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课 社戏(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课 社戏(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1 22:27:32

文档简介


知识
1.作者资料。
鲁迅(1881-1936),原名 ,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主要作品有小说《 》,小说集《 》《 》《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坟》《华盖集》《热风》《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背景探寻。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终于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他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鲁迅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3.知识链接
小 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 、 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同时,小说还是一种写作方法。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参考答案
重点
1.划分全文结构,并分别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鲁镇的习惯……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写了“我”在祖母家的活动内容及看社戏的前因,表明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点明了看社戏的缘由和“我”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第二部分:“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各自回去了”写了看戏的经过及返程时吃豆的事情。具体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
第三部分:“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写了看戏归来的第二天六一公公送豆的事。表现了“我”对乡下人淳朴可爱的品质的赞美和对社戏的怀念。
2.阅读分析文中第1~4段,说说哪些事情体现出了“我”的快乐感受?写这些事的目的是什么?
在这里“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有钓虾、放牛等乐事;可以到赵庄去看社戏。前三件事情为盼看社戏作了铺垫,突出了看社戏是在平桥村最大的乐事。
3.简要概括看社戏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事?
①看社戏前的波折。②月下出航。③船头看戏。④月夜归航。
4.看社戏前发生了哪些波折和转机?
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
转机: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少年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5.月夜行船部分集中描写景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部分集中写景,描写细致逼真,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和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
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shěng 惮用dàn
B.行辈xíng 絮叨xù
C.一哄hōng 潺潺chán
D.吁气xū 渔父fǔ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3.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希望。
D.通过详细描写看戏过程中铁头老生、小生、小丑、老旦等角色的表演过程,表现了作者对社戏中精彩纷呈的表演的由衷赞美与留恋。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选自《社戏》)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拔前篙( ) 磕( )
朦胧( ) 歌吹( )
2.解释下列文中的词语。
①弥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宛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大意。
4.文中哪些语句是写航船的速度之快的?请摘抄下来。
5.“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6.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
7.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应怎样改才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8.这几段从多个感觉角度来进行描绘,请各用一个恰当的词来概括。
示例:嗅觉——清香
视觉——________
听觉——________
触觉——________
9.请谈谈你读了这几段文字的体会。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社戏(前文)
鲁 迅
①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②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③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④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⑤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⑥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款而谭叫天①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②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③!”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⑦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已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⑧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⑨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⑩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选文有删改)
【注】①谭叫天(1847-1917):即谭鑫培,又称小叫天,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生戏。②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据《盂兰盆经》说,目连的母亲因生前违犯佛教戒律,堕入地狱,他曾入地狱救母。《目连救母》一剧,旧时在民间很流行。③龚云甫(1862-1932):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旦戏。
10.本文是《社戏》原文的开头部分,写“我”成年后两次看戏的经历,联系课文那次看社戏的过程,请指出这几次看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11.你认为作者写这两次看戏的经过与课文中看社戏的讲述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关系?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课文中“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与选文中的哪个情节有联系?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
