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1.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派代表诗人、学者、坚定的民主战士。1920年发表了第一首新诗《西岸》,从此进入中国诗坛。他的诗歌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散文抨击社会时弊,表达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
代表作有诗集《 》《 》,散文《五四断想》,另著有《唐诗杂论》等。
2.背景探寻。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对和平民主的迫切要求,继续发动内战,并对爱国民主运动进行镇压。1946年7月11日, 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是,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3.知识链接。
演讲词
演讲词,也叫讲演词、演说词,是指在公众场合就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等公开发表自己见解的讲话文稿。它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演讲词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广泛,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也可以表达主张、见解等。演讲词是以“写”来体现“说”的艺术的,因此,与其他文体相比,演讲词具有鼓动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等特点。演讲词能够将演讲者的观点、主张等传达给听众,使他们信服,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4.主旨归纳。
在这次讲演中,作者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鄙行径,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真理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极大鼓舞了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参考答案
1.新月 红烛 死水
2.李公朴
重点
1.作者在讲演中不断变换人称,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这种方式的表达效果。
在讲演中作者不断变换人称,对表达思想感情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用第二人称“你”“你们”对敌人正面责问,显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用第三人称“他们”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揭露他们的险恶意图,流露出作者极端的愤怒和对敌人的蔑视。
用第一人称“我们”鼓舞人们团结斗争,表现了作者与群众亲密无间的革命感情。尤其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使用,更凸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和坚定的立场。
2.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外强中干的本质,指出他们的末日即将来临的?
首先,作者开篇便表明了对李先生所写所言的立场,谴责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然后,直面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将李先生的死诬蔑为“桃色事件”,并将其嫁祸给共产党的卑劣行径。
接着,作者深入分析了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原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敌人外强中干的本质,给敌人以压力,给人民以动力。之后,作者以希特勒、墨索里尼为例,论证了反人民的势力终会被人民毁灭的真理,强调了国民党反动派必败的结局。
最后,作者热情高涨地呼吁昆明青年勇敢地站起来,一起为李先生未竟之业努力奋斗,为争取和平民主、推翻反革命的统治贡献自己的力量。
3.本文的语言句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句式多变,语言通俗。本文运用感叹、反问等多种句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如第2段中“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作者运用感叹句和疑问句直言质问国民党反动派,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愤慨之情。第4段中“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通过设问引起人们的思考,公开指斥国民党反动派,表达了作者的蔑视和愤怒之情。第5段中“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运用反问句式,印证了反人民的势力终会被人民毁灭的真理,强调了国民党反动派必败的结局,语气坚决,批判有力。此外,文章多用短句,且语言浅显易懂,便于听众理解,能引起听众强烈的心理共鸣。
4.本文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爱憎的?
作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对立的角度,故意拉大两者的距离,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感彩,从而达到极佳的表达效果。如第2段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将敌人的“无耻”与李先生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光荣”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蔑视和对李先生的高度赞扬。再如第9段中“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将“一个”与“千百个”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也表现了革命者矢志不渝地争取和平民主的坚定信念。
5.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分析和态度有何特点?
在演讲中,作者分析精辟,一针见血。如第4段中“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作者直击敌人内心精辟地分析了李先生被暗杀的深层原因,一针见血地戳穿了反动派外强中干的本质,给敌人以压力,给人民以动力。
6.面对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残酷暴行,作为战友的闻一多毅然挺身而出,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结果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你认为闻一多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做法有意义吗?
观点一:有意义。李公朴被反动派特务暗杀后,闻一多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公开发表讲演,痛斥反动派的卑劣行径,将其无耻的罪行昭告天下。这样就使广大民众认清了反动派的真面目,激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加速了反动派的灭亡进程。
观点二:无意义。在明知反动派会对自己下毒手的情况下,闻一多的这种做法无异于“以卵击石”。其实,与反动派斗争的形式有很多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存实力以等待时机也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
基础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xiǎo( )得 卑liè( ) tú( )杀
恐bù( ) chuí( )击 毁灭( )
卑鄙( ) 蛮横( ) 赋予(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暗杀革命人士来维持独裁统治,这种卑鄙无耻的行径令人发指。
B.上课迟到了,他向老师报告后,忙偷偷摸摸地回到座位上。
C.这件事我做得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D.反动派想通过谣言来挑拨离间、蛊惑人心。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B.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C.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D.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 )
(2)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
(3)你们完了,快完了!( )
(4)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 )
5.按要求变化下列句子的句式。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①变成肯定句:
②变成主动句:
6.本文标题中的“最后”一词的具体含意是( )
A.闻一多是当天讲演的人中最后一个讲演的。
B.李公朴先生讲演过了,后来闻一多先生又讲演。
C.李公朴讲演被杀害,闻一多先生讲演又被杀害了。
D.这是闻一多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7.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此,学校准备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爱国人物故事会】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无数的仁人志士如闪烁的群星。请列举一个你喜欢的历史上的爱国名人,并简要概括他的事迹。
(2)【活动二·爱国名言展示会】平时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请写出两句与大家分享。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选自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1.选段中的“你们”是指谁?“我们”是指谁?将“你们”与“我们”对举,其作用是什么?
