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1.作者简介。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1976年进藏,多年间遍访西藏各地,写作出版了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等。代表作有《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走过西藏》等。曾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7年《 》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长篇小说《 》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2.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藏北游历》状写西藏北部地区高寒牧场的游牧文化:千百年来游牧人群精神生活中对于神山神湖的崇拜,格萨尔王的传说,本土宗教遗存——苯教,原始智慧,今古传奇;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节庆娱乐;藏北高原的辽阔壮美,奇山异水。野生动物,无人区风光等。本文所写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拍摄时的经历。
3.主旨归纳。
本文记叙了“我”随电影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艰苦经历,展现了各拉丹冬严酷的生存环境,生动地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表达了“我”对各拉丹冬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4.知识链接。
各拉丹冬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是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主峰海拔6621米。藏语“各拉丹冬”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各拉丹冬终年积雪,冰雪覆盖面积极大,大小现代冰川105条。为长江上源沱沱河源地。
各拉丹冬所处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极少,但在5000米以上高处存在着强大的局部环流,使降水量高出山下几百毫米,常常雪、雹、霰铺天盖地,极利于冰川发育。大面积的冰川为长江的上源沱沱河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参考答案
1.走过西藏 如意高地
重点
1.各拉丹冬是一个冰雪世界,景色单调,环境恶劣,再加上“我”身体受伤,所以此行并不美好。但在作者的笔下,各拉丹冬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这该如何理解?
各拉丹冬虽然是一个冰雪世界,但是在阳光和风的作用下,那里有形态各异的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它们图案复杂,造型各异,晶莹洁白,犹如仙境,尽显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我”虽然身体受伤了,但并没有妨碍“我”对冰塔林等美景的欣赏,也没有阻挡“我”对长江之源的体验与感受,所以“我”眼中的各拉丹冬仍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2.本文是怎么运用铺垫灵活叙事的?
3.本文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拉丹冬冰塔林、冰河等美丽景色,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辽阔。如: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这些形态各异的冰川上冰挂的美丽。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各拉丹冬以人的情态,把这些静物写活了。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不停呼啸的风夸大,说“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语言生动,灵活巧妙。
4.本文的用词有什么特点?
本文用词准确,语言丰富。无论是故事的叙述,还是写景的描绘,作者都能选用巧妙准确的词语,使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富有表现力。如:“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中的“蠕动”一词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巨大冰谷中行走的情态。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中,“切割”本义是用刀或机床等把物品截断,在句中则指太阳和风改变了冰体的形态,化无形为有形,用词准确,语言灵活多变。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棱角(líng) 黧黑(lí) 冻疮(chuāng)
B.虔诚(qián) 蠕动(rú) 腈纶(jīnɡ)
C.骤然(zhòu) 漫溢(yì) 懈怠(dài)
D.敦实(dūn) 蜿蜒(yán) 演绎(yì)
2.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1)安营扎寨:
(2)气喘吁吁:
(3)接踵而至:
(3)川流不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安街上车水马龙,鲜有人迹。
B.看他做事漫不经心的样子,老陈头气得直想把他大骂一顿。
C.那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D.下半场突然风云变幻,麒麟队大显神威,连进了三个球,反败为胜。
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C.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D.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时的所见所感。
B.到长江源头探险是十分困难的,作者就曾摔倒在冰河上,摔断了尾椎骨。
C.文中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D.在冰塔林的砾石滩上,作者找到了贝壳、植物的化石。
7.我校某班开展了“走进长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撷取瑰丽的长江文明,谱写长江新的篇章。请你参与并解决问题。
【探寻长江的文明】
(1)请你举出一个长江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
(2)请你写出一个发生在长江流域古战场的著名战役。
【走进长江的文化】
(3)写出有关长江的古诗词或民谣。(连续的两句)
(4)长江三峡众多的旅游文化景点,沉淀着厚重而博大的中华文化。请参照下列示例写出两个你最喜欢的旅游文化景点。
示例:亦真亦幻的丰都鬼城
【展望长江的未来】
(5)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黄河流失比是1∶1,而长江是3∶1,侵蚀大于流失。如果说长江流域也像黄河流域那样侵蚀一吨往长江流失一吨,那长江早就比黄河还要黄河了。
【材料二】2000年《长江片水资源公报》显示,长江流域工业、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233.9亿吨,比上年增加27亿吨,劣于Ⅲ类水标准。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26%,比1999年增加5%。
【材料三】长江第一份整体“体检”报告——《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显示:目前长江总体基本健康,局部不健康,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报告在标题中将“保护”放在“发展”之前,强调对长江的保护,以扭转过去若干年整个社会在长江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关系上的旧有观念。
【材料四】来自各界的呼声一直未断。在“保护长江万里行”之后两年,两个出于不同目的的专家组在2006年对长江进行考察后,形成了一个呼吁改善长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小高潮。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1.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2.选文第二段中引述传说有什么作用?
