说买卖的民间交易所,还是讲道理、断公道的民间公堂。人们在场馆谈论时政传播消息以及摆龙门阵,不分生人、熟人,不管是体面官绅,还是下里巴人,萍水相逢,围坐闲谈。民国三十几年,社会不稳,茶馆忌谈政治,墙上往往贴有“莫谈国事”的警语。1950年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以及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再加上政府通过登记、税收、规章等方式加以限制,成都茶馆逐渐衰落。
——摘编自贾玉英《成都茶馆经济与茶馆文化述评》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酒馆对当时英国社会所起的作用。(8分)
(2)据材料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酒馆文化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成都茶馆文化的主要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角度分析其原因。(10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后成都茶馆衰落的原因。(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01年,梁启超将中华文明的历史概括为“三个中国”,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第一阶段,自黄帝到秦统一。“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也”,中国开始与周边民族进行交往。第二阶段,自秦统一至清代乾隆末年。“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中国与亚洲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最为频繁,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也大致限于亚洲,尤其临近中国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华文明的熏陶。第三阶段,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中国人开始放眼世界,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而是以全世界为坐标系来探寻自身的定位,即为“世界之中国”。
对材料中梁启超的“三个中国说进行探讨”。(要求,可以分别对其某一说进行探讨,也可以从整体上对其观点进行探讨,在探讨的时候,可以为其观点予以阐释或论证,也可以对其观点进行修正或提出自己的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请考生在第 27、 28、 29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中国封建主义盐务管理制度已“弊窦百出”,加上清王朝垮台,政局混乱,省自为制,“盐枭活跃,倍徙平时”,至1913 年时,“盐务腐败,已达极点”。
为此,北洋政府开展了广泛的盐务改革。1913年12月,公布《盐税条例》,将从前各项课税名目一律删除,改征统一税,统一税率每担2.5元。同时,又对盐场进行进行整顿,裁撤产量少,质量差的不合格盐场。1914年2月,又公布了《盐务稽核总、分说章程》。章程规定,在北京设立盐务稽核总所,在各产盐地方设立稽核分所。“征收一切盐税盐课”。1914年,北洋政府开始在直隶、河南两地74县废除封建专商垄断的运销体制,实行自由贸易。此后,全国各地又有一些县陆续开放了食盐贸易。到1931年,全国已有近半数的县实行了自由贸易,同年国民政府公布的《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任何人,不得垄断”。
——摘编自丁长青《民国盐务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洋政府盐务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洋政府盐务改革的作用(9分)
28.(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冷战后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对主权国家伊拉克、南联盟开展军事打击;它无视国际法,悍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它对古巴、伊朗的经济封锁;它经常举起的砸向自由贸易的“301”大棒(注:对贸易对手制裁以强迫对方改变贸易政策)……它在和平时期维持庞大的军事力量;它执意要搞NMD和TMD的战略企图;等等。霸权行径,一目了然。与历史上的霸权国相比,美国除了在硬权力方面具有压倒优势外,它还在软权力方面独占鳌头:可口可乐和麦当劳风靡世界……T恤衫和牛仔裤加旅游鞋的休闲式着装传染给了全世界……好莱坞制造的影视主导着全球影视市场……计算机革命发源于美国,软件仍是美国一统天下……美国大学成为各国留学生的首选之地……形形色色的美国传媒世界范围内制造波澜,呼风唤雨……当今制约世界秩序的各种国际组织,大多是美国人理念的产物,并且是在美国人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形成的原因和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美国硬权力和软权力相结合的霸权。(6分)
29.(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张公权(1889年—1979年),江苏嘉定人,被称为“中国现代银行之父”。1903年入上海江南制造局方言馆习法文,1906年赴日学习金融,回国后在上海发起组织立宪团体国民协会及民主党。经梁启超推荐,张公权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1916年,他主导了对国务总理段祺瑞的银行停兑令的抵制,维护中国银行业的信用,使中国金融组织免受外资银行控制,也使北洋政府镇压民主革命的筹饷阴谋破产。翌年,任中国银行总行副总裁,修订了《中国银行则例》,明确两点:第一,各地分行发行钞票应维持相当的独立;第二,国家统一难望一时步入正轨,中行业务对象应由政府转移于工商业,尽量为商人和工业服务。久乱思治,他拒绝为军阀混战的各派系贷款,而对南方的国民党抱有好感。1926年,中国银行的南方分行先后几次汇款,作为北伐军兑换之用。1930年,他创办了《中行月刊》,并发表文章强调办银行的经验主要在于“信用”和“服务”。1935年,受蒋介石、宋子文的排挤,被迫离开中国银行,后任铁道部长、交通部长,期间他积极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在1937年至1942年,他领导完成新建铁路达1000英里。抗战胜利后,虽历任中央银行总裁等职,但终于1948年5月辞职。
