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冀中的地道战》(作业+教案+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冀中的地道战》(作业+教案+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08:52:55

文档简介

作业超市
课内作业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3.拼一拼,写一写。
qīn lüè fánɡ ài yǐn bì xiàn kēnɡ








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侵略 修筑 堡垒 共产党 妨碍 陷坑 隐蔽 拐弯



2.观看电影《地道战》。




3.读一读。
拓展阅读:《鸡毛信》(节选)、《小兵张嘎》
昵图网 uuu.nipIc. col
By:九朵彩虹N。.20121219105857210150
8 冀中的地道战
一、教材分析
本文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歌颂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这篇课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课文的第三至第五自然段,重点介绍了地道的式样、构造及特点,以点代面,把地道的复杂结构、多种作用和样式特点写得清清楚楚。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带着疑问,关注段落中心句的方式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带着疑问、关注段落中心句的阅读方法,快速地默读课文,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2.认识“侵、略”等8个生字。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垒”“陷”。
3.会写“侵、略”等10个生字。重点指导“蔽、陷”两个生字。“蔽”字为上下结构,要注意下面部件的笔顺;“陷”左窄右宽,右边要注意笔顺。
4.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参观一个特殊的地方,它不是壮观辉煌的古代建筑,也不是名胜古迹,但它却同样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无穷智慧。这就是抗日战争时留下的战争遗迹——冀中地道。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了解“冀中”的意思,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二)自主预习,尝试自学
快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记下读完课文所用时间。
(三)交流预习,促进发展
1.多种方式读准词语。
⑴出示“堡垒”、“陷坑”,结合图片理解。
⑵出示词语:侵略、任丘、搁东西、拐弯、岔道 多种形式认读词语。
2.同桌交流读课文所用时间,以及自己了解的课文内容。
(四)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1—3自然段,了解开展地道战的原因以及好处。
⑴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冀中人民要开展地道战呢?这种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好处呢?
⑵指名交流,明确原因。
教师总结:因此,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⑶指导朗读,感受人民的无穷智慧。
(五)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1.指导写好“蔽、陷”。
“蔽”字要注意下半部分要注意笔顺;“陷”左窄右宽,注意“臼”的笔顺。
2.教师范写指导,学生练写,评价交流。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
2.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做到端正,整洁。
侵略 修筑 堡垒 共产党 妨碍 隐蔽 陷坑 拐弯

