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复习提升
综合思维——洪水和洪灾
洪水是由于暴雨、融雪、融冰和水库溃坝等引起河川、湖泊及海洋的水流增大或水位急剧上涨的现象;洪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给人类正常生活、生产活动带来的损失与祸患,简称洪水灾害。
按成因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常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山洪以及溃坝洪水等。海啸、风暴潮等也可以引起洪水灾害。
洪水一般出现在多雨季节。雨水降落到地面以后,有的渗透到地底下去了;有的蒸发到空中去了;还有一部分,就顺着地面流,经过小沟、小溪,进入江河。进入江河水量的多少,首先要看雨量大小。雨下得越大,时间越集中,流入江河的水也就越多。如果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入江河,水量超过了江河的最大输送能力,就会发生洪水,造成水灾。另外,洪水的形成也受当地的气候、下垫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水量。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解析:从气候、地形、水系特征、风暴潮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河流上游流域面积广,集水范围大,夏季河流来水量大,河流洪峰水位高。M地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下泄速度慢。受海湾地形影响风暴潮多发,河口地区受海水顶托作用明显。
答案: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河流上游流域面积广,集水范围大,夏季河流来水量大,河流洪峰水位高。M地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下泄速度慢。受海湾地形影响风暴潮多发,河口地区受海水顶托作用明显。
章末综合检测(六)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华北海河某支流流域图,完成1~2题。
1.下列不属于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的是( )
A.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
C.水库较多 D.支流众多
2.若图示区域雨季正常时间出现,则下列有关该区域洪涝灾害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淹没村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B.淹没耕地,造成冬小麦减产或失收
C.冲毁公路、铁路,导致交通中断
D.冲毁供水、供电设施,导致停水停电
1~2.解析:第1题,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集中;支流众多,上游来水量大。水库多,可调节洪水,不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故选C。第2题,图示区域雨季正常出现时间为7、8月份,此时该区域种植的冬小麦早已收割,故不会造成冬小麦减产或失收。
答案:1.C 2.B
读图,回答3~4题。
3.该图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是( )
A.泥石流 B.风暴潮
C.干旱 D.盐渍化
4.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
A.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
B.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C.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
D.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毁坏农作物
3~4.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该灾害是旱灾,致灾因子是干旱。第4题,旱灾会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使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答案:3.C 4.B
2018年9月28日4时40分台风“鲇鱼”在福建省厦门附近登陆。下图为该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27日21时到28日21时,厦门风向和风速变化是( )
A.一直吹偏东风,风速先变小后变大
B.一直吹偏西风,风速先变大后变小
C.偏北风逐渐转为偏南风,风速先变大后变小
D.偏南风逐渐转为偏北风,风速先变小后变大
6.为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退耕还湖,加固河堤 B.整体搬迁,全面撤离
C.学校放假,船舶离港 D.加强监测,修建海堤
5~6.解析:第5题,27日21时到28日21时,台风中心离厦门先越来越近后又越来越远,风速先变大后变小,台风中心的位置由位于厦门东南变成西北,风向由偏北风逐渐转为偏南风,所以C正确。第6题,退耕还湖,加固河堤对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作用不大;整体搬迁,全面撤离、船舶离港也不能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加强监测,修建海堤可以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所以D正确。
答案:5.C 6.D
7.关于寒潮的正确叙述是( )
①寒潮造成灾害最严重的季节是冬季 ②寒潮是指强烈的冷高压活动带来的强冷空气侵袭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③植树造林是防御寒潮的有效方法 ④寒潮入侵时,会产生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降水等天气现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寒潮是指强烈的冷高压活动带来的强冷空气侵袭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入侵时,会产生强烈的降温、大风和降水等天气现象,②④正确。寒潮造成灾害最严重的季节是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①错误;植树造林不能防御寒潮,③错误。故选C。
答案:C
8.灾后恢复的目的是( )
①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 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③增强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 ④组织民间募捐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灾后恢复的目的是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同时增强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
答案:B
近年来,大地震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目前地震预防仍是世界性难题。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我国省区中,属于地震重点预防区的是( )
A.湖南、内蒙古 B.内蒙古、云南
C.台湾、云南 D.台湾、湖南
