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学案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汉的兴衰,认识国家发展治理的规律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能理顺两汉重大事件的时间发展脉络,并结合地图认识两汉的疆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
3、能够结合两汉的相关史料研究,学会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
4、会描述重要名词概念:与民休息、“文景之治”、汉承秦制、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均输平准、独尊儒术、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会分析、解释两汉衰亡的原因。
5、归纳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的内部调整与开疆拓土的外部建设,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形成正确民族观。
6、结合两汉文化在史学、文学、科技上的主要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心。
学习重点: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学习难点: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方法:阅读标记、史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习题训练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走进东方“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什么原因让刚刚经历了秦末残暴统治和连年战争的人民能露出这样温和的微笑?
一、 自学教材(10分钟)
1. 构建教材知识结构
前202年 前140年 前60年 9年 25年 184年 220年
西 汉 新朝 东 汉
汉高祖 文帝 景帝 武帝 王莽 光武帝 献帝
(一)西汉的建立与 “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时间、地点、人物
(2)汉初“休养生息”:背景、指导思想、内容、文景之治
(3)汉初政治制度:①汉承秦制: ②郡国并行:含义、影响
(二)西汉的强盛: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经济、文化
(2)开疆拓土: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东南与西南治理、影响
2. 掌握重要名词概念:与民休息、“文景之治”、汉承秦制、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均输平准、独尊儒术、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二、小组交流(10分钟)
1. 阅读成果交流
2. 讨论议题
(1)汉初为什么要实行 “休养生息”政策?
(2)“郡国并行”有何弊端?造成什么影响?
(3)为什么汉武帝时期一改汉初“无为而治”,实行“有为而治”?为加强统治,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思想的内部调整与开疆拓土的外部建设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5)你如何评价汉武帝?
3. 观点整合
三、展示∕反馈(23分钟)
1.代表发言
2.教师点评及答疑
3.巩固训练
(1)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 ( )
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吸取秦亡教训③ 重视发展农业 ④王国势力强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西周封邦建国 B.秦朝设郡置县 C.汉朝行“推恩令”
(3)清朝学者赵翼说:“两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汉时期将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狭义)称为 ( )
A. 天竺 B. 安息 C. 大秦 D. 西域
四、课堂小结(2分钟)
五、课后作业:
(1)背书上的主要知识点 (2)完成练习题
学案 中国史纲要 第 1单元005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学案
总课时:2 第 3 周 (第2课时) 备课时间: 2019年 月 日
主备人: 杨春洪 检查人: 上课时间: 2019 年 月 日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汉的兴衰,,认识国家发展治理的规律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能理顺两汉重大事件的时间发展脉络,并结合地图认识两汉的疆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
3、能够结合两汉的相关史料研究,学会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
4、会描述重要名词概念:与民休息、“文景之治”、汉承秦制、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均输平准、独尊儒术、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会分析、解释两汉衰亡的原因。
5、归纳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的内部调整与开疆拓土的外部建设,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形成正确民族观。
6、结合两汉文化在史学、文学、科技上的主要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心。
学习重点: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学习难点: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方法:阅读标记、史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习题训练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一、 自学教材(10分钟)
1. 构建教材知识结构
前202年 前140年 前60年 9年 25年 184年 220年
西 汉 新朝 东 汉
汉高祖 文帝 景帝 武帝 王莽 光武帝 献帝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灭亡:背景、王莽夺皇位、绿林赤眉起义
(2)东汉建立与统一:
(3)光武中兴:统治措施、状况
(4)党锢之祸:
(5)黄巾大起义:原因、时间、影响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 (2)文学 (3)科技
2. 掌握重要名词概念: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二、小组交流(10分钟)
1. 阅读成果交流
2. 讨论议题
(1)外戚王莽夺取西汉皇位改国号为新,寓意实行新政,开启新的统治,为什么统治仅仅14年就被推翻呢?
(2)“光武中兴”是指什么?
(3)东汉中期以后统治上有何特征?造成了什么后果?
(4)“重走两汉兴亡路,以史为尺量得失”。西汉、新朝、东汉的相继灭亡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何以王朝都逃不了盛极必衰的怪圈?
(4)两汉人民创造哪些灿烂的文化?对此你有何感想?
3. 观点整合
三、展示∕反馈(23分钟)
1.代表发言
2.教师点评及答疑
3.巩固训练
(1)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人口增加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2)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3)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州 牧势力的膨胀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4)《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材料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东汉时期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③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进步④“蔡侯纸”的出现推动了纸的普及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四、课堂小结(2分钟)
五、课后作业:
(1)背书上的主要知识点 (2)完成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