2.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摘出原句)
3.为了证明观点,闻一多从正、反两方面举了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摘出原句)
4.选段中的“黑暗”和“光明”分别指什么?
5.如果请你在演讲比赛中朗读《最后一次讲演》,你认为应该表现出这篇演讲词的什么特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不亡,有我!
齐邦媛
抗战爆发后,整整一年间,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半个中国,从南京来到重庆。1938年11月的一个早晨,爸爸送我去沙坪坝的南开中学上学。在这里六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发展,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日本人占领东北后,又向华北伸出侵略的魔爪。数年间,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通过游行呼吁自强,号召爱国抗日。校长张伯苓先生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1936年即到重庆觅地建立南开中学分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160名学生。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南开中学在抗战最困难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
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他长得很高,有一百八十几厘米,体型又大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
在校六年,听他在周会讲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生的记忆。
张校长幼年时跟随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读书。13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当年清廷维新派的严复、伍光建等人和一些自英国留学归国的年轻军官,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奋发图强,为国雪耻。1894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一年后,他被派到“通济轮”上见习,竟目睹了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本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
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更因为看到怠惰无知的一般民众,既无纪律和敬业精神,也不知国难当头,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他毅然决然离开海军,一心办教育,1908年创建了天津南开中学,誓为教育中国的子弟献身。
更令人意外的是,1917年他已41岁,竟克服种种困难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回国后,他创设了南开大学。抗战之初,日本人恨他发起爱国活动,炸毁了南开。之后,南开与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在昆明设校,成为抗战期间最好的大学。
自他从事教育到1951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的激情到处演讲,鼓励“中国不亡,有我!”的志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为了庆贺他七十岁之成就,胡适和11位美国学者合撰《另有表现的中国》一书,书名意指借由南开精神看到在政治军事动乱不宁的年代,尚有另一个中国在日益进步,充满了远瞩的理想。
张校长高大的身影永远留在学生心里。在沙坪坝那些年,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拄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过来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南开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在他想来,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托给他的,必须好好照顾。他那时不知道,他奋斗的心血都没有白费。他说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
(选文有删改)
6.根据时间顺序梳理张伯苓校长主要的办学经历。
______→美国回国后,创设南开大学→_____→抗战期间,南开大学与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
7.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
8.文中说“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温暖”的理解。
9.“他说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这部分文字照应了文中哪个句子?(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10.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文章标题“中国不亡,有我!”的内涵。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湖北武汉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
①大学四年,我听了无数次讲座和演讲。在所有这些演讲中,听众最多的,当然是那些创业成功者来做的演讲。有趣的是,这些以招聘和广告为目的的演讲,题目中一定包含着“梦想”两个字。从那时候开始,我对“梦想”这个词产生了怀疑。
②现在,当我打开电视,听到最多的词也是梦想。选秀节目的评委问:“你的梦想是什么?”台上的选手说:“唱歌给更多的人听。”其实意思是:我想红。成为明星是梦想,成为冠军是梦想,答对5道题目打败4个人闯过3关也是梦想。
③我们是多容易被词汇迷惑啊。自从有了“成功人士”这个称谓,我们对于“成功”的想象就是“白玉为堂金作马”;自从“梦想”这个词被滥用,它所指代的内容就是:有朝一日,“大鸣大放”,路人皆知。
④一次,我在异地看了一部电影——《世界第一麦方》,梗概是:作为主角的年轻人有着坎坷的童年,经过不断地打拼奋斗和经历挫折,终于成为世界面包冠军。“做最好的厨子”,这是电影对年轻人的励志教育。说实话,看了之后,我颇为我们的梦想感到自豪,他们的梦想竟然这样“不入流”。
⑤后来,我见到一个报社的社长,他说他的儿子读了当地最好的大学,然后去哈佛读了经济学,又去伯克利修了EMBA。等到全部的学位修完之后,他的儿子对他说.“爸,我该念的书都念完了,我不欠你的啦。现在,我要去实现我的梦想了。”按照我们的猜测,他儿子应该是去创业了才对,结果,那个年轻人现在成了一名很优秀的西餐厨师。我听完这个故事,忙不迭地对社长表示同情,他却非常诧异,他说自己非常为孩子感到自豪。
⑥“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也能被称为梦想;高学历的年轻人去做饭,他的父亲根为这种选择骄傲……这种种命题,我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能消化和理解,或许这些才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我。
⑦地球上的居民多半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因为不得不工作,他们选择这项或那项职业,不是出于内心的热爱,生存环境才是他们选择的依据。
⑧可厌的工作、无趣的工作,仅仅因为待遇高于其他人而备受重视—一这是人类最残酷无情的磨难之一。
⑨我们长久以来受此磨难而不自知,每日万分苦闷却不知它何起何终。
⑩我们长久以来只承认一种“成功”而否定其他生活方式,同时也否定自己的内心。
?我们长久以来以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己,以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去听来自“过来人”的每一句规劝和告诫。
?我们长久以来,都陷入对他人光鲜生活的羡慕,想走他人走过的路,到达他人所在的地方。
?我们长久以来都忽视的一个简单真理是:每个人选择的路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我同意顾城的话:“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憧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
?一个彻底诚实的人,如同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他的内心只有一种声音,世俗的虚荣、生活的诱惑、他人的劝诫、权力的胁迫,这一切都无法入耳、入心。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它所追寻的东西。
?坚定地成为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的命运。学会爱这个世界,但随时准备好与之抗争。这就是我每日对自己说的。
(原文/蒋方舟,基于命题需要有改动)
1.请解释下面加点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1)我们对于“成功”的想象就是“白玉为堂金作马”
(2)有朝一日,“大鸣大放”,路人皆知
2.文章①-③段讲述了当前社会人的“梦想”,结合全文说说这一“梦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3.关注第④-⑤段中加点的两个“自豪”,同为“自豪”,原因大不同。请简要概括“我”和“社长”感到自豪的原因。
“我”感到自豪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长”感到自豪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作者所说“一个彻底诚实的人,如同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这句话?
