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4年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类似自己中文姓氏“丁”的英文字母“J”命名该粒子,1976年因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2.背景探寻。
本文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的观点,并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号召中国的新一代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重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如何向读者阐释这一精神的?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有想象力、有计划、有目标,积极探索事物真相的实验精神。
作者先从传统典籍《大学》中引出“格物致知”这一说法,然后阐述其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接着明确地提出:用“格物”和“致知”这两个词语来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实验。这样,读者就清楚地知道:“格物致知”精神,其实就是实验精神。
当然,需要明确的是,传统中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精神的认识是有误的,因而作者举出王阳明“格”竹的例子,这就便于读者转变观念,接受作者的论述。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讲真正的“格”竹和自己的经验,说明真正的“格物致知”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想象力、有计划、有目标的探测,这就使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了“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
2.本文的论证思路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是漫谈式的议论文,但思路清晰,作者围绕“教导中国学生用‘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自然科学”这一目的,先对“格物致知”进行了解释。而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和作者论述的并不相同,因此,作者先论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谬误,接着论述了“格物致知”必备的要素和重要作用,最后表达良好愿望,点明写作意图。全文层层深入,首尾呼应,论证严密。
3.本文在论证过程中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本文论证方法多样。如为了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作者运用道理论证,引用了《大学》中的话;为了证明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举例论证,举了“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经历。各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xǐ) 肇(zhào) 彷徨(páng huáng)
B.儒家(rú) 诚意(chéng) 袖手旁观(xìu)
C.遵照(zhūn) 毅力(yì) 不知所措(cuò)
D.华裔(yì) 接触(chù) 埋没(mái)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实地探察 不言而喻 缅怀
B.情系中华 毫无选择 修身
C.不知所措 一番风顺 模式
D.格物致知 实验精神 盲目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部分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4.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 )寻求新知识,(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实验的过程( )消极的观察,( )积极的探测。
(3)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研究学术不可缺少,( )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6.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分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7.语言表达。
清明是我们祭奠祖先缅怀亲人的日子。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请你说说现今清明祭祀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或看法。
清明扫墓时,老一辈人一般都要在家里忙上一天。先要准备好鱼肉等饭菜,还要备好酒水,然后带上香、蜡烛、爆竹、纸钱等用品到墓地,还要全家人在墓前磕头,烧纸钱等物品。于是,清明时节的墓地满眼都是烧纸钱、放爆竹的现象,有些地方还因为烧纸钱发生了山林火灾。
80后网友“过眼云烟”表示,像老一辈人那样扫墓,不仅浪费钱,还破坏墓地周围的生态环境,这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方式。他想去爷爷生前喜欢去的地方转一转,看一看,用DV把那里的风景录下来,然后再买束花,去墓园里祭拜他,告诉他现在的变化有多大,让他在天堂安心。
现在每一个城市的外地打工者都很多,因为工作关系,好多人不能在清明那天回到老家祭拜,一方面是清明放假时间较短,来去不方便,另一方面汽车票、火车票也不好买,所以很难及时回家扫墓,而网上开设的网络灵堂和祭拜论坛正好为人们提供了寄托哀思的平台,也弥补了无法回家扫墓的遗憾。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第③段中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什么?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他的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善 借
①葡萄藤借木竿,盘环而上,繁衍生息;鲲鹏借巨风,以升万里,行至南海;明月借日光,照亮黑夜,皎辉如练。万物因借而生。荀子云:“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借,能让你从平凡走向卓越,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善借”的人,能够抓住灵感与时机,助自己走上人生巅峰,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其实,他在孤身拼搏到40岁的时候,成为一个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黯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条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邮轮包租出去。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条货船,将之改成邮轮出租,几年之后,他拥有了自己的船队。靠这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自己没花一分钱,却最终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
③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在大帐之内出谋划策,我比不上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众,打仗攻城,我不如韩信。”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的才智,最终取得了天下。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若不借刘邦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怀和高妙的用人智慧,恐怕他们也很难有所成就,在史册上也难以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一个成功的团队必然是“善借”的,他们会互相借力,团结协作,成就彼此。
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民族要想强盛并保持不衰的活力,必须“善借”。大和民族就是一个“善借”的民族。早在公元8世纪,日本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实行“大化改新”,才有了日本文化的灿烂;近代日本在亚洲各国中最先学习西方文明,并积极推行“明治维新”,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二战后,又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再次崛起。可以说,日本是搭别人的“东风”走向辉煌的。然而,与之一海之隔的大清王朝,幅员之辽阔,经济之富庶,文化之繁荣,国力之强盛,放眼世界,无出其右。但正当世界各国革新运动风生水起之际,各种先进技术横空出世之时,清政府却没有借大好之势,取外力之精华,除旧革新,发展自身;反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排外,愚昧保守,不思进取,最终落得“山河破碎”的下场。“善借”才能有进步,故步自封注定失败。
⑤我们所说的“借”不是乱借,不是无原则地全盘接收,不分良莠;也不是借他力而己不为,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外来力量”之上。外物固然可以凭借,但谁也不知道支撑你的拐杖什么时候会折断,你所站的平台什么时候会倒塌。在此种情况下,还是要凭借自身的努力,才是正道。
(选文有删改)
5.阅读全文,完成填空。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1)“善借”助个人走上人生巅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7.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8.请选出下列不适用于本选文的论据的一项( )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与鲨鱼的搏斗中,他用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和智慧,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C.田径场上,运动员借助长竿一跃而上,在半空中尽力舒展,全力跃过目标高度。