A.【甲】B.【乙】C.【丙】D.【丁】
2.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那个暑候,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2)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
3.第⑥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完些变化。
5.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D
【解析】A项,“省”应读xǐng。B项,“行”应读háng。C项,“哄”应读hònɡ。
2.D
【解析】A项,“保护并了解”不符合认识的逻辑,应为“了解并保护”。B项,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C项,语义重复,把“的作者”或“的作品”去掉一个。
3.B
【解析】A项,“对封建教育的不满”表现不充分。C项,“对新生的希望”属无中生有。D项,“精彩纷呈的表演”表述不当。
1.bá kē méng long chuī
4.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解析】通读选文,不难找出写航船速度之快的句子: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5.表现了“我”想看到戏的急切心情。
【解析】本来船已经很快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我”想看到戏的那种急切心情。
6.月夜航船。
【解析】这是考查对选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进行概括时要抓住事件时间:月夜,事件内容:航船。然后再整合在一起即可。
7.船头夹着潺潺的激水的声音。
【解析】原句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按主语、谓语、宾语的先后顺序排列。即“船头夹着潺潺的激水的声音”。
8.朦胧 悠扬 柔和
10.相同:三场戏都枯燥乏味,三场戏都没有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不同:地点不同:成年后在都市,童年时在乡村;心情不同:成年后沉重压抑,童年时轻松自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要从两文的对比阅读中分析。本文与课文中的三场戏通过对“老旦”的描写,可得出都是枯燥无味的。作者没有结束都离开了。这可以作为相同点。不同点可以分析时间、地点、人物的心情有何不同等。
11.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次看京戏,环境拥挤,人与人关系冷漠,心情窝囊压抑,表现了厌烦和倦怠;课文中看社戏时景色美丽醉人,人们淳朴、善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仔细阅读文本,注意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感情,即两次看京戏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成年时看戏时心情压抑倦怠。而少年时看社戏给“我”带来轻松活泼之感。故而形成了一种对比关系。
12.与选文中第二次看京戏“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有联系。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情节的把握,注意从情节的前后呼应分析即可。注意关键点是:对“老旦”唱戏时,“我”的反应。
1.D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本文记叙男孩们一起玩踢罐电报的游戏,身体瘦弱的歪儿总是被伙伴们捉弄,因此被妈妈责骂不能跟我们一起玩,看着小伙伴们的游戏因为少了自家的铁罐,而使快乐减色许多,虽然之前曾经受到他们的欺负,但是终究于心不忍,不计前嫌地把铁罐从窗口扔了下去,希望小伙伴们能尽兴的游戏。由此,“我”对自己之前戏弄歪儿的事感到愧疚。据此,“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这句话应该放在【丁】处。故答案为D。
2.(1)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逼真的表达了“我”听到歪儿叫唤、去玩游戏的急切心情。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体现了歪儿(他)对“玩踢罐电报”这种游戏的喜爱和痴迷。
4.①大家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的到来。
②大家做假成真,情愿被他捉住,尽力不叫他坐庄。
③我们又像先前一样兴奋、亲热、满足。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对筛选出的信息认真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句子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5.示例:歪儿。因为本文通过写我们同歪儿一起玩“玩踢罐电报”的游戏,表现了孩童时代天真、纯洁的友谊与快乐,重点突出了歪儿的形象特点。

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 ) 絮叨( ) 怠慢( )
撺掇( ) 凫( ) 屹立( )
蕴藻( ) 家眷( ) 踱( )
吁气( ) 渔父( ) 旺相( )
棹( ) 归省( ) 行辈( )
2.理解词义。
(1)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旨归纳。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时的经历。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参考答案
1.dàn xù dài cuān fú yì yùn juàn duó xū fǔ xiàng zhào xǐng háng
2.(1)消夏:过夏天。
(2)归省:回家探望父母。
(3)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4)凫水:游水。
(5)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6)自失:完全为笛声所陶醉,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
重点
1.写在赵庄看戏时的戏台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仙境”来形容戏台,有什么作用?
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这一比喻生动贴切,表现了月色下“模糊”的戏台境界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
2.月夜归航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主要写了行船的情景和偷吃罗汉豆吃的事。
3.文中写“大白鱼”的比喻和老渔父的喝彩,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侧面描写,烘托了伙伴们驾船技术的高超,船行速度之快;表现了孩子们欢快愉悦的心情。
4.六一公公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六一公公有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
5.六一公公送来的豆“我”觉得没有昨夜的香;去看社戏也不尽兴,为何“我”却觉得“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呢?
因为那夜的豆是和双喜、阿发等农民孩子一起吃的,豆香,值得怀念,但更值得怀念的是那些小朋友天真活泼、热情好客的性格,淳朴无私的品德和纯真的友谊。那夜的戏,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看的,看戏前后那丰富有趣的生活经历是值得留恋的。
6.课文开头三段没有写到社戏,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虽然没有写到社戏,但却为“我”对社戏的盼望作了很好的铺垫,展现了去看社戏的环境。所以不能删去。
7.课文叙事有详有略。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详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去看社戏的全过程中,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农村小朋友的活动和景物。这是为什么?
