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课 小石潭记(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课 小石潭记(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1 22:37:27

文档简介


知识
1.作者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 ,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又因官终柳州(今属广西)刺史,人称“柳柳州”。 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 、 、 、苏洵、苏轼、苏辙)之一。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柳宗元一生创作颇丰,在诗歌、散文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代表作有寓言《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诗歌《江雪》《渔翁》,游记散文“永州八记”等。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说理透彻,结构严谨,语言精练,颇具艺术魅力。
2.背景探寻。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史称“ ”。柳宗元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由于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改革很快失败,顺宗退位。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迫害,柳宗元也被贬为永州司马,此后他在荒凉偏僻的永州待了将近十年。政治失意使他心情抑郁,于是他常在闲暇之余游山玩水,借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在此期间,他游遍任所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 ”最为有名,《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3.知识链接。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八篇散文,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人教版课本与其他一些选本简作《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著作,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参考答案
1.子厚 唐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2.永贞革新 永州八记
重点
1.本文在景点转换的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与定点特写相结合的写法进行写景。第一段属于移步换景,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到篁竹,再由篁竹到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石潭,充满了探奇的情趣,逐渐为人们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第二段属于定点特写,刻画游鱼与潭水。写游鱼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水中鱼的活泼可爱;写游鱼的“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烘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游鱼“似与游者相乐”也衬托出作者当时的喜悦心情。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的?
作者写景的时候能够抓住景物特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其特点,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感其情。如写潭边溪流走势时,作者运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说溪水的流动像游蛇那样蜿蜒前行,这是动态的,这两个比喻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描绘了溪流的蜿蜒曲折。正是因为小溪的蜿蜒曲折,远远看去才“明灭可见”。然后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说溪岸参差交错似犬牙一般,形象地刻画出了溪岸的形态,
3.作者是如何在写景中抒发感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的清幽不为人所知与作者的人生际遇有相似之处,过于清冷的环境极易引发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清幽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对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含蓄地表露出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愤懑。“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一段中,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对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心情的曲折反映。
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ɡ) 清洌(liè) 为嵁(kān)
B.为坻(chí) 幽邃(suì) 差互(cī)
C.参差(cēn) 佁然(yǐ) 寂寥(liáo)
D.俶尔(shū) 翕忽(xī) 悄怆(chuànɡ)
2.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居住)
D.影布石上(映)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
B.不可久居
C.凄神寒骨
D.潭西南而望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而吾以捕蛇独存
5.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青 树 /翠 蔓,蒙 络/ 摇 缀,参 差 /披 拂。
B.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C.潭 /西 南/ 而 望,斗 折/ 蛇 行,明 灭 可 见。
D.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6.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水尤清冽
C.卷石底以出
D.似与游者相乐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以其境过清( )
(3)不可久居(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心乐之( )
(2)斗折蛇行(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在文段(甲)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7.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山东临沂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嶇,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伯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④,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心乐之 乐:
(2)不可久居 居:
(3)不里许 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长尺许者 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①乃记之而去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①或投饼于左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D.①以其境过清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描写水清澈的一组是( )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⑤
5.【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D
【解析】D项,“俶尔”正确读音是chù。
2.C
【解析】居:停留。故答案选C。
3.B
4.D
【解析】A项,用;B项,而;C项,来;D项,因为。故选D。
5.D
【解析】D项,应为: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6.A
【解析】A项,属于比喻。故选A。
1.(1)可:大约(表示估计数)。(2)清:凄清、冷清。(3)居:留、停留。
【解析】先要了解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清”为“冷清”。“居”为“居留”。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可”为古今异义词,“大约”的意思,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2.(1)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第一句注意“乐”字作动词用,第二句要注意“斗”“蛇”为名词作状语,“见”通“现”,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3.C
【解析】本文为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理解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文章,找到有关语句,一一比较,判断正误。C项,“潭中气氛——小潭源流”“景随情迁”的表述是错误的,文中景物并没有随作者的情感而变化,是作者的情感随心绪而变化。
4.(1)以……为乐。(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5.因为那种环境过于凄清,不能呆的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7.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语段(乙):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提炼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理解现代汉语的意思,可以看出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但特点不同。甲文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水的清澈;乙文中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的美丽。
1.(1)乐:以……为乐。(2)居:停留。(3)许:大约。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乐”:以……为乐。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D
【解析】D项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因为”之意。A前者代词;后者副词“难道”。B前者代词;后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C前者介词,引出处所,可译为“到”;后者介词“比”。
3.(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
5.【甲】文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乙】文表现作者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
【解析】比较阅读。要答好此题,首先要好好阅读两篇文言文,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注意分析具体语句,特别是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甲文可从抒发了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角度作答。乙文可从表现作者欢愉心情的角度作答。答此题,如果能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答就更好了。
3