板书设计
8 冀中的地道战
粉碎“扫荡”
奇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巩固提升
1. 拼一拼,写一写。
qīn lüè fánɡ ài yǐn bì xiàn kēnɡ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反馈评价。
(二)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4、5自然段,了解任丘地道的式样和特点。
⑴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任丘的地道内部构造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②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地道的特点。
课件出示:
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的纺线呢。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③指导朗读第四段,再次体会地道的构造和特点。
⑵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地道的出口有什么特点?
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②抓住关键语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理解地道出口的特点。
这是李白诗里的一句话。讲的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夫,古代成年男子的通称。关,关口。莫,不能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第五段,再次感受地道出口的特点。
⑶总结: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存自己,又能够打击敌人。难怪作者写道: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2.学习第6、7自然段,了解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⑴带着问题快速默读第6、7自然段,思考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⑵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⑶在交流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
课件出示: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这是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妙计的总结,同时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⑷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3.学习第8自然段,明确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了解课文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
⑴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和朗读第1自然段,体会课文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
⑵怀着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综合练习,运用实践
1.拓展阅读。
鸡毛信(节选)
海娃接过信一看,信角上插着三根鸡毛,知道这是一封顶重要顶紧急的鸡毛信。海娃揣好信,赶着羊群转过山崖,忽然看见西山顶上的“消息树”倒了。糟糕!山那边准是发现鬼子了。海娃想,这条小路不能走了,那就走大路吧。可是回头一看,大山口外面来了一队抢粮的鬼子。
  鬼子越来越近。海娃着急了。把鸡毛信往哪里藏着?他看着胖乎乎的羊尾巴,心头一动,就抢到前面抱着那只带头的老绵羊,把它尾巴的长毛拧成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折起来,绑在尾巴底下。这一来,海娃什么也不怕了,他把羊鞭甩得响响的,朝着鬼子赶过去。
  “站住!”鬼子吆喝起来,“哗啦”一声举起枪,对着海娃的小脑袋。一个穿黑军装的歪嘴黑狗子过来,一把抓住海娃的脖子,把拉拉到一个小胡子的鬼子面前。
  海娃一点儿也不怕。他故意歪着脑袋,张大嘴巴,傻愣愣地望着小胡子。小胡子说声“搜”。那个歪嘴黑狗子马上动起手来,摸补丁,掏窟窿,把海娃周身都搜遍了,连两只破鞋也没放过。结果什么也没搜着。小胡子只想早点儿进山去抢粮,就冲着海娃喊:“滚开!滚开!”
  海娃回头就跑,他拢住羊群,使劲甩着羊鞭,恨不得飞起来。没想到那个歪嘴黑狗子又追上来了,他用枪逼着海娃,要海娃把羊群赶回山里去,还挤着眼睛、歪着嘴巴狞笑着说:“皇军还没吃饭呢!这么些羊,够我们吃几顿啦!”
  海娃没法,只好跟着走。太阳落山了,鬼子的队伍来到一座小山庄跟前,就在打谷场上宰了几只羊烧羊肉吃。海娃顾不上心疼他的羊了,他悄悄地把手伸到老绵羊的大尾巴下面一摸,鸡毛信还照样吊着哩!他心里叫起来:“你还在这里啊!”
  鬼子吃饱了,一个个摸着肚皮,进屋睡觉去了。歪嘴黑狗子叫海娃把羊赶进牲口圈里,然后一把抓住海娃的脖子,把海娃拉进屋里。鬼子和黑狗子们抱着枪睡在干草上,把海娃挤在尽里头。
  海娃睡不着,他想:“鬼子明天还要宰羊,要是今晚跑不掉,鸡毛信可就完了。”他不住地埋怨自己:“海娃,海娃,你怎么搞的,连一封鸡毛信都送不出去啊!……”突然听见外面的哨兵吼了一声:“哪一个?”有人回答:“喂牲口的!”哨兵不吭气。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一阵鸡叫。
  鸡叫二遍了,海娃哪儿还躺得住。他坐起来一看,门口的哨兵正打嗑睡呢。他就悄悄地站了起来,踮着左脚把歪嘴黑狗子的胳膊轻轻拨开,从小胡子身边跳过去,闪到了门边,又轻轻地迈过哨兵的大腿,溜到了村边的路上。“哪一个?”街那头的哨兵吼起来。“喂牲口的!”海娃装着大人的声音回答。那个哨兵就不理会他了。海娃走进牲口圈,一氢抱住那只老绵羊,把它尾巴底下的鸡毛信解下来,揣进口袋里,撒开两腿就跑,一口气跑上了庄后的山梁。
  天亮了,海娃跑到山嘴旁边,听见前面有人吼叫。他抬头一望,山梁那头有一个鬼子拿着面小白旗,朝着海娃来回摇晃。海娃脱下身上的白布小褂,学着鬼子的样子也来回摇晃。没想到,还真混过去了。海娃转过山嘴,一口气跑到对面山顶。前面就是三王庄啦。海娃高兴极了,他一屁股坐在山头上,把手伸进口袋一摸,不觉浑身打起哆嗦来。鸡毛信呢?口袋里没有;赶紧脱下小褂来找,也没有;把身后的石头缝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海娃马上往回跑,在来的路上找。他一口气爬上大山梁,爬到小山嘴旁边。就在刚才摇晃褂子的地方,鸡毛信好好地躺在那儿呢。
  海娃高兴极了,把信装进口袋,刚想回头跑,忽然背后有人喊叫,原来是歪嘴黑狗子追上来了。他抓住海娃,一连打了几枪托,叫海娃回去给鬼子带路。
  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鬼子和黑狗子又出发了。海娃赶着羊群夹在他们中间,过了大山,来到三王庄跟前。海娃看到山上的“消息树”放倒了,不用说,张连长的队伍已经知道鬼子来了。鬼子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沟里休息,又是抽烟,又是吃羊肉。
  休息够了,一队黑狗子先走,想从小路走上峁去。山坡上突然“轰轰”响了几声,冒起一柱一柱的黑烟,黑狗子踩上地雷了。小胡子扔下那些黑狗子不管了,他指着小路对海娃说:“你在前面带路,皇军在后面。明白吗?”
  海娃远远地走在鬼子的前面。树林里岔着两条路,一条小路,一条羊道。他把羊赶上羊道。歪嘴黑狗子在底下吆喝:“走错了!”海娃放开嗓子说:“没错!我走过的。放心走吧!”羊道越来越陡,越来越不好走,鬼子走一截,停一截,远远落在后面。小胡子吼起来了:“慢慢的!”海娃装作没听见,一步紧一步往前跑。鬼子使劲喊:“站住!再不站住就开枪啦!”海娃不听他的,甩了一响鞭,拼命往前跑。鬼子真的开枪了。海娃同羊群一起飞跑,可他实在跑不动了,就扑倒在乱草里,放开嗓子喊:“鬼子上来啦!打呀!赶快打呀!”
  峁上突然响起了一阵排子枪,跟着又一阵。海娃听到了,这是自己人的枪声。他的两条腿又来了劲,爬起来拼命向峁上扑去。忽然他张开双臂,“哎哟”尖叫一声,晕倒在乱草堆里了。一个游击队战士跑过来,抱走了海娃。
思考交流:
快速默读文章,想想海娃是怎样送鸡毛信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
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2.布置作业。
①观看电影《地道战》。
②拓展阅读《鸡毛信》(节选)、《小兵张嘎》。

