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地球》开始,以“远行的渔船为什么慢慢地只能看见桅杆了呢?”作为问题情境引出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观察小船的运动,认识地球的形状。进而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地球究竟有多大;地球的海洋与陆地;地球的内部有什么。此课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搜集相关资料,并科学地提出一些推测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小组交流学习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的想象,分析和归纳地球是圆的。
教学难点:经历搜集、观察记录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并通过观察理解地球形状。
四、教学用具
1、多媒体课件
2、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小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揭示课题
导出课题
明确目标
4
分钟
1、多媒体显示课题《地球》,板书课题——地球。
2、你想了解地球的什么?
3、根据学生问答,收集有效教学资源并板书。
4、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
1、齐读课题;
2、提出想了解有关地球的问题。
3、齐读学习目标;
抓住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的特点,开门见山以了解《地球》为主题导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
地球的
形状
汇报
交流
6分钟
1、首先来探究学习“地球的形状”。
2、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作出评价。
3、地球是不是像大家了解到的一样是一个球形的?
1、对利用网络查找“地球的形状”的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2、生与生相互评价预习效果。
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老师对科学的态度感染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亲身体验
加深认识
14分钟
1、板书: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
2、同学们还能举例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吗?
3、教师演示地球的形状是圆的例证的课件并相应板书。
4、通过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你感悟出了什么?
1、利用地球仪做实验体验地球的形状是圆的说法。
2、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相互补充证明地球的形状是圆的例证。
3、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形状是圆的信息。
使学生感悟到:一是科学的进步;二是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
地球有多大
深刻体会
5分钟
1、接下来我们继续了解地球有多大;
2、教师演示地球有多大的课件;
3、板书地球大小的数据。
1、学生交流上网搜集的结果;
2、学生齐读地球大小的数据。
通过体会地球大小的数据,感知科技的进步,提高学生爱科学意识。
全课总结
总结收获
梳理知识
5分钟
这节课的课题是?
从知识上我记住了哪些?
我学会了什么技能?
我悟出了哪些道理?
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得出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形状是球形的科学论证;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
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麦哲伦;
首次看到地球全貌宇航员是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6371千米,赤道周长是 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是 5.1亿平方千米。
通过有条理的知识小结,可以突出重点,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知识提升
设计
制作
6分钟
1、根据世界地球日总主题“只有一个地球”,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
2、引导学生为“爱护地球”设计一句警句;
3、要求学生整理资料,准备制作一份手抄报。
1、由学生代表宣读倡议书;
2、小组交流、合作设计警句;
3、各小组成员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为制作手抄报作准备;
4、并由小组长组成评委。
通过设计警句、制作手抄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环保意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六、板书设计: 地 球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大小:
古人眼中的天地形状是“天圆地方”。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1)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得出大地是球形的结论; 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2)1519年到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球
3)海船远去; 形
4)月食看到地球的影子;
5)北极星高度角的变化;
6)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眼中的地球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