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学案+练习) | | |
格式 | zip | ||
文件大小 | 19.7MB | ||
资源类型 | 教案 | ||
版本资源 | 人教版(2019) | ||
科目 | 地理 | ||
更新时间 | 2019-09-12 07:13:08 |
C.64
(2)如果A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地形有关,则该地形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处与丁处相比,________处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的风较温暖湿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高压 低压 A (2)山地(山峰、高地)
(3)丙 图中丙处等压线比丁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所以丙处的风力较大 丁 丁处多吹偏南风(风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
【归纳拓展】
1.获取信息
本图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展示了等压线图中基本气压场的分布。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①和②是低压中心,③、④、⑤处气压高,⑥处气压低。
2.解读信息
(1)低压是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增大,如图中①②⑥。
(2)高压是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减小,如图中③④⑤。
(3)低压槽是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槽。低压槽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作槽线。如图中b。
(4)高压脊是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脊。高压脊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作脊线。如图中a。
(5)鞍形气压场简称鞍,它是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分布的中间区域。如图中c。
3.等压线图的判读流程
第一步:明确等压线类型
结合题干信息、图名和图例,明确图像为模拟气压场还是某实际区域气压场。
第二步:分析等压线分布特征,判明气压场基本形式
据等压线数值递变特点、曲直、走向、疏密等判断高(低)气压、高压脊或低压槽、鞍部的分布特征。
第三步:结合题目要求,针对性解题
气压场中常见的设疑为判断某地风力、风向等天气状况及其变化。需结合题目要求针对性地回答。
【学以致用】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 B、 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__。
2.图中①②两地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①地比②地气压________。
3.图中①②两地相比,气流上升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C两地相比,__________地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解析:第1题,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右偏,即为当地风向。第2题,①②两地的气压值分别为998<①<1 000 1 012<②<1 014,显然①<②。第3题,①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第4题,A、C两地相比,A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所以风力较大。
答案:1.C 2.低
3.① 近地面气压低时气温高,多上升气流
4.A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重点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
【探究活动】
比较不同力作用下的风向示意图,共同探讨问题。
(1)高空的风和近地面的风的受力有什么不同?最终风向有何差异?
(2)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各有什么特征?
(3)利用所学知识和下面的三个风向图,判断有关问题并说明判断依据。
风向
甲
乙
丙
判断近地面还是高空
判断所在半球
判断高压区位置
【提示】 (1)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共同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2)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当单位距离上水平气压差相等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不变。
②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随着风速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③摩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
(3)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判断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根据风向向左偏还是向右偏可判断南北半球;风一定由高压吹向低压。
风向
甲
乙
丙
判断近地面还是高空
近地面
近地面
高空
判断所在半球
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判断高压区位置
B
A
A
【归纳拓展】
1.风向
2.风向表示方法如下图所示
3.近地面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定过程
第一步:画出与等压线垂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
第三步:按照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偏转规律画出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30°~45°偏角的风向(如下图)。
4.等压线图上风速的判断思路
(1)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速大;等压线稀疏,风速小。
(2)相邻两条等压线间的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反之风速越小。
(3)同等图幅的等压线图上,比例尺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风力越小。
【学以致用】
[2019·青岛市一中高一期末]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示为北半球,P1>P2,则O点风向为( )
A.④或⑤ B.③或④
C.⑥或⑦ D.⑤或⑥
2.若图示为高空等高面,P1
C.⑦或⑧ D.②或③
1~2.解析:第1题,若图示为北半球,P1>P2,此等高面若在高空,则图中③表示的风向正确,若在近地面,则④表示的风向正确。第2题,若P1
素养一 等压线图上风向与风力判断(综合思维)
1.下图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南半球高空风向的是( )
解析:首先垂直于图中的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南半球风向向左侧偏转;高空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答案:A
读下图,完成2~3题。
2.此时,甲地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解析:第2题,过甲地垂直等压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适当右偏即为甲地的风向。第3题,图中①地等压线最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而风速最大,风力也最大。
答案:2.D 3.A
4.读“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字母含义: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
(2)a的指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其方向由________指向________。
(3)若只受a、c影响,b最终将与________平行。
(4)在实际大气中(近地面),b与等压线之间________。
解析:思考本题时应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在该力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②风一旦形成,马上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地转偏向力永远与运动方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③在高空,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当二力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④在近地面,大气运动还要受摩擦力(永远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的影响,当三力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⑤实际上,平行的等压线并不多见,等压线大都弯曲、闭合。在图中可看出,箭头a垂直于等压线,并且从高压指向低压,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箭头b是大气实际运动的方向,即风向,它与等压线之间有一个夹角,并不与等压线平行;风向与地转偏向力c成90°夹角,与摩擦力d方向相反。
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垂直于等压线 高压 低压
(3)等压线
(4)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夹角
素养二 高空气压高低的分析(地理实践力)
5.在北半球中纬度高空,一架飞机自东向西顺风飞行,即可判断飞机左侧是低压,右侧是高压。请小组合作探究:
请你结合上图分析判断气压高低的理由?
