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复习提升
地理实践力——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实验
【实验材料】 相同规格的玻璃箱2个,碎土,气温计两只。
【实验步骤】
1.取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乙,在甲底部放一层碎土,乙不放。
2.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照射。如下图所示:
3.分别过15分钟和30分钟后同时测量两玻璃箱内的气温。
【实验结论】
1.观察并记录15分钟后两气温计的度数。
2.观察并记录30分钟后两气温计的度数。
3.比较两次测量温差的变化。
【注意事项】
1.玻璃箱的透明度要好,放置的土要覆盖箱底。
2.防止玻璃箱顶部漏气。
3.注意安全,防止打碎玻璃箱或温度计。
【交流讨论】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什么?
答案: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内温度比乙箱内温度高还是低,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甲箱内温度比乙箱温度高,是地面辐射强弱的差异造成的。
影影20识结构影
干洁空气
匚组成
水汽和杂质
大气的组成
和垂直分层
平流层
垂直分层
对流层
地球上的大气
高层大气
受热过程
保温作用
冷热不均引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常见形式
起大气运动
水平运动
作用力
风向
影学科素养影影w
光线
光线
玻璃箱
支架土层
支架
乙(共8张PPT)
章末复习提升
影影20识结构影
干洁空气
匚组成
水汽和杂质
大气的组成
和垂直分层
平流层
垂直分层
对流层
地球上的大气
高层大气
受热过程
保温作用
冷热不均引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常见形式
起大气运动
水平运动
作用力
风向
影学科素养影影w章末综合检测(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9·北京西城高一上学期期末]2018年10月4日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大理、丽江等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读下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4题。
1.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地热能
D.风能
2.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层以外
3.第2题所指大气层的气温( )
A.直接导致小行星的爆炸
B.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
C.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升高
D.达到大气温度的极大值
4.该事件说明,地球的大气圈能够( )
A.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
B.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
C.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
D.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1~4.解析:第1题,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层使地面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少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因此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故A正确。第2题,从近地面到高空,在垂直方向上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读图可知,平流层顶的高度为50
km,而小行星爆炸发生在37
km处,故B正确。第3题,第2题所指的大气层为平流层,读图可知气温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故B正确。小行星爆炸是因高速运行与大气摩擦生热而引发,而不是因为气温的高低,故A错误。气温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是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非红外线,故C错误。读图可知,大气温度的极大值应位于高层大气,故D错误。第4题,材料显示,大部分小天体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而燃烧殆尽,很少能陨落到地表,故D正确。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是因为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因此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三项与小行星的爆炸无关,故A、B、C错误。
答案:1.A 2.B 3.B 4.D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完成5~6题。
5.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5~6.解析:第5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反射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据图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故选D。第6题,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则会增强大气逆辐射,故选C。
答案:5.D 6.C
下图为“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图”。读图完成7~8题。
7.甲、乙两端管内的气体可能分别为( )
A.都是空气
B.都是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空气
D.空气和二氧化碳
8.实验效果( )
A.阴天比晴天好
B.石蜡上铺砂石比不铺砂石好
C.早晚比中午好
D.管内二氧化碳浓度低比高好
7~8.解析:第7题,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主要模拟温室效应。因此,应选择温室气体与空气进行实验。根据两图的对比,甲管内在太阳光照射后使品红溶液向右移动距离远,因此,甲为二氧化碳,乙为空气。第8题,因为此实验结果只有太阳光照射后才能得出结论,所以晴天比阴天好,中午比早晚效果好。在密封石蜡上铺砂石后,实验效果受下垫面的影响减小,因此,B选项正确。
答案:7.C 8.B
读热力环流侧视图,回答9~10题。
9.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a>b>c>d
B.气压:d>a>b>c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ab气温有差异
D.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dc气温有差异
10.在气压差异作用下,空气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10.解析:第9题,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ab位于近地面,dc位于高空,故C正确,D错误。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温度高的地方气流垂直上升,近地面温度低的地方气流垂直下沉;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因此温度:b>a>c>d,故A错误。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因此气压:a>b>c>d,故B错误。第10题,空气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指的是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空气流动,因此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C正确。
答案:9.C 10.C
[2019·海口市高一检测]为了更好理解等压面发生弯曲后,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某校同学绘制了素描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两点气压值(用P表示)是( )
A.PA>PB
B.PA
C.PA=PB
D.无法确定
12.如果图中水平面位于高空,则A、B对应的近地面A′、B′点气温值(用T表示)是( )
A.TA′>TB′
B.TA′C.TA′=TB′
D.无法确定
13.该图可以用来解释( )
A.大气垂直分层
B.大气受热过程
C.热力环流
D.风的形成
11~13.解析:第11题,A处等压面向上凸起,说明A处气压高,B处气压低。第12题,A处近地面A′气压比B′处气压低,A′处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第13题,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形成风。
答案:11.A 12.A 13.D
[2019·山东济宁市高一期末]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15题。
14.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为A处空气所受的外力的方向,则F1、F2、F3依次为( )
A.摩擦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B.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C.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
15.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高空,F1为气压梯度力方向,则风向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15.解析:第14题,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与等压线垂直,且由高压指向低压,故F1为气压梯度力,只有B项符合该要求,所以可以判断B项正确。第15题,高空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又因位于北半球,故可以判断④表示的方向正确。
答案:14.B 15.D
二、综合题(共40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风能是炙手可热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下图中的______(时段)。(4分)
(2)据材料一中,“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__。(变大或变小)(2分)
(3)试在材料二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6分)
(4)下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所处位置的最终风向。(8分)
①该图所示地区位于________半球(南或北)。
②在图中箭头处画出风所受的力,用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
解析:第(1)题,材料二中海洋上空等压面上凸,为高压,海洋上空气温低于陆地。第(2)题,“风变小了”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小,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变小,故a、b间的等压面弯曲程度也变小。第(4)题,依据图示最终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可确定该地区位于北半球。
答案:(1)8~16时 (2)变小
(3)如下图
(4)①北 ②如下图
17.[2019·青岛市高一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平均海拔约3
459米,年平均气温5.4
℃。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图a为香格里拉暖棚房屋模型示意图,图b为某微信群聊天记录截屏示意图。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6分)
(2)小明和小亮对暖棚顶部排风口的开启季节所持观点不同,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3)在图中绘制白天排风口关闭状态下,1、2通风口处气流的运动方向,并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原因。(10分)
答案:(1)太阳短波辐射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地面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受到玻璃的阻挡保存在暖棚内;暖棚内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
(2)支持小明的观点。夏季,内室温度较高,为防止热量进入内室,开启暖棚顶部通风口,便于暖棚内热量排出室外。
(3)绘图
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