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课件(53张PPT)+教案+学案+练习+素材+录课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公开课)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课件(53张PPT)+教案+学案+练习+素材+录课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12 11:33:20

文档简介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举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3.能够辩证的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走进自然,寻找理想家园
我作引领者:
合作探究: 影响聚落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有哪些?
例:地形
……
走进聚落,建设理想家园
我作分析师:
(一)自学63页图文,合作探究:各小组任抽取A B C D一处作为考察对象
房屋有什么特点?反映了当地怎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可能座落在哪里?
(二)自学61、62页,合作完成以下项目:
1、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什么不同?
?
人口密度
交通
建筑
形式
服务机构
经济状况
生产劳动方式
聚落
规模
空气质量

乡村
?
?
?平房多
?
?
?
?
?

城市
?
发达?
?
?
?
工业、服务业?
?
?

2、举例说明聚落形成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保护聚落,共享世界遗产
我作规划师:
重庆解放碑罗汉寺土地是否该出售给开发商建商业大厦?说明,在现代建设和古聚落保护发生碰撞时该如何处理?该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小结交流:今天的考察你的收获是什么?
说说自己作为沙坪坝大聚落的一分子,在沙区创建全国卫生文明城区活动中,能做点什么呢?
我知道……
我能做……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提供素材、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究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 通过交流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利弊,了解不同聚落形态的差异,理解我国当前建设美丽乡村、宜居都市国策的重要性。
3. 通过对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通过对聚落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聚落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教学准备:计算机多媒体、投影展示台、地图挂图。

教学方法:小组探究法、讨论法、案例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配乐展示播放世界各类聚落及自己身边的各处生活小区图片。
引入语:家园,是每个人心中最亲切的词语。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不同的家园。有几处,同学们是否觉得很眼熟?对,是我们在座一些同学生活的小区。人类是喜欢群居的生物,大家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出示课题。