答案:在高空不必考虑地面摩擦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见下图),此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图中飞机的飞行方向和风向一致,飞机的左侧是低压,右侧为高压。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课程标准原文】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核心素养定位
1.知道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综合思维)
2.结合“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认识大气的垂直分层状况,理解各主要层次的特点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观察、识别、描述与大气有关的自然现象、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的组成及其按体积所占的百分比
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合占总体积的99%,其主要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次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臭氧。
[知识链接]
1.大气中的臭氧被誉为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它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动植物免遭这种射线的危害。
2.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成分
作用
干洁空气
氮气
氮是生物体必不可少的元素
氧气
呼吸作用,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气体
臭氧
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和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思考1
水汽和杂质为什么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提示:空气上升到凝结高度,固体尘埃作为凝结核,使周围水汽凝结,才能成云致雨。
2.
3.水汽和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
4.电离层与无线电波
地球外80~500千米的大气层,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它们就像一面反射无线电波的镜子,使电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从而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通信。 知识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
高度分布
主要特点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17~18 km,高纬度8~9 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多变
与人类关系密切,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底部
平流层
由对流层顶到50~55 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②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
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高层大气
由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
在80~500 km高空,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影响无线电通信
思考2
非洲最高的山峰乞力马扎罗山,地处赤道附近,山顶却终年积雪,这是为什么?
提示: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乞力马扎罗山海拔高(接近6 000米),因此,山顶气温很低,终年积雪。
重点一 大气的组成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大气的组成。
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统计,2018年2月下旬,北冰洋的冰层面积降至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点,比正常值少约1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减少了一个埃及的面积。一些科学家认为,人们可能低估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美国环保局发现臭氧总量每耗减1%,地面紫外线会增加1.5%~2%。他们预测,如果氯氟烃生产和消费不加限制,到2075年,地球臭氧总量将比1985年再耗减25%。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全球变暖与大气中的哪种主要成分有关?
(2)臭氧有什么作用?
(3)针对上述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有效的措施?
【提示】 (1)CO2
(2)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3)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研发新型制冷设备,控制氟氯烃的产生。
【归纳拓展】
大气组成的记忆
大气由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固体杂质等组成。
1.根据组成所占比例区分干洁空气:
氮气78%氧气21%而二氧化碳和臭氧只占少量。
2.根据不同功能记忆:
N2: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CO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O3: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学以致用】
1.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高层大气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要理解大气组成中干洁空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组成。其中,主要的成分为氮气(78%)和氧气(21%)。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集中在25千米以下的底层大气中。
答案:C
2.低层大气的组成物质中( )
A.氮气和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B.CO2只吸收太阳辐射红外线
C.水汽和固体杂质可成云致雨
D.氧气和氮气供植物呼吸作用
解析:考查的是大气组成成分的作用。其中,N2:生物体的基本成分;O2: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CO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O3: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并且对地面保温;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答案:C
3.在大气成分中,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 )
A.氮 B.臭氧 C.二氧化碳 D.氧
解析:此题考查大气的组成成分及作用。二氧化碳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答案:C
重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和图,探究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aerosphere),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 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线。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共分为几个层次?
(2)A层气温如何变化?B层气温如何变化?原因分别是什么?
(3)二氧化碳和臭氧分别有什么作用?人类活动对其含量有何影响?
(4)简述平流层适宜飞机飞行的原因。
(5)燃烧矿物燃料、毁林等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会有何影响?会带来什么问题?