板书设计
8 冀中的地道战
粉碎“扫荡”
“扫荡”被粉碎
奇迹



(共43张PPT)
冀中地道
导入新课



8 冀中的地道战


河北省中部的平原地区




第一课时
时代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导入新课
快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记下读完课文所用时间。
自主预习




侵略 任丘 搁东西
拐弯 岔道
交流预习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重点探究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重点探究

为什么冀中人民要开展地道战?

这种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好处?
重点探究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重点探究




综合练习
侵略 修筑 堡垒 妨碍
隐蔽 陷坑 拐弯 共产党
抄写词语
综合练习


总结
作业
总结课文。
书空识记本课学过的生词。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拼一拼,写一写
qīn lüè
yǐn bì
chá yè








fánɡ ài
复习回顾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
重点探究


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思考任丘的地道内部构造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重点探究
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的纺线呢。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重点探究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重点探究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
重点探究


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思考地道的出口有什么特点?
重点探究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古代男子的统称
关口
不能
重点探究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重点探究
小结: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存自己,又能够打击敌人。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重点探究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重点探究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重点探究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这是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妙计的总结,同时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重点探究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重点探究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前后呼应
重点探究

鸡毛信(节选)
海娃接过信一看,信角上插着三根鸡毛,知道这是一封顶重要顶紧急的鸡毛信。海娃揣好信,赶着羊群转过山崖,忽然看见西山顶上的“消息树”倒了。糟糕!山那边准是发现鬼子了。海娃想,这条小路不能走了,那就走大路吧。可是回头一看,大山口外面来了一队抢粮的鬼子。
鬼子越来越近。海娃着急了。把鸡毛信往哪里藏着?他看着胖乎乎的羊尾巴,心头一动,就抢到前面抱着那只带头的老绵羊,把它尾巴的长毛拧成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折起来,绑在尾巴底下。这一来,海娃什么也不怕了,他把羊鞭甩得响响的,朝着鬼子赶过去。
综合练习

“站住!”鬼子吆喝起来,“哗啦”一声举起枪,对着海娃的小脑袋。一个穿黑军装的歪嘴黑狗子过来,一把抓住海娃的脖子,把拉拉到一个小胡子的鬼子面前。
海娃一点儿也不怕。他故意歪着脑袋,张大嘴巴,傻愣愣地望着小胡子。小胡子说声“搜”。那个歪嘴黑狗子马上动起手来,摸补丁,掏窟窿,把海娃周身都搜遍了,连两只破鞋也没放过。结果什么也没搜着。小胡子只想早点儿进山去抢粮,就冲着海娃喊:“滚开!滚开!”
综合练习


海娃回头就跑,他拢住羊群,使劲甩着羊鞭,恨不得飞起来。没想到那个歪嘴黑狗子又追上来了,他用枪逼着海娃,要海娃把羊群赶回山里去,还挤着眼睛、歪着嘴巴狞笑着说:“皇军还没吃饭呢!这么些羊,够我们吃几顿啦!” 海娃没法,只好跟着走。太阳落山了,鬼子的队伍来到一座小山庄跟前,就在打谷场上宰了几只羊烧羊肉吃。海娃顾不上心疼他的羊了,他悄悄地把手伸到老绵羊的大尾巴下面一摸,鸡毛信还照样吊着哩!他心里叫起来:“你还在这里啊!”
综合练习