参考答案
1.晓 劣 屠 怖 捶 huǐ bǐ mán fù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文字母。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语境,还要注意形近字的辨析。
2.B
4.(1)(设问)
(2)(引用)
(3)(反复)
(4)(反问)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1)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是设问。(2)“桃色事件”是国民党反动派及特务所说的,这是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3)两个“完了”连续使用,是为了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运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4)采用否定形式,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这是运用“反问”的修辞。
5.①历史上所有反人民的势力都被人民毁灭了。
②人民毁灭了历史上所有反人民的势力。(或:人民把历史上所有反人民的势力全都毁灭了)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的变化。(1)把双重否定句变成肯定句。要去掉否定词语,再根据原句的表意适当增减词语达到表意一致即可。(2)把被动句改为主动句。把相关的词语的位置进行互换,再根据原句的表意适当增减词语达到表意一致即可。
6.D
1.“你们”指在场的国民党反动派及特务。“我们”指爱国人士,包括演讲者。将“你们”与“我们”对举,是为了表达作者的爱憎分明、立场坚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朴的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李公朴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因此,“你们”是指在场的国民党反动派及特务;“我们”则是指具有爱国精神的人,包括闻一多。把“你们”和“我们”对举,更突出了演讲者对敌人的憎恶之情。
2.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筛选出观点性的句子作答即可。本段文字先用事实和道理证明人民力量的强大,后面又运用事例论证人民终将取得胜利。据此,答案应该是: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3.正: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
反: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5.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解析】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难的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无理取闹,肆意捣乱,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撼全国的即席演讲。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一起与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因而在朗读时,要突出爱憎分明的立场,强烈的思想情感,要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表达要有感染力。
6.1908年,创建天津南开中学 1936年,到重庆觅地建立南开中学分校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解答时学生要注意文中主人公活动的时间:1908年、美国回国后、1936年、抗战期间。这些时间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事件。采用“时间+人+事”的方法概括作答即可。
7.“眼睁睁”一词写出了张伯苓看着国帜三易时内心的无奈、痛心和悲愤,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强烈的爱与责任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应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本题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本句中“眼睁睁”体现了主人公面对国难时的无奈、痛苦的心情。
8.①在艰难的求学生活中,张校长对“我们”的照顾细致周到。②无论国家民族处于何种境地,张校长和他的故事总是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坚信中国不会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对“温暖”一词的理解,关键要考虑“我”的“温暖”来自何处。阅读文章可知:一是张校长对“我”的照顾;二是张校长的行为对我的积极影响。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9.南开中学在抗战最困难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
1.(1)财富和地位 (2)出名(走红)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白玉为堂金作马”出自《红楼梦》,原句为“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形容的是贾家的富有,在这里指财富和地位。“大鸣大放,路人皆知”出自亦舒的《流金岁月》,在这里指的是“出名”。
2.(1)特点;功利的、外在的
(2)原因:社会风气的影响,自己无法抵御名利的诱惑(或听信他人的劝诫,受到生活的诱惑)。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可厌的工作、无趣的工作,仅仅因为待遇高于其他人而备受重视”可知社会人的“梦想”是功利的。分析原因时应该从社会方面和个人方面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3.(1)“我”:为我们追求的梦想是远大的(或不平凡的)而自豪。
(2)“社长”:为儿子的梦想是出于内心的热爱(或遵从自己的内心)而自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彻底诚实”指的是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追求与目标;“黑夜中也健步如飞”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目标坚定的人是不会受环境的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