(6)简述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原因。
【提示】 (1)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
(2)A层气温变化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B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该层的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而是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的。
(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臭氧总量减少。
(4)平流层中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少,杂质小,能见度好,故非常适宜飞行。
(5)影响:使大气逆辐射增强,近地面气温升高。带来的问题:温室效应。
(6)主要原因:一是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二是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归纳拓展】
1.从近地面到太空大气的温度、密度、气压、水汽和尘埃含量的变化,如下图:
2.大气垂直分层
垂直
分层
直接
热源
温度随高
度的变化
大气运
动形式
与人类关系
高层
大气
太阳
辐射
随高度增加气温先降后升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维持短波通信
平流层
太阳
辐射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下冷上热)
水平
运动
天气晴朗,利用航空飞行;臭氧层阻挡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对流层
地面
辐射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下热上冷)
对流
运动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学以致用】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3.按计划,我国于2016年前后发射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舱,并随后发射了神十一号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之对接,计划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工作。实验舱和飞船的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Ⅰ层 B.Ⅱ层
C.Ⅲ层 D.Ⅱ层顶部
1~3.解析:第1题,根据大气的密度、温度和运动特征,自下而上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温度变化趋势看,①②正确,但①曲线在Ⅱ层上半部气温变化出现错误,故只有②正确。第2题,高层大气(Ⅲ层)中存在若干电离层。第3题,实验舱和飞船位于高层大气中。
答案:1.B 2.D 3.C
素养一 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综合思维)
1.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汽和固体尘埃不会影响地面的温度
B.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C.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D.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红外线
解析:干洁空气由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组成。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水汽和固体尘埃的含量也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会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答案:C
2.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解析: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而臭氧主要分布于平流层。
答案:B
素养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区域认知)
有人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客机飞行抓拍,深色为蓝天,白色为云。据此完成3~4题。
3.此刻,客机飞行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4.飞机尾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加剧( )
A.环境污染 B.全球变暖
C.荒漠化 D.森林破坏
3~4.解析:第3题,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雪等出现在对流层中,据材料深色为蓝天,白色为云,说明客机飞行在对流层,故A项正确。第4题,飞机尾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加剧全球变暖,B项正确。
答案:3.A 4.B
素养三 臭氧层的破坏及影响(人地协调观)
5.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氯氟烃等气体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破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
臭氧空洞最严重的是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这“三极”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当地人们向大气中所排放的氯氟烃数量有限,为什么“三地”上空臭氧层所受的破坏反而比较严重呢?
答案:由于“三极”地区上空的对流层较低,相应的平流层的高度也随之降低。人们向对流层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会随着大气的环流运动而到达“三极”地区的上空,进而破坏臭氧层。
课后作业提升七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中V代表P地某时的风向,M为经过P地的等压线,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P地位于南半球
B.P地位于高空
C.P地北部气压比南部高
D.P地位于北半球近地面
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排除B选项;风向向右偏转,排除A选项;风向北部吹,说明北部气压低,排除C选项;该地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且向右偏转,选项D正确。
答案:D
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3.B图(北半球)中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3.解析:第2题,C、D图中气压梯度大于A、B图中,且C图中P处等压线最密集,故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C图。第3题,P点在北半球,北部为高压,故P点的风向为东北风。
答案:2.C 3.A
4.下图为“某地某季节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海域风浪大于M海域 B.P地吹偏北风
C.Q地吹东南风 D.K地多为阴雨天气
解析:根据气压值,图示为北半球高压脊。N海域等压线比M海域稀疏而且比较封闭,风浪小于M海域,A错。由等压线分布状况得出,P地吹偏北风,B对;Q地吹西南风,C错。K地受高压脊影响,多为晴朗天气,D错。
答案:B
5.如下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 )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
C.风从北侧吹来 D.风从南侧吹来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高空的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右偏,应为西风,而飞机是自东向西飞行,所以飞机逆风飞行。
答案:B
下图为等压线分布图(比例尺相同,单位:hPa)。读图完成6~7题。
6.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7.如果此地为北半球,则①地的风向为( )
A.偏北风 B.偏南风
C.偏东风 D.偏西风
6~7.解析:第6题,由于四幅图比例尺相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等压距不同,故等压距越大,风力越大。第7题,先标出①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向右偏,画出风向,则为偏北风。
答案:6.A 7.A
下图表示“500百帕等压面空间高度分布图”,图中数值表示等压面高度。据此回答8~9题。
8.与M点同高度的地点相比较,N点气压( )
A.较高 B.较低 C.相等 D.不确定
9.若图示为北半球,则图中P点的风向可能是( )
A.东北风 B.南风
C.西风 D.北风
8~9.解析:第8题,由图可知,500百帕等压面M处向上凸,N处向下凹,故与M点同高度的地点应在N点的上方,N点的气压低于该点。第9题,P点空气应由M地流向N地,因为是高空风,几乎不受摩擦力影响,其最终风向应平行于等压线,又因为是北半球,故风向应垂直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即为北风。
答案:8.B 9.D
下图示意“2018年10月12日18时的某区域天气形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10~11题。
10.甲乙两地气压差值不可能是( )
A.18百帕 B.25百帕
C.14百帕 D.15百帕
11.乙地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0~11.解析:第10题,图中相邻等压线的气压差为4百帕。因相邻的等值线其数值相等或差一个定值,可判断图中甲地等压线数值可能为1 004或1 008百帕。等值线两侧数值取值范围不同。图中乙地气压在1 020~1024百帕之间。若甲处等压线数值为1 004,则甲地气压介于1 000~1 004百帕之间,甲、乙气压相差16~24百帕;若数值为1 008,则甲地气压介于1 008~1 012百帕之间,甲、乙两地气压相差8~16百帕。第11题,根据图中经纬网数据及海陆轮廓判断图示范围为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利用等压线图上风向的画法,可判断乙地此时吹西南风。
