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植被
【课程标准原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核心素养定位
1.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知道植被的含义、分类和特点。(综合思维)
2.运用视频、图像,说明森林、草原和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培养热爱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观。(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植被与环境
1.概念: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干旱、寒冷等地方,几乎都有植物生长。数量不等的不同种的植物,共同生长在一定的地方。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类型: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知识点二 森林
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思考1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提示: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2.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3.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这里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这里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思考2
南半球为何缺少亚寒带针叶林?
提示:南纬60°附近几乎全部是海洋,因而缺少亚寒带针叶林。
[知识链接]
1.植被与植物有何区别?
植被是覆盖地表植物的总体。一棵树、一株草、一棵玉米等都是植物概念,而不是植被。
2.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
①纬度位置:热量、温度带
②海陆位置:水分、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
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热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
(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等
3.针叶林为何有针状叶?
跟气候有关,主要是为了减少植物体内的水汽蒸发,同时由于比阔叶林的接触面积小,所以更适合严寒气候生存。
知识点三 草原与荒漠
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可以通过观察植被特点,区分草原与荒漠,认识它们的环境特征。
1.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这里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2.温带草原: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3.荒漠植被: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如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
4.草甸与草原的区别
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而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生长发育在中等温度的条件下,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
重点一 自然环境对植物分布和个体形态的影响
【探究活动】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纳马夸兰位于非洲南部(图a),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地区,是世界25个最具生态价值的地方之一。这块干旱的土地上生长有近3 000种植物,绝大多数从未在其他地方发现。其中有1 000多种多肉植物(图b),这种植物的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种肥厚多汁,储存着大量水分,旱季依靠体内贮藏的水分维持生命。近年,多肉植物作为观赏植物被我国大量引进。
分析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丰富的自然原因。
【提示】 受沿岸寒流影响,多大雾天气,利于植物吸收水分;旱季较长,抑制其他物种的生长;多肉植物营养器官肥厚,利于储水,以维持旱季的生长(多肉植物的耐旱习性适应当地旱季较长的环境);有短暂雨季,多肉植物在雨季吸收水分;区域内地势起伏大,气候条件差异大,适宜多种多肉植物的生长(或:生长环境多样性/或:水热条件多样);该区域跨纬度较大,范围较广。
【归纳拓展】
1.环境对植物分布和个体形态的影响
光照
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林中上层或阳坡分布喜光植物;密林底层或背阳坡分布喜阴植物。
热量
从赤道到两极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
水分
(1)从沿海向内陆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状况
(2)影响植物形态
风
迎风面树枝受损,背风面树枝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热量和
水分
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2.将“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归纳整理,系统掌握
【学以致用】
[2019·青岛市高一期中]下图示意在-200 m~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高山、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高山植被带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可以推测该地可能位于( )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2)森林植被带中的乔木有可能是( )
A.雨林 B.常绿林
C.阔叶林 D.针叶林
(3)海洋中藻类出现明显分层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第(1)题,该地高山植被带的基带是落叶林,对应的植被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地处温带,地带性乔木为落叶阔叶林。第(3)题,海洋中藻类出现明显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引起的,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1)C (2)C (3)C
重点二 世界的气候与植被的关系
【探究活动】
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植被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植被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植被类型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
(2)图中各植被带,其气候类型在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______,其形成雨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图示植被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植被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______。
(4)没有画出的植被带是______,没有详细画出的植被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影响植被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
【提示】 (1)亚寒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⑥ 夏季盛行从印度洋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
(3)②④ ④⑤
(4)温带荒漠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5)洋流、地形起伏、大气环流
【归纳拓展】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与植被的关系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典型植被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雨
林气候
全年高
温多雨
热带雨林:树木常年花开果熟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
热带草
原气候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热带草原:湿季一片葱绿,干季一片枯黄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热带季
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雨季集中
热带季雨林:树林旱季有落叶现象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热带沙
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荒漠:耐旱植物,叶面呈鳞片状、刺状,以减少蒸发;有的具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如仙人掌。
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亚热带季
风和季风
性湿润气候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林相整齐,树冠浑圆。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常绿硬叶林:叶片常绿坚硬,机械组织发达,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
地中海沿岸
温带季
风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落叶阔叶林: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
温带大陆
性气候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森林、草原、荒漠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落叶阔叶林: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西欧
亚寒带针
叶林气候
冬长严寒,夏短温暖,降水少
松、杉类为主的针叶林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方法技巧】