3.赏析选文第三段中的“卖弄”一词。
4.有人说选文最后一段写拍照、摔跤、受伤的细节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郁孤台笑了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①壁》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竟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的连绵情思,剪之难断……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注】①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江西赣江流域。淳熙二、三年(1175—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刑(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官署在赣州,这首词当作于这一二年间。②龙泉:剑名,这里指宝剑。③金瓯:黄金做的盆类器皿,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
(选文有删改)
5.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并加以概括。(每空限5字)
仰望郁孤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第⑥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7.结合语境,解释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
8.阅读第⑦段和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古城墙为什么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2)郁孤台为什么“笑了”?
9.“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华夏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又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一处这类建筑物,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仿照示例作简要表述。
示例:滕王阁,王勃为之写《滕王阁序》,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山东威海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桌 面
①我家书桌的面儿,是一块树的囫囹的横截扳,什么也没有染,只刷了一层亮亮的清漆,原木本色的。
②在这张书桌上,我伏案了十年,读了好多文章,又写了好多文章。闲着无事了,就端坐看看起桌面,心里便也感到沉静。因为桌面上是有了一幅画的。
③画儿就是木的年轮。一个椭圆形,中间是黑黑的一点,然后就一圈白,接着从那白圈的边沿,开始了黑线的缠绕。当然很不规则,线的黑一会儿宽了,一会儿窄了,一会儿又直,一会儿却弯起来;几乎常常就断,又常常派生出新线,但缠绕的局面是一直在形成,最后便嚢括了整个桌面,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
④有书这么说:树木,四季之记载也。日月交替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冬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主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⑤我很佩服这种解释,于是也就兴趣起这条运动的线了。我细细看看,用米尺度量着一个圈和一个圈之间的距离。这种工作,所得的结果使我吃惊:这生命的线,当它沿着它的方向进行的时候,它是这么的不可自由!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顺利时它进行得是那么豁达奔放,困难时进取又是如此艰辛,它从地下长出来,第一是挣脱本身壳的桎梏,第二是冲破地层的束缚,再就是在空间努力,空间充满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原来是这么坚实严密,树木的生长,心须靠看自己向外扩张才能有自己的存在的立体啊!
⑥我为它们做看记载:哪一年是风调雨饭?哪一年是早涝交迫?我算出这是一棵三百年的老树。三百年,这老树在风雨的世界里,默默地在走它的生命之路,逢着美好年景,加紧自己的节奏,遇着恶劣的岁月,小心翼翼的,一边走着,一边蓄积看力量,这是多么可怜的生命,又是多么不屈不挠可亲可敬的生命!
⑦我离开了面,看见室外的一切。室外是刚刚雨后天睛,天上是一片云彩,地上是一层积水,风在刮看,奇异的现象就发生了:那云彩竟也是一圈一圈的痕纹,那积水也是一圈圈的涟漪。莫非这天这地也是一统的整体,它们将两个截面上下显示着,表明自己的历史和内容吗?我真是有些惶恐:万事万物在茫茫宇宙间或许是有着各自的生命线路,这浩瀚宇宙也或许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那我呢?
