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昼夜交替现象丨鄂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昼夜交替现象丨鄂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12 10:2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3、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4、教学手段: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模拟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根据教材实际情况,我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导入课题,同时又利用实物进行模拟实验。如:小地球仪、蜡烛、手电筒、小组记录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概念基础:学生已经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存在,也知道白天和黑夜是由于阳光照到和照不到而形成的,但是对其中原理却依然未知。
2、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科学课,时间不是很长,所以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能力、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技能更是处于学习初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教师多扶助,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和分析。
三、说教法
科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教学重视过程。针对《昼夜交替现象》这堂课,我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研讨、推测假设、实验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四、说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新课:
老师谈话引入课题。老师先出示一组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图片,并提问: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地球上有亮也有暗或昼夜交替现象)我们生活当中常常也都是这样的,有时候是白天,我们用一个字来形容为?(昼 )有时候又是黑夜,我们再用一个字来形容是?(夜 )。那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交替过程,我们称之为昼夜交替现象。老师再问:谁知道白天跟晚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白天有阳光,晚上没有阳光 )那么,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应该与什么有关?(地球和太阳)
(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情境,并联系学生生活,引出昼夜,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推测假设:
1.学生以同桌进行讨论并作出假设,同时上讲台示范表演。(两人分别戴上太阳,地球头饰表演游戏。)
2.收集学生的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过渡:起初,人们研究昼夜交替现象时也跟我们一样有很多的想法。科学研究就需要这样的大胆猜测。那么,有了这么多的想法之后,我们怎么来验证它们的合理性呢?
第三部分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器材,明白用途。
(1)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代表?(太阳)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这部分是?(昼)没被太阳照亮的是?(夜)
(2)在地球仪上贴小红旗上作标记,假设这是观察点。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一个点上重复的看到它进入黑暗和被照亮才能说明有昼夜交替现象产生。
2、PPT出示实验要求:
(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
(2)认真观察:地球仪上的“记号纸”处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吗?
(3)小组长组织、协调组内合理分工,有序进行实验验证。
3、材料员来领材料、实验记录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交流沟通。
过渡:各小组来汇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好吗?
(把课堂还给学生,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
4、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给予评价。
第一种假设: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第二种假设: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第三种假设: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第四种假设: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各组代表积极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能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相互学习共同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为此我设计了对学生及时的授予诺贝了奖章,调动他们勇于探究的积极性。
5、实验小结:
通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些假设用模拟实验来检测都是正确。那么,在我们做的几个模拟实验中,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地球和太阳做圆周运动,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第四部分总结、延伸:
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是,在真实的世界中,这些假设不可能都是对的,我们需要更多的新证据才能判断哪些假设是不成立的。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也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寻找更多的新证据,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并把查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
延伸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天文学家托勒密和哥白尼有关地球和地球运动理论,为后面的学习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资料,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六、说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交替现象
①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②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③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板书是微型的教科书,利用板书,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