——摘编自傅国涌《民国商人:1912—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公权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公权进行简要评价。(6分)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C
A
D
A
A
A
D
B
A
C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C
A
D
B
C
D
A
B
B
D
B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 第 25 题 25 分, 第 26 题 12 分, 第 27 题~第 29 题为选做题, 每题 15 分, 共计 52 分。)
25.(25分)
(1)作用:为人们休闲娱乐与交流提供了社交场所;成为政治活动的公共空间;是市民劳动力雇佣市场;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场所;是资产阶级进行宪政活动的基地。(8分)
(2)不同之处:在政治上的影响不同。英国酒馆文化积极传播民主思想,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而中国茶馆文化不谈论国家政事,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影响小。(4分)
原因: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高压政治;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形成以自身利益为重的社会氛围;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民智未开,国人缺乏参与政治的意识。(任答出3点给6分)
(3)原因:社会主义改造,茶馆所有权发生变化;政治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社会风气的转变;政府的限制。(任答出3点给7分)
26.(12分)
评分说明:根据材料内容从整体或细节提炼出一种观点,整体方面,如中华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文明交流;两千年以来,中国的文明交往范围逐步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在长期交往中,中国逐渐破除天朝上国观念等等,细节方面,如早期文明交往促进早期国家发展;汉唐盛世推动中华文化圈的形成;近代以来中西文明交往的激烈激烈碰撞与文化复兴努力等。(4分)能运用2个相关史实对该观点予以阐述(6分)逻辑合理,能够对观点进行总结(2分)
示例:
观点:赞同梁启超关于从秦到清朝前期“亚洲之中国”的观点,认为此时中国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向亚洲输出文明。(4分)
阐述:中国古代随着两条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统治者开明开放民族政策的推行,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逐渐形成和发展。首先,自张骞开凿西域以来,中国的农耕文明就向西域扩张,西域地区也出现了坎儿井与精耕细作的绿洲农业文化,中国的丝绸、茶叶也随之传播到游牧民族与更遥远的欧洲。(3分)
又比如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造船技术与指南针技术运用于其中,将中国的瓷器及手工业产品运送至东亚、东南亚,同时将中国的文字、律令、佛教文化、农工技艺等要素也随之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对这些地区的政治与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3分)
因此,从秦汉到清前期,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形成并不断的发展。(2分)
27.(15分)
(1)通过立法形式推进;删繁就简,统一税则;集中管理权与中央;由垄断到逐步开放。(任答出3点给6分)
(2)推动了盐税体制的近代化;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抑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日后改革所借鉴(任答出3点给9分)
28.(15分)
(1)原因: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历史上美国霸权主义的传统;美国经济科技文化实力的迅速发展;世界部分地区民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的存在。(任答出3点给6分)
特点:军事打击威慑与经济封锁制裁相结合;文化观念的输出与大众媒体传播控制相结合;确定国际“游戏”规则与建立国际组织相结合。(答出两点给3分)
(2)看待:世界多极化趋势下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导致国际和平面临威胁;对美国硬权力和软权力的影响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自觉抵制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任答出3点给6分)
29.(15分)
(1)主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中国的金融业要独立发展(独立于外国,独立于政府);办银行要注重信用和服务。(每点2分,言之成理,任意两点给4分)
背景: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民主革命不断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思想广泛传播(任意3点给5分)
(2)评价:推动民主革命;有利于中国金融业(银行业)的发展;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经济近代化;有利于抗战胜利。(每点2分,任意3点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