鬼子吃饱了,一个个摸着肚皮,进屋睡觉去了。歪嘴黑狗子叫海娃把羊赶进牲口圈里,然后一把抓住海娃的脖子,把海娃拉进屋里。鬼子和黑狗子们抱着枪睡在干草上,把海娃挤在尽里头。
海娃睡不着,他想:“鬼子明天还要宰羊,要是今晚跑不掉,鸡毛信可就完了。”他不住地埋怨自己:“海娃,海娃,你怎么搞的,连一封鸡毛信都送不出去啊!……”突然听见外面的哨兵吼了一声:“哪一个?”有人回答:“喂牲口的!”哨兵不吭气。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一阵鸡叫。
综合练习


鸡叫二遍了,海娃哪儿还躺得住。他坐起来一看,门口的哨兵正打嗑睡呢。他就悄悄地站了起来,踮着左脚把歪嘴黑狗子的胳膊轻轻拨开,从小胡子身边跳过去,闪到了门边,又轻轻地迈过哨兵的大腿,溜到了村边的路上。“哪一个?”街那头的哨兵吼起来。“喂牲口的!”海娃装着大人的声音回答。那个哨兵就不理会他了。海娃走进牲口圈,一氢抱住那只老绵羊,把它尾巴底下的鸡毛信解下来,揣进口袋里,撒开两腿就跑,一口气跑上了庄后的山梁。
综合练习
天亮了,海娃跑到山嘴旁边,听见前面有人吼叫。他抬头一
望,山梁那头有一个鬼子拿着面小白旗,朝着海娃来回摇晃。海娃脱下身上的白布小褂,学着鬼子的样子也来回摇晃。没想到,还真混过去了。海娃转过山嘴,一口气跑到对面山顶。前面就是三王庄啦。海娃高兴极了,他一屁股坐在山头上,把手伸进口袋一摸,不觉浑身打起哆嗦来。鸡毛信呢?口袋里没有;赶紧脱下小褂来找,也没有;把身后的石头缝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海娃马上往回跑,在来的路上找。他一口气爬上大山梁,爬到小山嘴旁边。就在刚才摇晃褂子的地方,鸡毛信好好地躺在那儿呢。
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
海娃高兴极了,把信装进口袋,刚想回头跑,忽然背后有人喊叫,原来是歪嘴黑狗子追上来了。他抓住海娃,一连打了几枪托,叫海娃回去给鬼子带路。
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鬼子和黑狗子又出发了。海娃赶着羊群夹在他们中间,过了大山,来到三王庄跟前。海娃看到山上的“消息树”放倒了,不用说,张连长的队伍已经知道鬼子来了。鬼子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沟里休息,又是抽烟,又是吃羊肉。


休息够了,一队黑狗子先走,想从小路走上峁去。山坡上突然“轰轰”响了几声,冒起一柱一柱的黑烟,黑狗子踩上地雷了。小胡子扔下那些黑狗子不管了,他指着小路对海娃说:“你在前面带路,皇军在后面。明白吗?”
海娃远远地走在鬼子的前面。树林里岔着两条路,一条小路,一条羊道。他把羊赶上羊道。歪嘴黑狗子在底下吆喝:“走错了!”海娃放开嗓子说:“没错!我走过的。放心走吧!”
综合练习


羊道越来越陡,越来越不好走,鬼子走一截,停一截,远远落在后面。小胡子吼起来了:“慢慢的!”海娃装作没听见,一步紧一步往前跑。鬼子使劲喊:“站住!再不站住就开枪啦!”海娃不听他的,甩了一响鞭,拼命往前跑。鬼子真的开枪了。海娃同羊群一起飞跑,可他实在跑不动了,就扑倒在乱草里,放开嗓子喊:“鬼子上来啦!打呀!赶快打呀!”
综合练习
峁上突然响起了一阵排子枪,跟着又一阵。海娃听到了,这是自己人的枪声。他的两条腿又来了劲,爬起来拼命向峁上扑去。忽然他张开双臂,“哎哟”尖叫一声,晕倒在乱草堆里了。一个游击队战士跑过来,抱走了海娃。
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海娃是怎样送鸡毛信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综合练习


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综合练习

观看电影《地道战》。

拓展阅读《鸡毛信》《小兵张嘎》。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