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貌 章末复习(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地貌 章末复习(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12 07:08:01

文档简介


章末复习提升

区域认知——黄河三角洲
滔滔黄河,奔腾东流,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在入海的地方,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便在此淤积,填海造陆,形成黄河三角洲。地理学上的黄河三角洲仅指黄河在今山东省滨州市以下的三角洲平原,是我国第二大河口三角洲,仅次于长江三角洲。
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冲积形成的。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省滨州市以下冲积成三角洲,以东营市利津县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口,主体在东营市境内,呈扇状三角形,面积5 450平方千米,海拔低于15米,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形成河口的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
下图为1989年至2009年黄河三角洲的几幅卫星照片图。
(1)河流三角洲的发育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2)为什么黄河入海口能形成典型的三角洲地貌?
(3)黄河三角洲的变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4)预测一下黄河三角洲地貌的发育趋势。
答案:(1)①丰富的泥沙来源;②海洋的搬运侵蚀能力较小;③海滨地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2)黄河挟带大量泥沙,在注入渤海时流速变慢,泥沙淤积,黄河三角洲发育速度快,不断向海洋扩展,形成典型的三角洲地貌。
(3)有利影响:①新增土地面积扩大,人均土地面积增加。②有利于三角洲的研究、保护与开发;促进资源开发。③有利于整体规划建设,增加经济、社会的影响力。④有利于人们增加就业、增加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利影响:①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改变,影响生物的生存。②影响沿海地区的港口生产及港区建设。
(4)①黄河三角洲仍将不断扩大,继续向海洋延伸;②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三角洲的发展速度将趋缓,形态在短期内保持稳定;③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将不断得到优化。

章末综合检测(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某河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处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中游落差小       B.流水侵蚀作用
C.河流含沙量大 D.入海口潮差大
2.造成乙现象最终消失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风化作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1~2.解析:第1题,甲处为三角洲,它的形成与河流泥沙沉积有关,含沙量大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与中游河流落差无关;入海口潮差大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第2题,乙为瀑布,瀑布的最终消失与侵蚀作用有关。
答案:1.C 2.C
读黄土高原和埃及狮身人面像图,回答3~4题。
3.“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4.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3~4.解析:第3题,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由于流水的侵蚀形成的。第4题,埃及是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狮身人面像缺损是风力侵蚀和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
答案:3.C 4.B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U”型谷 B.水流湍急
C.为“V”型谷 D.水深壁陡
6.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流水溯源侵蚀 B.流水侧蚀
C.流水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
5~6.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该河谷是“V”型谷。“V”型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水流湍急。第6题,流水溯源侵蚀主要在河流的源头和发育初期,会使河流不断加深和延长。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并非河流源头,该河段外力作用以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型谷。
答案:5.A 6.C
下图是我国某地景观照片。读图,回答7~8题。
7.该地最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8.塑造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积 B.冰川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7~8.解析:第7题,图片显示的是干旱地区的风蚀城堡,故选柴达木盆地。第8题,风蚀城堡属于风力侵蚀。
答案:7.C 8.D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据此完成9~10题。
材料 两个相同的木板(模拟土坡)、沙土、草皮、自来水、两个水壶、两个水槽
步骤 ①在坡度一致的两木板上铺上等量的沙土,其中一个再铺上草皮。②用装有同等水量的水壶分别在两沙坡上以相同高度、速度持续流水,水流最终分别流入下方的甲、乙水槽中。③观察坡面的形态变化和水槽中沉积物的数量差异。
9.从该实验中可知,沙子逐渐沉到水槽底部的现象是模拟(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10.若某区域正经历甲图演示过程,则该区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是(  )
A.降水变化率减少 B.土壤肥力增加
C.河流含沙量增大 D.风力堆积明显
9~10.解析:第9题,实验显示流水冲击沙子,沉淀在水槽中,B项正确。第10题,甲图演示过程是没有草皮的流水冲击,没有植被的情况下,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
答案:9.B 10.C
“蛇形丘”隆起如堤,弯曲如蛇,脊部平缓,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与图中地貌形成相似的是(  )
A.沙丘 B.U型谷
C.海蚀崖 D.长江三峡
12.形成“蛇形丘”堆积物最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1~12.解析:第11题,冰川侵蚀谷地多成U型谷。第12题,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冰川沉积物多。
答案:11.B 12.B
读我国某地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3~14题。
史前某村落沿EF线的地形剖面图
13.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矿产资源
14.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M有可能发展为聚落,其形状可能是(  )
A.团块状 B.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13~14.解析: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先民选择在邻近河流的平原地区居住,说明地形是当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第14题,M位于两条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其聚落会沿河谷延伸,呈带状分布。
答案:13.A 14.B
15.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解析:兰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黄河(河流)自西向东流经该市,南、北两侧有山峦对峙,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故影响兰州市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形和河流。
答案:D
二、综合题(共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下图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10分)
解析:P位于贺兰山山麓谷口处,结合右图可知,该地地貌类型为冲积扇。
答案: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17.新疆的“魔鬼城”有多处,大多是处于茫茫荒漠之上,大自然造就出突兀怪异,造型奇特的各种山石。每当狂风大起,魔鬼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狂风穿过,时不时发出鬼哭狼嚎般的声音……下图为我国新疆区域示意图。(10分)
图示区域魔鬼城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并分析原因。(10分)
答案:分布规律:分布在风区和风口附近。原因:魔鬼城是风蚀地貌,风口附近和风区风力强劲,风蚀作用强。
18.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读图完成下列要求。(20分)
(1)图1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________,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图2中地貌类型界限以________(填方位)区域,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可能有________。(6分)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大量的________岩,并且气温________,降水总量________,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6分)
(3)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8分)
解析:第(1)题,图中喀斯特地貌地表起伏大,相对高度较大,可判断出该地貌为“峰林”。读图2,分析地形界线东西两侧地形特点,西侧较为平缓,东侧多山峰,东侧符合峰林等高线的特点。地下喀斯特地形主要为地下河和溶洞。第(2)题,我国西南地区分布大量的石灰岩,并且气温较高,降水总量大,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所以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第(3)题,喀斯特地貌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答案:(1)峰林 东 地下河(溶洞)
(2)石灰 较高 大
(3)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