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蜡烛的变化
课型
新授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体系上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三年的科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独立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小学生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探求问题的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本节课我把课文后面6个小实验中的2个实验移前引发学生的猜想,导入课题后,抛出蜡烛、碱中倒醋、压扁易拉罐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仔细观察、探究发现、集体研讨,从而认识物质的两种变化。然后,在利用蜡烛燃烧后产生水、二氧化碳的实验,让学生判断出属于他属于物质变化的哪一类?你怎么知道他们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由于涉及的实验相对简单,对实验的方法适当弱化处理,友情提示后让学生自主实验,重在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对比后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从而获得结论。在应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时,先提问,上课一开始做的那两个小实验,是哪一类变化呢,说出你判断的依据。再引导学生说出我们怎样判断某个物质的变化到底属于那一类变化?在此基础上填写填写记录单。使学生对物质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在小结与练习时,通过学生对本课的掌握程度添写概念图,会使学生对两种变化的认识上升到另一高度。
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发热、产生碳黑、水、二氧化碳的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本课是先让学生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是我们不要求学生去掌握这两个概念,只要求能够判断变化的类型。然后引导学生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最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同时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4、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体验实验获取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难点
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器材准备
白醋、碱、糖、铁片、试管夹、酒精灯、蜡烛、蜡块、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烧杯、塑料管、易拉罐、干抹布
教学设计过程
(设计者: 刘新颖)
一、激发思维,引入概念。
1、谈话:老师听说我们班同学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我准备了两个小实验,往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白糖加热,想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师生做演示实验。
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
压缩包内容:
六年级上册科学表格教案-3.1 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