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看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的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
8.《社戏》中刻画了好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请说出理由。
以双喜为首的农民孩子是招人喜爱、令人赞佩的。他们具有天真活泼、幼稚顽皮的孩子气,又不乏聪明机智。他们热情诚恳,爽直无私,既爱劳动又会劳动。
基础训练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哄骗(hǒng) 哄闹(hōng) 起哄(hōng) 哄抢(hōng)
B.潺潺(chán) 怠慢(dài) 不惮(dàn) 船橹(lǔ)
C.撺掇(cuān duó) 凫水(fú) 桕树(jiòu) 旺相(xiàng)
D.皎洁(jǎo) 归省(xǐng) 絮叨(xù) 晌午(shǎng)
2.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含褒义色彩的是( )
A.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B.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C.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D.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写在括号里。
(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
(2)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
(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 )
(4)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
4.灵活运用词语,适当改变词语的常用词性,能使表达新颖活泼。请你参照下面示例中加点词的用法,自选一个词语,变更词语的常用词性,写一句话。
示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鲁迅《社戏》)
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章的叙述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
A.六一公公送豆给“我”
B.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C.夜航赴赵庄看社戏
D.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E.看社戏之前的波折
F.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G.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春节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全民参与,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会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乡村简陋的戏台,撑起一个绮丽的空中楼阁,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水袖如云,像走马灯一样从戏台上晃过。
③戏台下,男女老少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全是陶醉的模样。小孩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冰糖葫芦、棉花糖等各种零食,也给活动增添了几分热闹。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温暖而安适,人便在饱满的光线里,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
④记得有一次,我和小姨早早拿着凳子占了最佳位置,我们坐在前面看,后面有站着看的,还有踩到凳子上看的。小姨的对象也来了,他一会儿给我们买糖葫芦,一会儿给我们买炒花生,“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直到小姨说:“行了,坐下看戏吧!”他便坐在小姨的身边,一边看戏,一边看小姨。他的手还会偷偷牵一下小姨的手,然后两个人甜甜蜜蜜地笑笑。
⑤每当看戏时,我的视线穿越拥挤的观众,落到戏台上,眼里的景象霎时缤纷起来,舞台上旖旎的长襟水袖,背景里缤纷的秀阁绮窗,多么美啊!耳边响着各具特色的唱腔,生旦净丑各有风味。我最喜欢俏滴滴的花旦,举手投足活泼机灵,很惹人爱;还有花脸的唱腔,气韵颇有慷慨,痛快淋漓;还有优雅美丽的青衣,唱腔婉转悠长,极为动听。
⑥我的母亲曾经唱过几年戏,我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喜欢戏曲。有一次,戏台上唱的是《大登殿》,王宝钏十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端端正正,正正端端,打坐在金銮……”演员的演唱字正腔圆,表情生动,非常有感染力。高潮之时,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演员的表演更加卖力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
⑦我的兴趣,更在于戏台上偶尔会出现的“奇幻效果”。我忘了是一出什么戏,戏台上喷出一阵烟雾,闪过几道亮光,一只蚌就变成了一位漂亮姑娘——蚌精。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无异于如今的“豪华大片”。整个戏台因此变得瑰丽,梦幻,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乡村戏台,仿佛是天上宫阙,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神奇而生动。
⑧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恋。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看一场年戏。
(选文有删改)
1.文章一开头就说:“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热闹”和“欢腾”的。
2.认真阅读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1)“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中的“大片大片”改成“大片”好不好?为什么?
(2)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有人说,本文的最后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中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蕴含着相同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4.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你的家乡有哪些地方戏?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并简述其主要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看采茶戏
赖世春
采茶戏,顾名思义,当然与茶有关,由茶而生。明朝时期,在我盛产名茶的家乡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故俗称“茶灯戏”“灯子戏”。又因它的角色过去一般是由三人(两旦一丑或生旦丑)组成,故又称“三脚戏”“三角班”。至二十世纪中叶,才统称为“采茶戏”。电视连续剧《长征》的主题曲采用的就是赣南采茶戏旋律。
农闲时节一到,采茶戏便到了。每逢演出村里便张灯结彩,里里外外洋溢着一种喜庆的气氛,不亚于过大年。没等太阳落山,放牛娃就早早地吆喝着牛回家,一走到村口,便破着稚嫩的嗓门大叫:“看三角班啰……”喊声刚息,另一处又响起同样的欢呼声:“噢——噢——看戏!”大人们在这时候也叼着烟,预备收工了。
孩子们最早从饭桌上出来,袋子还鼓鼓的,装满米倮、番薯干等小食品。他们各自扯着父亲的衣襟,催促着上路。翻过一座幽暗的山冈,走过几段湿漉的田埂,依稀地听见了喇叭、小鼓的声音。接着,看见一团红红 的火光,夹杂着大人、小孩的各种喊声,那便是戏台了。 戏台很简陋:在一块平地上,用几根木桩搭起,上面铺上十多块木板。戏台下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大人们早已坐好,只有小孩子不老实,老在旁边钻来钻去,惹得大人们一声又一声地叫唤着。
戏开场了,上演的是《睄妹子》。一些曲目大人、小孩都非常熟悉,例如《补皮鞋》《钓?》《挖笋》《上广东》等。稍能懂事的孩子开口就会唱:“阿哥上广东呀,表妹妹。”“正月里,花里花朵开。”所以,只要合上的喇叭、二胡、小鼓、笛子、土琵琶、钹一响,全场的人都能跟着调子哼起来。半场戏下来,大人们还在有滋有味地看着。小孩子不行了:瞌睡虫飞来了。他们伏在大人的腿上,呼着均匀的鼻息。
斗转星移,曰月更替,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采茶戏 在赣南地区这块土地上已是生根发芽了,代代相传,几乎是家喻户晓。2010年5月,国务院公布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赣南采茶戏榜上有名。
如今,春节或农闲时,放眼赣南各个乡村,到处可见 一个个采茶戏班。他们走着矮子步,甩着长水袖,唱着采茶调,替乡村百姓驱除劳累烦恼,送去笑声和欢乐,鲜活着山村的曰曰夜夜。
1.读完上文,请给“采茶戏”下个定义。
2.从第二至四段中概括出采茶戏的特点。
3.精读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作者将看戏途中所经过的山冈、田埂等都作了详细的说明?