天然植被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植被类型,不同的植被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学以致用】
如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据此完成(1)~(2)题。
(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亚热带硬叶林
解析:第(1)题,从横向上看,由热带荒漠到温带荒漠的变化,主要是受热量减少形成的,因此沿X方向热量减少。从纵向上看,由温带荒漠到温带草原的变化,主要体现了降水的增多,因此沿Y方向降水增加。第(2)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和图示变化规律可知,甲应为热带草原,乙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1)D (2)A
素养一 植被类型判读与影响因素分析(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019·广州市高一检测]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关系示意图。干燥度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图中不同号码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⑨代表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 )
A.草原 B.苔原
C.针叶林 D.阔叶林
2.图中④与⑧代表的植被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太阳辐射 人类活动 B.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 地形起伏 D.地表径流 土壤性质
1~2.解析:第1题,该地位于温带向寒带的过渡地带,为亚寒带针叶林。第2题,④为热带荒漠,主要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影响,降水少;⑧为温带荒漠,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
答案:1.C 2.B
素养二 植物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综合思维)
[2019·山东济宁市高一期末]下面四幅照片是台湾四种原生树木的树叶照片,这四种树木的天然分布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据此完成3~4题。
3.能够指示台湾山地高寒环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导致台湾这四种树木分布具有明显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高度 B.坡度
C.纬度 D.雨量
3~4.解析:第3题,台湾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丁为针叶林,生长在高山上。第4题,台湾中部为高大的台湾山脉,地势起伏大,不同高度植被类型差异大,故选A。
答案:3.D 4.A
素养三 植物形态与自然环境关系(综合思维)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茂盛。岛上几乎没有活火山,原始热带雨林葱郁茂盛,雨林的中、上层乔木,一般高达三四十米,而望天树可高达七八十米,它们的树冠非常宽大。岛上雨林降雨异常丰沛,潮湿,土壤中的水分总是处于饱和或近饱和的状况。有些树木在进化过程中,树干的茎部如翅膀状向四周延伸,形成板状的根,称为“板根”(下图)。有些板根可达十多米高,延伸十多米宽,形成巨大的侧翼,甚为壮观,“板根现象”成为雨林中重要特征之一。
结合板状根的形态特点,分析热带雨林板状根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该区域的板状根具有延伸到地表以上很高的位置,且比较宽的特点。主要与该地的气候、土壤以及植被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从土壤来看。该地主要的营养成分主要集中在树木的枝干当中,土壤中的有机质较少,再加上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土壤贫瘠,因此树木从深层土壤中获取不了所需的充足养分,从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来看,由于该地降水较多,土壤中的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土壤中的空气较少,树木的根系因“呼吸”所需,而采取向地面发展;从热带雨林的植被特点来看,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植被的生长力旺盛,植被的枝干高大,需要强有力的根系来巩固,由于扎根较浅,所以宽大的板状根可以对树木起到支撑作用。
答案:该地区降水充沛,冲刷作用使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土壤十分贫瘠;由于岛上几乎没有活火山,这里的土壤无法通过火山灰获得养分补充;而板状根延伸十多米宽能够高效吸收土壤中仅存的养分,巨大的侧翼板状根则对高大树干起支撑作用,由于热带雨林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土壤中的水分总是处于饱和的状况,土壤中的空气缺乏,树木的根系因“呼吸”所需,而采取向地面发展。
素养三 行道树景观判读分析(地理实践力)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拍摄于2019年4月的江西九江市机动车道一侧景观照片。机动车道一侧的树为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路边树木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里侧树木枝繁叶茂。(附:2019年2月该市月均温最高值低于多年平均值3 ℃,月均温最低值低于多年平均值1 ℃)。
(1)推测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
(2)造成图示行道树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每年入冬,图中行道树干下方均涂上白色涂料(成分主要为生石灰),其作用有哪些?
答案:(1)常绿阔叶林。
(2)该非机动车道两侧树种耐寒程度不同。
(3)树干在冬季涂成白色石灰水,其主要作用是石灰水可以杀死寄生在树干上的一些越冬细菌和虫害;树干刷成白色,可以反射阳光,使树木吸收热量,减缓树枝萌发,可以防冻害;使街道更加整洁美观。
第二节 土壤
【课程标准原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定位
1.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知道土壤概念和组成。(综合思维)
2.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认识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特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3.通过图片或影像材料掌握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各自然环境要素的作用。(综合思维)
4.通过对土壤功能的认识,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方式,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观察土壤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2.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土、粉粒、黏粒等。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
(1)自然土壤剖面主要土层及特点
主要土层
土层特点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基岩层
坚硬的岩石
(2)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主要土层
特点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知识点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3.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总体而言,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思考1
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提示: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知识链接]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土壤剖面示意图
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集中地表并积累,促进肥力发生和发展。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思考2
为什么冷湿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提示: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温暖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
地形:主要起再分配作用,使水热条件重新分配,从而使地表物质再分配。不同地形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其性质和肥力不同。
时间:决定土壤形成发展的程度和阶段,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
思维拓展:
1.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农业类型、耕作方式、生产效率等
(2)对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产生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助于地表土壤的保持和土壤环境的改善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下降
4.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知识点三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的功能
(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球表面因着生绿色植物而生机盎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2.土壤的养护
(1)土壤的改良
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2)土壤养护
即使是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这方面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重点 土壤形成
【探究活动】
读“生物对土壤形成作用(生物循环)”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A、B、C、D代表的含义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写出图示循环的环节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生物对母质改造作用表现为哪两个过程?