10.在下列选项中,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检测的是( )
A.山体位移 B.地震震级
C.震源深度 D.地震烈度
9~10.解析:第9题,考查我国地震带省区分布。台湾和云南距离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最近。第10题,考查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和地震的相关概念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作用在于动态捕捉地表目标物的空间位置。
答案:9.C 10.A
空间信息技术,特别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等在自然灾害的监测、管理、预测、预报和预警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据此完成11~12题。
11.地理信息系统能通过了解某一自然灾害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分析该自然灾害的( )
A.发展趋势 B.地理位置的变化
C.历史意义 D.区位特征
12.关于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
B.从时间尺度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C.遥感在灾害变化研究中,是其他方法和技术无可替代的
D.遥感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可进行监测,但对是否复发无法监测
11~12.解析:第11题,地理信息系统能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发展分析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第12题,考查学生对RS特点及应用的掌握,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
答案:11.A 12.D
下面是某次地震前后某区域的对比照片,左图是地震前拍摄的图像,右图是地震后拍摄的图像。读图回答13~15题。
13.获得此组照片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14.政府对此次灾害损失进行统计并合理安排灾后重建工作,需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15.抗震救灾期间某运输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救灾运输车队的位置信息,所采用的技术是( )
A.RS B.GIS
C.RS和GPS D.GIS和GPS
13~15.解析:第13题,遥感技术具有速度快、范围大、限制少等优势,可以快速地获取地理事物的信息。第14题,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指导人们进行抗灾活动,需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第15题,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运输车队的位置需用GPS技术;运输公司在中心高度系统快速查询本公司运输车队的位置信息还需采用GIS技术。
答案:13.A 14.C 15.D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中乙气象灾害的名称是________,造成的危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2)图中甲气象灾害的名称是________,发生在________季时对农作物危害最大。请简述该气象灾害对西藏和云贵高原影响较小,以及不易侵入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的原因。(12分)
解析:甲自然灾害从陆地内部吹向海洋,乙自然灾害从海洋吹向陆地,分析可知甲为寒潮,乙为台风。台风的主要危害表现为狂风、暴雨、风暴潮。我国的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春、秋季时危害最大。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由于地势高,受寒潮影响小。受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作用影响,我国的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受寒潮影响小。
答案:(1)台风 狂风 暴雨 风暴潮
(2)寒潮 春、秋 西藏、云贵高原因地势高,受寒潮影响较小。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远离冬季风的源地;此外,强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沿途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层层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加上受南方温暖地面的影响,寒冷程度降低,所以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很少受寒潮影响。
17.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夏令营在图示区域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同学们沿图中的登山线路行进,观察到沿途植被垂直变化不大。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同学们把夜晚宿营地点选在图中A处,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简述理由。(4分)
(3)某同学建议在图中C处建一火情瞭望台,你认为此建议可采纳吗?若用现代化的手段动态监测山林火灾,最好采用什么技术?(2分)
(4)若考察小组在D处突遇泥石流,①②③④四条逃生线路中最佳的是________。某同学因私自外出,在B处迷了路,请你给他指出独自走出困境的最佳路线。(4分)
解析:本题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了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能力,以及在野外应具备的地理自救和互救知识。
答案:(1)沿线相对高度不够大,水热状况垂直分异不显著。
(2)位于鞍部,地形相对平坦开阔,位置较高。
(3)不可采纳。遥感。
(4)② 顺河谷的溪水流向走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自然灾害的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除专业部门的灾害监测和工程建设以外的一些政府和社会防御措施。
材料二 自然灾害体验让人们在仿真的平台上,亲身体验灾害发生时的场景,加强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同时通过仿真的平台让人们在灾害发生时有更正确的逃生方式。下图为自然灾害体验馆中的场景照片。
(1)图中模拟体验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2分)
(2)试列举此灾害的三项非工程性防御措施。(6分)
解析:第(1)题,观察图可看出模拟体验的是地震灾害。第(2)题,防御地震灾害的非工程性措施有:完善法律法规和灾害管理体系,制订应急预案,模拟应急演练、进行防灾减灾知识教育等。
答案:(1)地震
(2)加大地震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制订应急预案;模拟地震来临的应急演习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