第一部分:走进自然,寻找理想居地——我作引领者
环节一:出示一幅标注有ABC点的地形图。提问:假如你是古部落首领,带大家寻找理想居住地。你们会选择ABC哪一处呢?说明自己的理由。
环节二:出示古文明发祥地分布地图,学生小组讨论:比较古文明发祥地在自然地理环境上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点?说明聚落形成会受哪些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得到第一个考察结论1: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聚落形成。
第二部分:走进聚落,建设理想家园——我作分析师
环节一:出示不同地区民居图片,问:这些房屋有什么特点?反映了当地怎样的地理环境?可能座落在哪里?
小组抽取一处作为自己小组的考察地。先自学讨论,把所抽取地区代号写在贴卡上,派代表贴在世界挂图上相应位置。随机请几个小组代表从以上三个方面作陈述。
承转:可见,为了适应世界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所建房屋的样式也不一样。人们会选择不同的生产生活模式,经过一段时间,出现了景观差异很大的聚落形态。(乡村、城市)出示图片乡村、城市图片。
环节二:根据你们的生活体验,这两类聚落有什么不同?参考你们的任务指导书——导学单,一起来完善导学单上这个表格。同学们填表,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并讲解。
得到第二个考察结论2:聚落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环节三:联系生活:人类建立聚落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正面的和负面的,图片提示。
得到考察结论3:聚落影响自然地理环境。
承转:让我们坐时光机又回到现代,我们仍能看到很多古人类留下的聚落形态,社会在不断发展,在现代建设和古聚落保护发生碰撞时,该如何处理呢?
第三部分:保护聚落,共享世界遗产——我作规划师
环节一:以重庆解放碑罗汉寺的土地是否该出售开发建商业大楼为论点,进行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得到一个认识:对古聚落科学合理地规划改造和保护并重。
过渡: 一些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古聚落,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自然、人文等地理信息,保存至今,是我们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环节二:欣赏中外世界聚落文化遗产。问:对这些文化遗产,我们怎样保护它们呢?
总结:交流收获,联系时事
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考察收获,说说自己作为沙坪坝大聚落的一分子,在沙区创建全国卫生文明城区的活动中,能做点什么呢?
看视频,这是美国国家航天局拍摄的地球夜景,我们一起来欣赏。
结语:宇宙中,这些星星点点或簇拥成团的亮光代表了地球的聚落,也代表了地球的生命,它们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美好家园!共创文明卫生沙坪坝。
反思:
本节课以考察聚落形成过程为线索,通过三个活动设计:我作古部落首领如何带大家选择理想居住地;考察各地区建设的不同房屋和聚落形态;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探索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法,从而达到设定的教学三维目标,理清聚落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同时结合沙坪坝区时下创建卫生文明城市的形势,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沙区倡导的卓越课堂模式,分组学习,以学习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总结,及时展示交流,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拓展了课堂学习内容,而且增加了整堂课的可欣赏性。
教学素材多选择同学们周围熟悉的和自己生活相关的资源,比如:自己生活的小区、学校附近的磁器口古镇、重庆的洪崖洞、解放碑的罗汉寺、沙区创文创卫活动等,让同学建立立将地理知识和地理观用于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这样的学科思维。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思维活跃,乐于表现,从各方面增强自己的能力,但从学生展示来看,表现参差不齐,还有待于日后持续不断地加强练习。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图中最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A.A位于丘陵地区,风景优美 B.B位于平原地区,水源充足
C.C位于山麓地带,空气清新 D.D位于缓坡地带,农业发达
2.下列哪些地区不利于形成聚落?
A.干燥的沙漠地区 B.交通便利地区
C.河流沿岸地区 D.地势较为平坦的平原
读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几个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3.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4.演变至4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的问题有: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受教育
条件好 d.环境质量下降 e.犯罪率下降 f. 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降低
A.a. b、c B.d、e、f C.a、b、d D.a、b、f
5.下列地理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水源充足 B.地形崎岖 C.交通便利 D.资源丰富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适应湿热环境的民居是
A.甲 B.乙 C.丙 D.丁
7.周边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观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别
B.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
D.城市里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
9.下图中的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A、炎热干旱的沙漠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炎热多雨的气候 D、地势高峻的高原
10.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
A.东南亚的高脚屋 B、因纽特人的冰屋
C、黄土高原的窑洞 D、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
11.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  )。
A.任其自然发展 B.应该大力保护
C.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 D.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
12.在下列大洲中,许多地方保留着较为原始的村落的是(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北美洲
13.“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的民居主要分布在(  )。
A.西亚热带沙漠地区 B.东南亚温暖湿润地区
C.北亚寒冷干燥地区 D.东亚夏季多雨地区
14.“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着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  )。
A.农村 B.牧村
C.渔村 D.林场
15.下列关于聚落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传统聚落只能保护,不能利用
B.对传统聚落只要利用,不需保护
C.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任意破坏
D.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聚落,应当拆除以利于美化环境
16.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因纽人特别耐寒 B.是为了体现民居特色
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 D.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意
17.西亚村庄中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是因为当地是( )
A.热带雨林地区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热带草原地区
18.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应倡导( )
A.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努力增加物质财富和发展经济
C.少开采本国资源而从国外进口
D.少用或不用资源,保护环境
19.小军参加了“超级小英雄”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问他:如果选择安家,下列四地人们会将房址优先选择在何处?如果他向你求助,请告诉他正确答案( )
A.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区 B.气候寒冷的高纬地区
C.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D.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
20.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
A.村庄和集镇 B.城市和集镇
C.集镇和乡村 D.城市和乡村
21.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乡村交通发达 B.城市建筑高大、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小   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
22.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体现
A.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 B.当时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
C.当时的民风民情 D.当地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读下图四种民居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23.图中四种民居所在地,气候终年寒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4. 图中四种民居的形态,与海南汉族居住地传统民居最相似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聚落景观图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乙 丙 丁
25.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6.与丁聚落比较,乙聚落的
A.居民全部从事海洋渔业
B.房屋更集中密集
C.居民多数从事畜牧业
D.人口较为稀疏,道路和商店也比较少
27.下列属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合理措施是
A.减少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破坏
B.将古代建筑全部拆除后,建设现代化高楼
C.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为其增添光辉
D.接待尽可能多的游客参观,以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28.下图几种民居为抵御湿热和毒蛇猛兽而建造的民居是( )
读下列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
29.新疆民居比江南民居墙厚、窗小,原因是( )
A.建筑技术不同 B.新疆昼夜温差大,多风沙
C.该地降水较多 D.民族风俗不同
30.江南民居的屋顶比新疆民居的要尖一些,这是因为( )
A.气温高 B.降水多 C.风沙大 D.昼夜温差大
31.下图中,不是乡村聚落的是
32.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A、居民点集中 B、交通交件要好
C、环境状况要好 D、人口密度要大
33.读下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可能最早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4.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聚落指农村
B.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物的集合体
C. 聚落指城市
D. 聚落是人类的聚居地,其主要形式是城市和乡村
二、综合题
35.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认真观察下图中的图片,将各民居与其所在的地区及当地自然环境特点进行连线。(8分)
36.连线题:(10分)
37.(8分)聚焦特征。受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景观千差万别,区域特征独具特色。读图判断区域名称,并填写该区域主要特征。
景观图片
区域名称
区域特征