(2)采茶戏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什么?请结合这一段 文字进行分析。
4.如何理解文末画线句子的含义?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湖南邵阳卷】记叙文阅读
奶奶的第一次合影
①奶奶一生有两个忌讳:照相,过生日。她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她将这一理念坚持了一辈子,于是,我们做晚辈的,都尽量顺着她,不为她庆生,也不为她照相。尽管我曾偷拍过她几次,但终因怕她知道了不悦,也一直没让她看。她低调对待生命,不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她的任何印记。
②奶奶很上相。她坐在屋檐下剥玉米,银白色的头发贴在脑后,身材瘦削,穿着一件灰蓝色的长对襟衣,那模样本身就是一幅水墨画。我一直想给她拍张彩照,等她百年之后使用,毕竟,她已年过九十了。但她从不配合,我的想法一直未能实行。
③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
④入秋的那场雨下过,天气呼啦一下就凉了。奶奶的老毛病气管炎犯得很准时,年年秋后。奶奶尽量压低喘息,但咳嗽声还是传了过来,一阵一阵的,将她的身子压得越来越低,让她的脚步更加蹒跚。
⑤门外的那棵油桐树叶黄了,秋雨过后,“啪啪”地往地上落。“叶落归根了!”奶奶嘴里嘀咕一声,缩了缩身子,弯着腰回屋里了。奶奶怕风吹,就待在黑洞洞的屋子里不出来,有时,看半天没动静,喊她几声,她才应一声。
⑥转眼冬天来了。父亲打来电话,声音大得可怕,简直是吼,说:“老房门前被画了白线,有高速公路要从门口过,这叫人咋活呀?”
⑦这是很多农民当下面临的一个难题,谁也没办法。我还一直为我们家地处偏僻地带,不会被现代化设施骚扰而得意呢,没想到还是没躲过拆迁这一劫,想着想着,头就大了,跟老板请了假,回去看看。
⑧院子里依然静悄悄的,只是房阶下三米以外的地方醒目地画了一条白线。那棵高高挺立的油桐树首当其冲,白线就画在它的根部。
⑨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耳后,一阵急促的喘息声传来,回头看,是奶奶。
⑩奶奶今天显得很精神,她将头发梳得光溜溜的,走出她“宅”了许久的屋子,微笑地看着我说:“二丫,你知道不,咱家门前的这棵油桐树是你爷爷盖房时栽的,你爹才7岁时,你爷爷蹬脚走了,他走时树才有碗口那么粗。”
我只知道吃从树上掉下来的油桐籽,却从不知道这棵树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它现在粗得我一抱都搂不严。
奶奶说后,用手捋了捋头发,又说:“过不了几天,这树就要被砍了,咱们的老屋和
院墙肯定也保不住了。二丫,你给我照张相吧,我要和树连同这老屋在一起,这么多年
了,也该到头了。”我的眼泪竟然“哗”地落了下来,拿相机的手颤抖得厉害。
奶奶端端地站在油桐树下,望着我,脸上透出少有的光。透过被泪水模糊的眼,我看了看镜头里的奶奶,使劲地摁了快门。奶奶看了看相机里的照片说:“我不敢看了,收起来吧,也不知道你爷爷敢不敢看。”她颤颤巍巍地走回了屋里。
一年后,奶奶和那棵老油桐以及老屋永远地待在了一起。
1.根据第①段内容,用两个词语概括奶奶的性格特点。
2.小说为什么以“奶奶的第一次合影”为题?