答案:10.B 11.C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12~13题。
12.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3.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12~13.解析:第12题,由题意可知,P地气压低于N地,则N地的气压梯度力垂直于N处的等压线,由北指向南;根据纬度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右偏,因而N地风向为东北风。第13题,四地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答案:12.A 13.D
二、综合题
14.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_____。
(2)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①与③的关系是________。
(3)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____半球。
(4)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风速之间的关系。图中①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②与等压线成一夹角,从高压指向低压,应是风向;③与风向垂直,应为地转偏向力;④与风向方向相反,应是使风速减小的摩擦力。
答案:(1)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2)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成一夹角 北
(4)N N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15.下图是“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10时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流状况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M、O、P三个气压中心,其中高压中心是________。
(2)图示地区位于________半球,说明判断依据。
(3)图中②③④三处中,风力最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图中箭头①处画出气流所受的力。
(5)下列等压面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沿线气压分布状况的是( )
解析:第(1)题,从图中气流运动方向上可知P为高压中心。第(2)题,从气流向右偏转可知图示地区为北半球。第(3)题,③处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第(4)题,①处受力情况为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并且在其右侧,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位于风向左侧。第(5)题,甲—乙沿线近地面M、O为低压中心,等压面向下凹,其高空等压面向上凸。
答案:(1)P
(2)北 水平气流向右偏转
(3)③ 等压线最密集
(4)如下图:
(5)D
课后作业提升五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主要是( )
A.海平面上升
B.臭氧的大量减少
C.全球变暖越来越严重
D.燃烧煤炭、石油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森林破坏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原因是燃烧煤炭、石油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森林被破坏。
答案:D
2.臭氧总量的减少,带来的后果有( )
①土壤酸性增强,文物古迹受腐蚀 ②太阳辐射增强,利于林木生长 ③患白内障和皮肤癌的人数增加 ④对生态环境和农业造成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臭氧总量的减少会导致太阳紫外线增多,对地球上的生命物质造成伤害。
答案:B
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自然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据此回答:
3.气温变化和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发生在( )
A.平流层 B.对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解析:由于对流层几乎集中了绝大部分的水汽、固体杂质,且由于对流运动旺盛,故容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答案:B
4.大气圈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大气分层中,演绎着各种自然现象。在下列各组大气垂直分层中,总体而言,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一组是( )
A.对流层、电离层 B.平流层、电离层
C.平流层、中间层 D.对流层
解析:平流层因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电离层因吸收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辐射而升温。
答案:B
5.对流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 )
A.是地球上热量的主要来源
B.能降低太阳紫外线对地表生物的伤害
C.有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
D.有利于飞机的高空飞行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分层。由于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且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答案:C
读图,回答6~7题。
6.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
A.低纬度的对流层 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平流层 D.低纬度的平流层
7.该层大气( )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呈电离状态
6~7.解析:第6题,图示大气层从12千米高空向上气温逐渐升高,图示大气层是中纬度的平流层,B正确。第7题 ,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C正确;随高度增加,温度下降;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短波辐射;呈电离状态的是电离层,电离层在高层大气中,该层是平流层。
答案:6.B 7.C
8.下列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高层大气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B.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是由于地面是对流层的直接热源
C.平流层的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
D.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
解析: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
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
大气
2 000~3 000
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
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10~12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
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答案:A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9~10题。
9.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对大气层中影响最大的是( )
A.A层 B.B层
C.C层 D.D层
10.“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歌词中的蓝天白云发生在( )
A.A层 B.B层
C.C层 D.D层
9~10.解析:第9题,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对大气层中影响最大的是臭氧,臭氧层分布在22~27千米处的平流层中,符合的是B层。第10题,“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歌词中的蓝天白云发生在对流层中,符合的是A。
答案:9.B 10.A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平流层
C.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D.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
12.北京飞往美国华盛顿的飞机,升空20分钟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应( )
A.迅速进行迫降 B.不断降低飞行高度
C.保持原有高度 D.升至万米以上高空
11~12.解析:第11题,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A正确;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如二氧化碳比例的增加主要是人为原因。第12题,雷雨天气一般出现在对流层,飞机遇到雷雨天气说明还在对流层,对流层由于大气对流现象明显,大气不稳定,不适宜飞机飞行,飞机应升至万米以上高空的平流层,以保证安全,D正确。
答案:11.A 12.D