黄土高原
主要生态问题是 严重

澳大利亚
被誉为“ ”

欧洲西部
支柱产业是

中东
资源丰富
38.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共9分)
?
(1)此图反映了由????????? 演变为 ?????????的过程。?
(2)观察和分析地图,可以说明该聚落的人口总数不断????????? ,占地规模不断??? ?????;聚落的建筑群不断?????? ??????,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聚落的交通将会越来越拥挤。
(3)聚落的常见形式有????? ???????与????????????。
(4)关于聚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变得越小越好 B.世界上所有的聚落都在扩大范围
C.世界上多数城市聚落都在变大 D.北京应将低矮的旧房子变成高楼大厦
(5)城市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十分突出。下列地区,容易形成城市的是??????? 。(多选)
A.河流附近???? ?B.山麓地带???? ??C.公路、铁路附近
D.高山高原 ?E.热带雨林 ?F.南极大陆 ???G.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
39.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并谈谈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会给城市带来什么影响?(10分)评分标准:
40.读图,回答问题:(5分)
(1)图甲所示为 聚落,图乙所示为 聚落。
(2)据图丙中信息分析A、B、C三处遗址的共同因素是 。
(3) 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B 2.A 3.B 4.C 5.B 6.D 7.C 8.D 9.A 10.A
11.B  12.C  13.A 14.B 15.C 16.C 17.C 18.A 19.A 20.D
21.B 22.D 23.A 24.B 25.B 26.B 27.A 28.C 29.B 30.B
31.D 32.C 33.B 34.D
二综合题
35.
①—B ②—A ③—C ④—D
【解析】
试题分析: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面对恶劣的气候,勤劳勇敢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采用一种原始方式建造了奇特的圆顶“冰雪屋”,以抵御凛冽刺骨的暴风雪,度过漫漫寒冬;黄土高原上的居民因黄土的直立性质,就地取材,开挖了窑洞,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在云南西双版纳一带避免炎热、潮湿,避免虫蛇,当地木、竹较多,人们就地取材,搭建了高脚屋或是竹楼来居住;西亚地区气候炎热干燥,房屋多为平顶,且窗小,阻挡热风进入.
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7.
①—B—Ⅰ ②—A—Ⅱ ③—D—Ⅳ ④—C—Ⅲ
【解析】
试题分析: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东南亚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高架屋;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寒冷的北极地区为了抵御严寒,其民居为冰屋;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
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6.
蒙古包—内蒙古民居 竹楼—云南傣族民居 窑洞—陕西民居 冰屋—因纽特人民居 高架屋—巴西热带雨林民居
【解析】
试题分析:(1)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们根据黄土的直立性质开挖了窑洞,冬暖夏凉;(2)在内蒙古草原上,由于游牧方式,人们就居住在便于搭建、拆迁和搬运的蒙古包里;(3)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住冰屋.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作为建筑材料;(4)西双版纳地区,气候炎热潮湿,竹楼通风好,不容易受潮发霉,同时也可以预防野兽的袭击;(5)东南亚的乡村和巴西热带雨林地区常见高架屋,下屋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这样的房屋主要是为了通风透气,避免潮湿.
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景观图片
区域名称
区域特征

黄土高原
主要生态问题是 水土流失 严重

澳大利亚
被誉为“ 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答对一个即可得分)

