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七律·长征 课件(共21张PPT)+教案(共5页)+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5 七律·长征 课件(共21张PPT)+教案(共5页)+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6 15:44:54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终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毛主席回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激动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背景介绍,导入新课

突破四道封锁线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越大雪山
走过水草地
瑞金
遵义
金沙江
大渡河
大雪山
水草地
吴起镇
会宁
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
赤水
红军长征路线图
瑞金---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在吴起镇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作者介绍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wēi yí páng bó mín
逶 迤 磅 礴 岷 山
腾细浪 走泥丸 云崖暖
铁索寒
师生合作,交流学习

师生合作,交流学习

































逶迤
磅礴
师生合作,交流学习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生合作,交流学习

诗句解释,学习重点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眼
理解:
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诗句解释,学习重点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千里雪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千里雪山


拓展阅读,资料补充

湘江战役是红军有史以来进行的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与数十万国民党军在湘江边展开激战。经六天血战,红军终于冲过了敌人的封锁线。但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
  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在漫漫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
诗句解释,学习重点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细浪
泥丸
理解:
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句解释,学习重点



理解:
一暖一寒对比,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句解释,学习重点

更喜
三军
理解:
1.“更喜”突出了红军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精神。
2.“三军”是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什么?

拓展阅读,资料补充





拓展阅读,资料补充

长征,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课堂练习的第一、二、三题。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
1.拓展阅读《飞夺泸定桥》《菩萨蛮?大柏地》,完成练习题。
2.预习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完成预习单。
六年级语文《七律?长征》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我会读 ☆ ☆ ☆ ☆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课文,读通诗句,相信你能超过三遍。
二、我会写 ☆ ☆ ☆ ☆ ☆
认真读课文,正确读写以下字:
腾 丸 崖 渡

三、我会做 ☆ ☆ ☆ ☆ ☆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试着写一写吧!


四、我会查 ☆ ☆ ☆ ☆ ☆
1.词义:
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你搜集到的关于长征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写下来,或者剪下来粘贴在后面吧!








课堂练习
一、诗中的哪一句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二、我能从诗中 、 、 、 、 、这几个点看出“远征难”。
三、把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认真规范地书写一遍。

四、拓展延伸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有关长征的故事。
3.预习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完成预习单。


七律 ? 长征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通过重温革命岁月,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龙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七律?长征》将作者的“气概、胸襟、感觉、心态”融为一体,展示了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气机和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里一个“不怕”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中的万水千山,毫无惧色,勇往直前。“等闲”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说出了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全句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鸟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是这些自然的艰难险阻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的细小波浪和脚下滚动的泥丸。试想:没有高瞻远瞩的视野,没有广阔博大的胸襟,怎么会写出如此精妙的诗句?这句场面描写中一个“点”的描写。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水流湍急,拍打着两岸的悬崖峭壁,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使人感到那样的惊险悲壮。通过对战斗中恶劣环境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也是场面描写中一个“点”的描写。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 飞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最后,红一、红二、红四三方面军在陕北会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此时此刻,三军怎能不尽开颜呢?又怎能不欢欣鼓舞呢?这也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的描写。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天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并初步学习点面描写中“点”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腾、丸、崖、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全诗。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4.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初步学习点面描写中“点”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
完成预习单(作业超市一)。
(二)教师
1.长征的历史背景。
2.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导入新课
1.介绍长征背景,导入
课件出示: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2.板书:七律。齐读课题
(二)师生合作,交流预习
1.检查预习,自由读课文。
2. 听写词语,反馈矫正。
3.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
腾 丸
(1)指导书写:“腾”,注意右上是撇和捺,右下部件是“马”
(2)指导书写:“丸”,注意笔画顺序,第一笔是撇,第二笔是横折弯钩。
(3)学生练写,点评,修改。
4.借助注释理解词语:五岭、乌蒙 、金沙、云崖、大渡、岷山和三军。
5.借助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6.朗读课文,标注停顿。
(三)读句释词,学习重点
1.找出诗中的哪句话概括了整首诗的内容,并理解。
课件出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聚焦“难”,感受“远征之难”。
(1)找出诗中感受到了“远征之难”的诗句,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板书:远征难
(2)指导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件出示: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预设一:
“五岭逶迤”,那弯弯曲曲的山路很难走,走过去非常的艰难。从“乌蒙磅礴”看出来,山高大险峻,山路很难走。红军战士穿着草鞋,脚都磨破了。从“大渡桥横铁索寒”,战士们手握着铁索,望着脚下的江水,让人觉得很害怕。从“千里雪”可以感受到。岷山到处都是雪,非常的寒冷。红军战士的衣服又那么的单薄,很难走过去。
(3)抓重点词,感受远征之难
板书: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千里雪山
课件出示: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千里雪山
(4)读课后的“资料袋”,感受数字。
(5)引导学生感受长征中还有很多困难,这些都是长征很多场面中的一个个点。
 课件出示:
湘江战役是红军有史以来进行的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与数十万国民党军在湘江边展开激战。经六天血战,红军终于冲过了敌人的封锁线。但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在漫漫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 
(6)指导读书磅礴的气势。
3.聚焦“闲”,体悟“长征精神”
(1)感受在红军战士的眼中的长征,默读圈画
预设二:
从“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三个字中看出,红军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可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困难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事。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里“腾细浪”、“走泥丸”这两个词知道了红军根本不怕这万水千山。
板书:只等闲
(2)思考:“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明白: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板书:细浪 泥丸
(3)思考: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明白:一暖一寒对比,体现了什么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板书:暖 寒
(4)思考:“体会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喜”字。
板书:喜
(5)体会长征精神。
板书:无畏 乐观
课件出示:
长征,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6)课件出示电影片段。
4.配乐齐诵,提升情感
  5.试背课文。
(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超市”课堂练习的第一、二、三题。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飞夺泸定桥》《菩萨蛮?大柏地》,完成练习题。
2..预习第6课《口语交际》,完成预习单。
六、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五岭逶迤 细浪
乌蒙磅礴 泥丸
点 金沙水拍 暖 无畏 乐观
大渡桥横 寒
千里雪山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