3.小说多处提到油桐树,请说说油桐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
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
参考答案
1.B
【解析】A项,起哄(hòng)。C项,撺掇(cuān duo),桕树(jiù)。D项,皎洁(jiǎo)。故选B。
2.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想正确运用词语,必须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还要结合词语的感彩来分析。C项,喝采:用以大声叫好。含褒义。突出了船航行速度之快和驾船技术的高超,同时也反映了“我”希望尽快看到戏的迫切心情。
3.(1)动词 (2)形容词 (3)名词 (4)形容词
【解析】辨别词语的词性,可以通过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
4.示例1:农民 他穿衣很农民。
示例2:雷锋 你比那雷锋还雷锋。
示例3:公式 他办事太公式了。
5.顺序:FDECGBA
【解析】这是一道排序题,学生首先要对《社戏》的文章内容有大致了解,搞清事件发生的主要经过,再概括出哪部分主要讲了哪些情节,从中不难发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做答本题时要注意各个情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还要注意语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所以本题的正确排序为:FDECGBA。
一、
1.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通读全文内容,可知作者是从看戏之前、看戏中、戏台下、戏台上等角度来表现“热闹”和“欢腾”的。
2.(1)不好,“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
(2)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也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表演的精彩,表现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
【解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要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从修辞、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1)“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2)画线句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时沉醉入迷的样子,也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表演的精彩。
3.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二、
1.采茶戏就是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一般由 三人组成的一种剧目。
【解析】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根据第一段对采茶戏的介绍,概括出采茶戏的定义。
2.—是农闲时节才唱;二是唱时村里会张灯结彩,很热闹;三是舞台简陋;四是唱的剧目大人小孩都会唱。
【解析】考查对内容的概括。题干要求概括二到四段的内容。仔细阅读这几段,二段写的是农闲时节一到,采茶戏便到了;每逢演出村里便张灯结彩,里里外外洋溢着一种喜庆的气氛。三段写的是戏台很简陋:在一块平地上,用几根木桩搭起,上面铺上十多块木板。四段写的是一些曲目大人、小孩都非常熟悉。注意概括语言要简练。
3.(1)写出了路途的遥远,从而突出了人们喜欢看戏的热情。
(2)是欢乐。他们带上好吃的东西去看戏,看戏时又在人群里 钻来钻去,尽享热闹的快乐。
【解析】考查对句子的理解。(1)人们吃完饭,去看戏途中,翻过一座幽暗的山冈,走过几段湿漉的田埂,写出为了看戏,惜翻山越埂,写出了路途的遥远,从而突出了人们喜欢看戏的热情。(2)看戏最高兴的是孩子们,“孩子们最早从饭桌上出来,袋子还鼓鼓的,装满米倮、番薯干等小食品”“只有小孩子不老实,老在旁边钻来钻去,惹得大人们一声又一声地叫唤着”。
4.采茶戏为人们驱除了劳累烦恼,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是受 欢迎的节目。
【解析】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他们”指的是唱戏人,替乡村百姓驱除劳累烦恼,送去笑声和欢乐,鲜活着山村的曰曰夜夜,写出了采茶戏对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作用。
5.对民俗文化的赞美与热爱。
1.(1)迷信 (2)固执。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第①段写奶奶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而且这种思想她坚持了一辈子,可见其迷信且固执。据此理解作答。
2.①设置悬念,“第一次”合影是什么情况,和谁“合影”,这些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②“合影”二字点出贯穿全文的线索“照相”。③“第一次合影”是全文的核心内容,揭示作品的主旨,表现奶奶对爷爷和过往生活的深切怀念、对家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本文的题目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章所写的核心内容,暗示子文章的主旨,能体现标题的作用。据此理解作答。
3.小说四次出现油桐树,作用有以下几点:①贯穿主要情节,②推动情节发展,③表现人物形象,④升华作品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结合景物描写出现的位置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即可。
4.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那条白线比作一道“阴森恐怖的符”,表现“我”面对拆迁惊慌、无奈的心态。也说明拆迁给“我”的冲击之大,因为爷爷栽的油桐树即将消失,奶奶即将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