13.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能对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进行精密观测。这些天气现象主要出现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散逸层
解析:成云致雨的条件:对流运动旺盛;水汽和尘埃(凝结核)。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旺盛。集中了大气中绝大部分的水汽和尘埃。故A正确。中间层:满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条件,空气有对流运动。但是,水汽和尘埃较少,无法成云致雨。故C错误。平流层和散逸层: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气流平稳,没有云、露、雨、雪等天气现象。故B、D错误。
答案:A
二、综合题
14.下图是干洁空气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
(1)图中A、B表示的大气成分是:A________,B________。其中B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他气体”含量虽少,但其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被称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主要成分分布在________层。
(3)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大气的成分和含量发生变化。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使得干洁空气中的________含量增多;由于________工业的发展,释放到大气的________增加,破坏了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1)氮 氧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2)CO2 O3 平流
(3)CO2 制冷 氟氯烃
15.下图为低层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请小组合作探究:
(1)对流层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有何特点?该层的厚度随纬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2)平流层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答案:(1)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厚度大;高纬地区受热少,气温低,对流较弱,所以厚度小。
(2)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是因为该层上部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热量。
课后作业提升六 大气受热过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地面反射 B.②—大气反射
C.③—大气散射 D.④—地面吸收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 )
A.①增加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1~2.解析:第1题,图中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反射,③是大气的吸收,④大气散射。第2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以更多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所以③将增强。
答案:1.B 2.C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表示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3~4.解析:第3题,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少,因此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图中的②。第4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来自地面的地面辐射吸收很少,因此,气温低。
答案:3.B 4.B
5.下面的四种热力环流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
解析:白天山谷和山坡都升温,由于山坡升温快,所以,山坡气流上升,山谷的气流沿山坡向上爬升,此时应吹谷风。
答案:C
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气压最低的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与甲乙间大气运动状态相符的是( )
6~7.解析:第6题,①③④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②位于等压面上方,气压低。第7题,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故水平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且近地面与高空构成环流。
答案:6.B 7.B
8.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解析:温室效应即大气逆辐射现象,是指大气升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的过程,大气逆辐射越多,温室效应越强。
答案:B
读图,完成9~11题。
9.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10.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11.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11.解析: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判断出①表示太阳辐射“暖”地面;②表示地面辐射“暖”大气;③表示大气以逆辐射形式“还”大地;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白天多云时,云层的反射作用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多云的夜晚,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减少地面损失的热量,使温度不至于太低。
答案:9.B 10.D 11.C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① B.增强②
C.增强③ D.增强④
13.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12~13.解析:第12题,燃烧柴草产生的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第13题,白天的雾通过反射与吸收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而空气能见度降低。
答案:12.D 13.B
二、综合题
14.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什么?
(4)如果夜晚多云,人们制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和粗细即可判断出A→J的含义。第(2)题,A>D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
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大气上界的要小;图中I是大气逆辐射,其作用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第(3)题,就气温的日较差而言,晴天时大,阴天时小,这主要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有关。第(4)题,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温度不会太低。
答案:(1)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反射、散射的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晴天大,阴天小 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温差大;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温度不低,故温差较小。
(4)小 因为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会太低
15.读图,回答问题。
下面是北京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和北京城市环流模式图。
(1)观察图,说出北京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中所示的信息,用箭头画出北京市的热岛环流示意图。
(3)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北京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中A、B、C三地中的________地,其对北京市环境治理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京市要把大气污染严重的某大型企业从城区迁出。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最适合该企业的新厂址应选在图中的A、B、C三地中的________地,该新厂址对北京市环境保护的主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于城市人为释放热多,城区出现“热岛”效应,形成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其方向为:近地面空气从郊区流向城区,高空空气从城区流向郊区。造林重点应在B处,它可以净化空气,给城区输送新鲜空气。工厂应建在C处,避免对城区造成污染。
答案:(1)由市区向郊区递减 市区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释放人为热较多
(2)图略。(北京城区右侧环流为顺时针,左侧环流为逆时针)
(3)B 新鲜空气输入市区
(4)C 避免城市风将大气污染物带入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