(4)B代表的物质有哪些功能?
(5)由图示可以看出,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A岩石风化 B腐殖质 C吸收 D淋失
(2)植物根系吸收岩石风化物中的矿物质——合成有机物质——微生物分解、转化成腐殖质——释放养分供植物生长
(3)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4)能释放土壤母质没有的氮素养分,促使土壤颗粒发生团聚,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土壤肥力。
(5)生物 生物促进了土壤的肥力形成
【归纳拓展】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土壤形成过程
【学以致用】
[2019·深圳市高一检测]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地形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2)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3)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第(2)题,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植物生长旺盛,形成的枯枝落叶多,但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因此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少;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能够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第(3)题,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答案:(1)D (2)B (3)A
素养一 土壤特性与农业生产(综合思维)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1~2.解析:第1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第2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2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1.C 2.B
素养二 气候与土壤的形成(综合思维)
3.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解析: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草类根系茂盛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
答案:C
素养三 土壤与人类活动(人地协调观)
4.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不密切
B.土壤退化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经营活动有关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无关
D.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的资源,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
解析: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答案:B
素养四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5.读“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回答:
(1)图中①~④代表的地球外部四个圈层是:
①________圈,②________圈,③________圈,④______圈。
(2)土壤是处于四大圈层中紧密接触的________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________作用的产物,是地表________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____转化非常活跃的地带。
(3)在构成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中,________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4)自然土壤在人类精心耕作和管理下,会成为( )
A.盐碱土 B.沙化土
C.农业土壤 D.成土母质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各圈层的位置,可写出圈层的名称。第(2)题,考查土壤在地球圈层中的位置和作用。第(3)题,在构成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中,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第(4)题,人类活动会影响土壤,在人类精心耕作和管理下,会成为农业土壤。
答案:(1)①岩石 ②水 ③大气 ④生物 (2)过渡 综合 物质 能量 (3)生物 (4)C
课后作业提升十三 植被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位置。读图回答1~2题。
1.丙地的自然景观是( )
A.季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对下列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导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甲→乙方向,热量 B.沿乙→丙方向,海拔
C.沿乙→丁方向,降水 D.沿甲→丁方向,热量、降水
1~2.解析:第1题,丙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景观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2题,沿甲→乙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沿乙→丁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沿乙→丙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沿甲→丁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既有热量也有降水。
答案:1.B 2.D
下图为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关系图,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分析①植被的名称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高山草原(草甸)
4.植被沿a方向更替,其形成的基础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大气环流
3~4.解析:第3题,从图中虚线之间对应的植被可知,①处应为针叶林,结合选项可判断出C项正确。第4题,植被沿a方向更替的特点与植被随海拔高度增加的变化相近,因而其形成的基础应为热量。
答案:3.C 4.A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6.影响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变化
B.水分变化
C.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D.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5~6.解析:第5题,从A到B,从我国的热带变化到了寒温带,热量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第6题,从C到D,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答案:5.B 6.B
读某大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等值线图,回答7~8题。
7.图中25 ℃等温线向西弯向纬度较低的地区,主要是由于( )
A.山脉的延伸 B.稀疏的植被
C.沿岸的寒流 D.河流的流向
8.图中①②两地分布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C.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7~8.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这是非洲西北部地区,该地沿岸有加那利寒流,受该寒流降温减湿作用的影响,西岸等温线偏向低纬,大体与海岸线平行。第8题,图中的①位于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发育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图中的②位于几内亚湾沿岸,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了热带雨林。
答案:7.C 8.A
[2019·威海市学业水平模拟]读北海位置图,完成9~10题。
9.图中岛屿上的植被类型主要是( )
A.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0.图中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
A.增温增湿 B.增温减湿
C.降温增湿 D.降温减湿
9~10.解析:图示区域位于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植物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该区域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及分布与沿岸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密切相关。
答案:9.B 10.A
[2019·济南高一月考]下图为我国两山地垂直植被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乙山地垂直植被中,①植被最有可能是( )
A.落叶阔叶林 B.草原
C.荒漠 D.雨林
12.造成甲、乙两山地植被基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水分
C.热量 D.土壤
11~12.解析:第11题,由图中看出乙山地的垂直植被分布中,①位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之间,结合图甲,应发育的是落叶阔叶林。第12题,甲、乙两山地的基带分别属于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反映出来的是热量条件的变化。
答案:11.A 12.C
13.目前我国广阔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原始森林早已被人工林所替代,这些人工林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解析:从植被的分布看,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B
二、综合题
14.读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丙地区植被类型为________,其成因主要是什么?