D.一位国企老总这样说:“管理者要抱着谦卑的态度征求大家的意见,随时留意各方善意的批评,纳众言方能得人心,得人心方能得人智,得人智方能成大事。”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山东泰安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天马①雄风
周 涛
①有一次我碰上伊犁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睛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短暂暴雨的吆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愿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被头散发,淋满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忙乱得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湖水中被裹挟,他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他的喊声像一块小石片扔进奔腾喧露的大河。
②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也看不见了。
③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④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民族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⑤过去我只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才是马的史诗;离开伊犁之后,我不这么看了。瞧瞧我们伊犁的天马吧,这些被古人称之为骐骥、称之为汗血宝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它们好像水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成吉思汗的铁骑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六根棍马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被洶汰,但是马却不会被什么新鲜玩意儿所取代,它有它的价值。
⑥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⑦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宝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挥、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时会从军人的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的。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伊犁的天马身上——
此马非凡马,
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⑧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了吧。
(选文有删改)
【注】①天马:新疆伊犁盛产的良种马。
1.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的是什么?
2.理解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3.从文章构思的角度简述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4.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1.D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时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C项,“一番风顺”应写作“一帆风顺”。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A项,“发明”应改为“发现”。B项,“歧视”应该为“轻视”。D项,“适应”应改为“适用”。
4.(1)但是 因为 不是 而是
(2)不是 而是
(3)不但 而且
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与辨析能力。我们在语文学习中不管是读书还是写作,除了领会文章的立意,理解布局谋篇,品读词句外,还要重视标点符号,把标点符号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全面提高读写能力。A项,“分号”改为“逗号”;B项,“第一”“第二”是两个并列的分句,中间用“分号”;C项,“大学”是一部书,应该使用“书名号”。
6.(1)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下降。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阅读量少;二是由于音像制品、漫画不断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
(2)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引导学生更多地阅读文学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举行阅读竞赛、开展午间阅读、举办阅读手抄报等。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总结。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困难影响到很多方面;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学生不阅读原著,依赖图象理解,导致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第(2)小题考查学生提建议的能力。要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这个针对性既指要确定需解决的问题,也指提出建议的对象。材料中的“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所提建议一定要针对这个原因。
7.现今清明祭祀方式从去墓地烧纸钱到送鲜花再到网上祭祀,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更时尚,更能寄托哀思。虽然祭祀方式变了,但是缅怀已故亲人的传统没有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通过今昔对比,可以看出现今清明祭祀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原来是实物祭祀,现在发展到绿色祭祀和网络祭祀。然后根据变化来谈自己的认识即可。
1.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细读第③段,可知利用“实验的精神”后面的内容回答,即“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提取关键信息解答即可。
2.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炼能力。根据第②段“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可知错误是什么;结合上文可以明确是为了论证第①段“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的答题方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可能”等词表猜测;(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4)xx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根据这一方法具体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5.论点:善借,能让你从平凡走向卓越,从卑微走向伟大
分论点:(2)“善借”助团队成就彼此
(3)“善借”助民族强盛不衰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丹尼尔通过“借”获得成功的事例,证明了“‘善借’的人,能够抓住灵感与时机,助自己走上人生巅峰”的观点。
7.首先用名言引出分论点“一个民族要想强盛并保持不衰的活力,必须‘善借’”,然后举了大和民族和清王朝两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有力的论证,最终得出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该段首先用名言引出分论点“一个民族要想强盛并保持不衰的活力,必须‘善借’”,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有力的论证,最终得出结论。
8.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选择议论文论据的能力。首先要明白论据的类型,然后结合中心论点逐项分析给出的事例,判断能不能从不同角度证明中心论点,B项不适合做论据,《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坚不可摧,但并没有体现“善借”。
1.①雄浑的气势;②奔腾的力量;③进取的精神;④崇高的感情;⑤力与美的巧妙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的是雄浑的气势,奔腾的力量,进取的精神,崇高的感情。
2.天马日常状态是“日出而撒欢,日入面哀鸣”,看似散漫、原始、不加雕饰和我行我素,但它们始终知道自己是英雄的后商,始终期待着能像祖先一样驰骋疆场,在奔腾中展示雄浑壮阔的力量和神采飞扬的生命气息。
4.①多用短句,营造紧张激越的气氛。例句如: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滴尽致!②善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传情达意更为准确。比喻句如: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拟人句如: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形式美的认识,在课堂上朗读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相应的修辞手法,结合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赏析句子,根据提示能发现短句的大量运用,结合自己的朗读体验,能够得出短句使表达很有气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