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如鸣佩环(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参差披拂( ) 往来翕忽( ) 斗折蛇行( )
悄怆幽邃( ) 犬牙差互( ) 寂寥无人(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闻水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布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崔氏二小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见小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皆若空游无所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乃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似与游者相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寂寞凄苦之情。
参考答案
重点
1.文中从哪些话可以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从“隔篁竹”“伐竹取道”可以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2.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本文按游踪或游览顺序来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4.文中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四个角度:①水声;②水的清凉;③水中的鱼;④水之源。
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水清的特点。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揭示全文主旨,画龙点睛,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6.结合背景和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的情感变换。
革新失败被贬到偏远的永州,他内心充满愤懑孤凄悲凉之情,想要通过山水之乐排遣内心的抑郁愤懑之情,所以心乐之,看到鱼儿与游者相乐,得到暂时的快乐,但一经凄清的环境,孤凄悲凉的感情便又流露出来了。
7.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①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②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③手法高妙。移步换景,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8.本文中的比喻句有哪些?有什么表达效果?
“如鸣佩环”“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是比喻句。
表达效果:(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写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的声音来形容水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石潭溪水的清澈和悦耳,引人注意,表现了作者来到小石潭的欣喜。(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石潭溪身和溪水的特点,表现出了作者对这里美景的陶醉。(3)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石潭石头的特点,体现了小石潭景物的与众不同。
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在两个句子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隔篁竹,闻水声 余闻之也久
B.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
D.差:参差披拂 犬牙差互
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3.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4.《小石潭记》的作者___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____________,本文是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第四篇。
5.《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____________,是属于____________的范畴。
6.按照提示默写恰当的语句。
(1)《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 , 。
(2)《小石潭记》中明写潭中鱼,实写潭水的句子是: , 。
(3)《小石潭记》中描写潭中鱼动静相宜、灵动有趣的句子是: , , 。
(4)《小石潭记》中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句子是 , 。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麻(xiū),树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民桥其上( )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3)北堕小谭( )
(4)卷石底以出( )
2.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停顿(限2处)。
其 侧 皆 诡 石 怪 杰 奇 卉 美 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者②,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有删改)
【注释】①辋(wǎng)水:车轮状的湖水。②曩(nǎng)者:从前。③仄(zè)迳:狭窄的小路。④鲦(tiáo):一种条状的鱼。⑤皋(gǎo):水边的高地。⑥雊(gòu):雉鸡叫。⑦傥(tǎng):同“倘”,假使,如果。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当待春中( )
(2)白鸥矫翼( )
(3)斯之不远( )
(4)从我游乎(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2)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7.简析王维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8.在画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并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 , ; ,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小石潭记(节选)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鸣佩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
B.“伐竹取道”意为砍到竹子并做成了竹筏。
C.“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
D.“青树翠蔓”写出潭边树木藤蔓青翠茂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似与游者相乐。
3.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_____,潭中游鱼的特点是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A项,闻:听到;B项,许:地方/左右;C项,其:它的;D项,差:长短不齐。故选B。
2.D
【解析】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应选D。
3.D
【解析】作答本题,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默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1)句注意“蔓”“络”“披拂”的正确写法。(3)句注意“佁”“俶”“翕”的正确写法。
1.(1)搭桥,架桥。(2)越过,经过。(3)落入。(4)弯曲,翻卷。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2.其 侧/ 皆 诡 石 怪 杰/ 奇 卉 美 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作答本题,可以先翻译句子,然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本句可翻译为“潭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故可断句为:其 侧/ 皆 诡 石 怪 杰/ 奇 卉 美 箭。
3.(1)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2)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文通句顺、不丢关键字。本题中重点要注意“许”“巅”等字的翻译。
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潭水清冽,水声悦耳。
【参考译文】【甲】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当地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石渠有的地方宽一尺左右,有的地方宽二尺左右,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水就从石头下面流出来。跳过大石再往前行,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在它的上面,碧绿的苔藓环绕着四周。渠水又转弯往西流,水流跌落到岩石下面,落到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幽深,有许多鲦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流去,看上去好像无穷无尽的样子,但最终流入袁家渴。潭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可供人在潭周围坐着休息。风摇动竹林花草的梢头,声音在山谷中回荡。眼看它已经静止不动了,而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开始在远处回响。
5.(1)春天里 (2)强壮的羽翼 (3)这,这个 (4)跟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矫翼”在这里是“强壮的羽翼”的意思。
6.(1)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外忽隐忽现。
(2)村落夜间舂米的声音,又同稀疏的钟声相间。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中的重点词语为“夜舂”在这里翻译为“夜间舂米的声音”。
7.作者游华子冈虽然是在深冬寒夜,却描绘了众多的景物,而且这些景物动静相映,音响和谐,极具活力,并引起作者对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因此,可以推断王维当时是充满激情且富于朝气的。
8.示例:见了大海的浩瀚没领略平原的广阔 依旧遗憾 见了平原的广阔没领略小溪的清澈 还是遗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要注意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
【参考译文】接近(农历)十二月末,在夜间登上华子冈,只见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微波荡漾,和月亮一起在水中上下波动。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外忽隐忽现。(还可以听到从)深深的小巷里传出像豹子叫似的犬吠声。村落夜间舂米的声音,又同稀疏的钟声相间。这时,(我)独坐在这里,僮仆已入睡,常常回忆起往日,(我们)携手赋诗,在小径间漫步,在清流旁伫立。
等到来年春天,草树蔓延生长,可以看到春天的山景,(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鸥展开强壮的羽翼飞翔;晨露润湿了河岸,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美丽的景色离现在不远了,(你)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性情高远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闲事相邀呢?然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1.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B项“伐竹取道”意为砍倒竹子并开辟出一条小路,而并非“做成了竹筏”。
2.(鱼)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似”和“与……相乐”,此外还要注意补出主语(鱼),翻译后要疏通句子:(鱼)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3.(1)清澈;(2)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