(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植被分布特征是________,其形成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
(3)在甲、乙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植被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是什么?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解析:第(1)题,丙自然带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离岸风且位于背风坡,附近秘鲁寒流降温减湿,形成热带荒漠。第(2)题,纬度不同引起热量差异,使植被南北方向更替;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植被南北狭长。第(3)题,甲地纬度较乙地高,纬度不同造成山麓植被、植被的种类和数量、雪线高度的不同。
答案:(1)热带荒漠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寒流影响。
(2)自然带南北(经线)方向延伸、更替 热量 地形
(3)山麓植被不同,植被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纬度位置。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解析:根据气候、植被的特点来分析对建筑的影响,考虑对生活环境的适宜度。
答案: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课后作业提升十四 土壤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土壤的物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含有腐殖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地形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1~2.解析:腐殖质是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转化而来的,在土壤中的判别标准有二:一是占的容积比较小,二是分布在土壤的表层。生物除了使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外,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1.B 2.D
读“风化作用强弱与气候相关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①到②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B.从②到③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C.从③到④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D.从④到①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4.①处地表的土地景观特征最可能是( )
A.红土 B.沙土
C.黄土 D.黑土
3~4.解析:第3题,从干到湿,由冷到热,岩石的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逐渐增强,从干到湿,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第4题,①处气候干热,地表土地景观最可能为沙土地。
答案:3.B 4.B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5~8题。
材料一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6.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7.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8.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影响因素
5~8.解析:第5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6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第7题,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第8题,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5.C 6.C 7.C 8.C
下图是云南路南石林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示意图,回答9~11题。
9.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随土壤深度变化最小的是( )
A.柏树林 B.天然草坡
C.人工草坡 D.无植被耕地
10.若水分条件相同,土壤、岩石最易被溶蚀的是( )
A.无植被耕地 B.柏树林
C.天然草坡 D.人工草坡
11.如果当地植被遭到破坏,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但不会引起( )
A.荒漠化 B.泥石流
C.土壤盐碱化 D.水土流失
9~11.解析:第9题,读图可得出结论。第10题,人工草坡CO2的浓度最大,在石灰岩地貌区容易受到流水的溶蚀。第11题,由于石灰岩地区下渗严重,地表不易蓄水,盐分不易在地表积累,也就不会引起土壤盐碱化。
答案:9.A 10.D 11.C
12.有关土壤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壤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B.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
C.无论怎样经营,土壤肥力不会减退
D.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供农业利用的可更新资源
解析:在农业生产中,如果经营不合理,土壤肥力就会减退,C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C
13.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 )
A.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
B.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开始着生
C.草本、木本植物的着生
D.人类活动的参与
解析: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作用下,岩体风化加速,母质性能得以改善;使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B项正确。
答案:B
二、综合题
14.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4)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
(6)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为蒸发量,b为气温曲线,c为降水量。第(2)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量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第(4)题,由图中B地气温和降水数据,即可判断出该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在其环境下发育的土壤为灰化土。第(5)题,由D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的极薄风化壳,可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当然就是“缺水”了。第(6)题,由图可知,C、D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森林植被,而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答案:(1)a
(2)E、G A
(3)枯枝落叶 淋滤
(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灰化土
(5)温带荒漠 缺水
(6)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15.下图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是自然地理圈层互相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中①属于________圈,②属于________圈,③属于________圈,④属于________圈,⑤属于________圈。
(2)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的一面“镜子”。例如,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也是造成________地区洪涝、风沙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以改变地表______最为突出。人类活动既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退化,如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地区范围较大,涉及陆地和海洋。①处于陆地上空,属于大气圈;②是指森林,属于生物圈;③处于海洋中,属于水圈;④处为沉积岩,属于岩石圈;⑤属于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圈。第(2)题,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第(3)题,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答案:(1)大气 生物 水 岩石 土壤
(2)整体性 黄河中下游
(3)生物状况 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 盐渍化 荒漠化 土壤污染(任选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