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复习提升
综合思维——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下图示意某优质黑土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60年代起,该区域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少。
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
【信息获取】
1.文字信息:
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说明土壤形成要有森林草原等植被,然后形成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意味着气温要低,微生物活动弱,分解缓慢。
2.图表信息:
【自我解答】
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冬季寒冷漫长,枯枝落叶多;微生物分解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
章末综合检测(五)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60分。)
3月21日上午,我们地学小组一直沿着条带状分布、稀疏干枯的森林考察,沿途地形开阔,地势起伏较小。到达目的地后,GPS屏幕上显示的维度为40°N,北京时间14点08分……据此完成1~2题。
1.稀疏干枯的森林植被属于(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考察地的森林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是其受控于( )
A.降水量分布 B.地下水分布
C.地势的高低 D.气温的分布
1~2.解析:第1题,40°N位于温带地区,该地稀疏干枯的森林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C对。热带雨林属于热带地区植被,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植被,A、B错。针叶林属于亚寒带植被,D错。第2题,森林耗水量大,该地植被有稀疏干枯的森林,说明降水少,水资源不足。考察地的森林呈条带状分布,可能是河流沿岸等地下水充足地区形成了森林区,主要是其受控于地下水分布,B对。降水量分布属于经度地带性规律,地势的高低属于垂直地带性规律,气温的分布属于纬度地带性规律,A、C、D错。
答案:1.C 2.B
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
A.太行山区 B.长白山区
C.昆仑山区 D.武夷山区
4.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3~4.解析:第3题,图片中有山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该同学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最可能位于武夷山区,D对。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均位于温带,A、B、C错。第4题,①是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②茶树是灌木,适宜在中层,便于采茶。③樟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①,A对。
答案:3.D 4.A
下图为某山脉南、北两坡气候资料图,实线表示气温,虚线表示降水。据此回答5~6题。
5.该山脉南坡为( )
A.背风坡、向阳坡 B.迎风坡、背阴坡
C.迎风坡、向阳坡 D.背风坡、背阴坡
6.该山脉山麓自然植被所具有的特征是( )
A.耐干热 B.喜温凉
C.耐低温 D.喜湿热
5~6.解析:第5题,图中1月气温曲线显示,同一海拔南坡气温高于北坡,则南坡为向阳坡;另外,从1月、7月降水曲线可看出,南坡降水量多于北坡,则南坡为迎风坡。第6题,该山脉山麓1月气温高于5 ℃、降水较丰富,7月气温高、基本无降水,故气候具有夏季干热的特点,为适应气候特征,该山脉山麓自然植被具有耐干热特征。
答案:5.C 6.A
[2019·福州市高一期末]下图是某大陆东部沿海地区简图,回答7~8题。
7.在水平植被分布中,落叶阔叶林对应的气候类型应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8.植被由山麓常绿阔叶林到山顶针叶林的变化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更替规律
C.山地垂直更替规律
D.非地带性
7~8.解析:第7题,落叶阔叶林对应的气候类型,主要有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此图显示的是大陆东岸地区。第8题,山区山麓到山顶的植物的变化显示的是垂直更替规律。
答案:7.A 8.C
9.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解析: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土壤肥力流失严重;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不如阴坡好;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C
读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0~12题。
10.岩石风化最强烈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少雨 B.高温多雨
C.低温多雨 D.低温少雨
11.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
12.若图中有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甲(3 ℃,800毫米)、乙(15 ℃,900毫米)、丙(7 ℃,5毫米)、丁(23 ℃,2 900毫米),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丁 D.丙和丁
10~12.解析:本组题考查岩石风化与气候的关系。第10题,由图中的气温曲线及降水量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岩石风化最强烈的地区年均温高、年降水量大。第11题,风化壳的厚度并不是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加而增加。风化壳的厚度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第12题,大致在图中找出相应的四点所对应的岩石风化深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10.B 11.B 12.A
[2019·武汉市高一检测]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3~14题。
13.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14.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13~14.解析:第13题,图中磷的累积量在4 000米到4 500米处最大,四川西部山地该高度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第14题,由图可知,2 000米到3 000米处,磷的累积量相对较少;相对磷高累积区,该地海拔低,气温高,不利于累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磷的累积量与生物生产量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C项正确;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D项错误。
答案:13.A 14.C
15.土壤最本质的特征是( )
A.能够生长植物 B.颗粒大,透水透气性好
C.含有矿物质 D.具有肥力
解析:能够生长植物是土壤具有肥力的标志,肥力是植物能够生长的前提,如果不具有肥力,就不能生长植物。因此,具有肥力是土壤肥力的本质特征。颗粒大小,透水、透气性的好坏,以及所含矿物质的多少,都是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土壤肥力的本质特征(属性)。
答案:D
二、综合题(共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索科特拉岛被称为与世隔绝的“地球上的外星世界”。它原本是非洲大陆的一部分,在1800万年前,这里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地壳运动,岛屿与非洲大陆分离,从此孤悬海外。来到岛上,简直就是到了另一个星球,一些奇怪的植物和动物见所未见。岛上生存的动植物很多是特有的。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最引人注目的植物。岛上遍布干燥砾石,龙血树却长得枝繁叶茂。如图示意索科特拉岛位置和龙血树照片。
(1)结合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分析龙血树叶片和根系的显著特点。(6分)
(2)分析索科特拉岛多特有物种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题,为适应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植物的形态应有利于其吸收水分和减少水分的散失。龙血树叶片较厚,表面有蜡质,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以吸收较深层的地下水。第(2)题,多种特有物种主要是因为自然进化慢以及人类的影响弱。该岛与大陆分离时间长,物种演化空间独立;人类活动少,干扰小。
答案:(1)为适应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龙血树叶片较厚,表面有蜡质(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以吸收较深层的地下水。
(2)与大陆分离时间长,物种演化空间独立;人类活动少,干扰小。
17.[2019·沈阳二中高一检测]读亚欧大陆局部地区植被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图中字母表示的植被名称:A________,B________。(4分)
(2)A植被所在地的夏季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冬季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4分)
(3)a方向植被更替体现了________规律,该规律形成基础是________差异。b方向的植被更替体现了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8分)
(4)B地区季风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4分)
解析:第(1)题,A地位于亚热带地区大陆西岸,对应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受季风影响,是温带季风气候,对应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2)题,A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多雨。第(3)题,a方向上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的基础是南北方向上热量的差异;b方向上自然带东西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B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形成了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
答案:(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2)炎热干燥 温和多雨
(3)由赤道到两极的 热量 由沿海向内陆的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研究高山植被演替对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某山海拔2 140~2 220米,原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被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该地区草本植物不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时发现,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的草本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如图);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
分析随着气候变暖,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减少的原因。(10分)
解析:先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根据所学知识或基本常识可知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它是土壤固相组成部分,它是植物和其他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源泉。再来看一下随着气候变暖引起该地的变化,题干信息里给出“随着气候变暖,该地区草本植物不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灌木萎缩与土壤有机质之间有什么联系?灌木萎缩后,该地以草本植物为主,相比较来说其枯枝落叶量肯定要减少,而枯枝落叶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答案: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提高,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