欧洲西部
支柱产业是 服务业

中东
石油 资源丰富
37.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景观图看出,甲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民居窑洞,该区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
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乙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袋鼠,澳大利亚拥有许多的珍稀动植物种类,并且特有动植物都是生物进化史上较古老的物种,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丙是欧洲西部餐桌上的牛羊肉、乳制品,因其气候冷湿,畜牧业发达,现在欧洲西部的支柱产业是制造业;丁是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该区域石油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
38.(1)村庄,城市??(2)增多 ??扩大?? ?变多 ?????
(3)乡村?城市? ?(4)C??? ??(5)ACG??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可以看出,聚落规模越来越大,聚落数量越来越多的,说明该聚落是从乡村演变为城市。
(2) 由图可知,从图①→图③,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增加,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建筑群不断增多,聚落的交通越来越完善。
(3)聚落主要有乡村和城市两种常见形式。
(4)随着各项功能的日趋完善,城市聚落演变完成,将成为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人口的增加,世界上多数城市聚落都在变大。
(5)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故在河流附近,公路、铁路附近,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和山麓地带容易形成城市。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39.乡村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迁出地:人多地少、生活困苦、教育、医疗条件差。
迁入地:更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教育条件、医疗条件、生活条件。
乡村向城市迁移带来的影响
正面影响:增加劳动力,活跃市场。
负面影响:造成城市拥挤、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等问题。
(1)4—6分:仅单纯列举上述事实,回答没有逻辑分类;
(2)6—8分:回答有逻辑分类,但列举事实不全面;
(3)8—10分:回答有逻辑分类,思维清晰,且列举事实全面。
【解析】
试题解析:
世界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和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问题.农村人口迁向城市的原因有:①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人口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城市里可以提供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
农村人口迁向城市的原因有:①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人口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城市里可以提供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农村本身就是人多地少,生产方式落后,生活困难,基础设施条件差。
目前乡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会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是活跃城市商业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
动力;但会扩大城市规模,占用耕地资源.造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工业污染、噪声干扰、犯罪率上升。
考点:人口有乡村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和问题。
40.(1)城市 乡村 (2)地势较低 (3)B 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合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景观进行判断,甲的城市建筑高大,为城市聚落,乙建筑物低矮,地形狭窄,故判断为乡村聚落。
(2)据图丙中信息分析ABC地势低平,有利于耕作。
(3)根据图中的位置可以判断,B位置有两条支流汇合,交通非常方便,故能够发展成为城市;
考点:世界的聚落
课件53张PPT。人类的居住地——世界的聚落1.能够举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3.能够辩证的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考察任务早知道迪勒 《史前一万年》 ABCPlease help me!一、走进自然,
寻找理想家园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有什么共同之处?赤道影响聚落形成的地理条件有……
2.气温
3.降水
3.水资源
4.土壤
5.交通
6.自然资源
7.生态环境1.例:地形A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BC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终年严寒的极地地区D江河中下游平原地区我选择……聚落密集聚落稀疏地理环境影响聚落考察结论1二、走进聚落,建设理想家园房屋有什么特点?可能座落在哪里?诉说着当地怎样的地理环境?我作分析师凉爽隔潮
全年炎热多雨东南亚 厚墙加小窗,隔热防风沙
降水稀少,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北 非冰雪建造,保暖防风
全年寒冷,风大北极圈附近挖凿黄土 ,依山而筑,冬暖夏凉 气候干旱,冬冷夏热我国黄土高原乡 村城 市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大小大小欠发达发达少多平房为主楼房为主耕作
放牧
捕鱼
伐木等工业、
服务
业等欠发达发达清新污染重乡村城市重庆今昔对比古重庆城摄于1949年现代重庆城地理环境影响聚落考察结论2反映有了聚落会出现这些……123456地理环境影响聚落反映影响老北京的城墙世界文化遗产——水城威尼斯世界文化遗产——法国巴黎塞纳河岸世界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平遥古城玛雅文化遗迹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楼“拆”还是“不拆”?三、保护聚落,共享世界遗产在重庆解放碑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一开发商提出
购买解放碑罗汉寺的土地用于开发建商业大楼。罗汉寺真的要拆掉吗,这块土地是否该出售呢?我作规划师被改造的四合院洪崖洞磁器口“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
有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
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旅游时,
在浮雕上看到中文“丁锦昊到此一游”,
对这个3000多年前的文物受损,
他十分羞愧,并向导游道歉。
此事在微博上引起热议。
我国也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来自世界
各地的人,大家可以想些什么办法来避免以上类似
行为出现?对此,你有何看法?
怎样保护它们呢?地理环境聚落反映今天的考察给了我怎样的收获和感悟……影响古聚落世界遗产的保护提示:我知道……
我能做……NASA航拍地球各地夜景感谢大家指导!群岛国家——基里巴斯全球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