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的叔叔于勒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的叔叔于勒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3 16:4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谈谈自己的家人,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15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一结局(情节)
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悬念→结局(技巧)
提示图一:盼于勒

于勒叔叔的信
提示图二:赞于勒
提示图三:遇于勒

圣玛洛船
提示图一:避于勒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这篇小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叙说家境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烘托气氛
第一部分作用

引出人物
小说里的家庭是很穷的家庭,生活过得十分拮据。
引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引出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盼望、人物的话语引出人物。
叙说家境
“我”的父亲永远重复着那句话,引发思考:于勒究竟是怎样的人?制造了悬念。
制造悬念
制造了悬念,也就烘托了气氛,也就是常说的“铺垫”。于勒的信是我们的福音书,我们家甚至想用于勒的钱来做好多好多的事,于是就烘托出了气氛。
烘托气氛
设置场景
详写故事
表现人物
推出高潮
第二部分作用

设置一个场景,将故事集中地表现在船上相遇,设置了一只船,然后详写这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人物,不仅表现菲利浦夫妇、表现于勒,还表现若瑟夫,后一部分一定是故事的高潮、结局。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于勒的“称呼”欣赏 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说说若瑟夫的“看” 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
千姿百态的“说”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
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于勒的“称呼”欣赏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
分文不值的于勒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小子、这个家伙
这个贼、那个讨饭的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到“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普夫妇的为人。而若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展都靠巧合,巧合是小说的大技巧。本故事设置了一个场景——船上,“我们”一家人巧遇于勒的地方,没有这只船,这个巧合就不可能发生。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课文第一部分写于勒都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第二部分写于勒一刹那间出现了,而这时的描写是通过“我”的眼睛来完成、来进行的:这就是若瑟夫的“看”。
说说若瑟夫的“看”
若瑟夫两看“于勒”。第一处写到“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第二处又写到他“又老又穷苦”,通过若瑟夫两看“于勒”,让我们想到若瑟夫不仅看到叔叔于勒,同样也看到爸爸妈妈在亲情、金钱面前的表现。
这篇小说是通过若瑟夫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起先是“平静的海面”,但后来是“紫色的阴影”,太沉重了,紫色的阴影笼罩着人物的心理。平静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要和人物联系起来。
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
千姿百态的“说”
①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吃多了要生病的。”
②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③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
④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
第25段中我的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不安”这个词语很微妙地表现出了菲利普的心理活动。后来菲利普不相信那个卖牡蛎的酒鬼就是自己的弟弟,表现出脸色煞白、两眼发直,表现出近乎绝望的心理,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人物的神态描写一定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父亲神色煞白、两眼发直、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人物的神态变化上,让我们感到他们是多么地不安,多么地愤怒,多么绝望!
课文第一部分写于勒都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第二部分正面描写。
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
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当于勒有钱时菲利普夫妇的心情如何?

当于勒没钱时菲利普夫妇的心情如何?

于?????勒: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
品味语言,揭示主题
联系上下文,搞摩下边句子的含义
1.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这句话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一句中有三次同义反复,为什么?)
3.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以免再遇见他”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有钱的于勒
正直的人
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
有办法的人
没钱的于勒

坏蛋
流氓
无赖



对比
刻画出菲利普夫妇什么性格特点?



菲利普夫妇


于勒






自私
冷酷
贪婪
惟利是图
势利
爱慕虚荣

揭示人与人之间是
“纯粹的金钱关系”
真诚善良、有同情心
我眼中的若瑟夫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
同义反复的三个判断句,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深切地表达了“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在现实社会里金钱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对“金钱至上”的思想进行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