⑧重折走近桌面,对着那木的年轮,开始顺着一条边圈往里追溯,这似乎是一种高级数学,常常陷入莫测,犹如一个儿童在做进迷宫的游戏,整整一个下午,才好容易回到了那桌中的,也是那圈中之圈的那个黑点。啊,那是树的童年。哪是我的童年?树是从那一点出发,走完了三百年的路程,我也是三十年了,三十年来,这路线也是这么一圈圈走过来的吗?我想起了我的每一年。
⑨这些简直是惊人的发现!
⑩从那以后,每每当我为胜利得意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冷静了;每每当我挫败愁闷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激动了。我自我感觉,我是一天天豁达,成熟,坚强起来,我热爱起我的生命了,热爱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着一个我。
?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有删改)
1.作者围绕__________(线索)有很多的思考,并有了惊人的发现。第⑨段中“惊人的发现”指什么?
2.第⑤段“它是这么的不可自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第⑦段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带年轮的桌面是一幅画,画出了树的生命线路;___________是一幅画,画出了天空的生命线路;_________是一幅画,画出了地的生命线路。
4.细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对老树有着怎样的感情。
5.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
6.第?段写道:“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综观全文,说说作者“感激”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A项不完全正确,“棱”应读léng。
2.(1)安营扎寨:指军队驻扎下来。现在有时比喻建立临时的建设基地。
(2)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形容非常劳累。
(3)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3)川流不息:像河水那样流个不停。一般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A项使用不正确,“鲜有人迹”,指很少有人的踪迹出现,用在这里与“车水马龙”相矛盾。
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C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其余三项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B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D项,理解分析错误,在冰塔林的砾石滩上,作者并没有找到贝壳、植物的化石。
7.(1)示例:河姆渡(文化)遗址。
(2)示例:①赤壁之战。②淝水之战。
(3)示例: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示例:①神秘美丽的神女峰。②赤胆忠义的张飞庙。③临终托孤的白帝城。
(5)示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各界掀起了保护长江的高潮。(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与积累以及对长江相关知识的掌握。作答此题,要多读多听多写,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要注意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在熟读熟记中感受道理,受到教育。对于探究类题目,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可归纳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各界掀起了保护长江的高潮。
1.主要叙写“我”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用“我”在各拉丹冬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来衬托这里隆冬时节天气严寒以及海拔高的特点;引出下文对冰塔林等景物的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内容和作用。内容要进行概括,写的是作者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就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并且用作者的不良反应来衬托这里隆冬时节天气严寒以及海拔高的特点。一定要读懂选文的内容再作答。
2.为文章增添神秘色彩,使天气转晴及“我”摔跤的现象显得迷离有趣;为后文摔跤受伤埋下伏笔,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好奇作者“领教”了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引述传说的作用。这类题比较好答,作用基本上就是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段的引用在内容上使天气转晴及“我”摔跤的现象显得迷离有趣。结构上为后文摔跤受伤埋下伏笔。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3.“卖弄”一词在这里贬词褒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造物主的创造力超出人的想象,高高在上,无所不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学生要了解词语的本义,并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语境义,意思表达正确即可。“卖弄”本义:指恃恩弄权或夸耀、显露本事,贬义。语境义:贬词褒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造物主的创造力超出人的想象,高高在上和无所不能。这就是说词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语境具体情况而定。
4.不同意。写用新相机退后拍照,是为了显出完整的冰山之大之壮观;写摔了一跤受伤是为了说明冰河的坚硬,并且照应前面引述的传说。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条件恶劣,景观壮美,让人叹服畏惧。
【解析】关于语段是否删除的题目,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等角度进行分析。用新相机退后拍照,是为了显出完整的冰山之大之壮观。从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条件恶劣,但景观壮美。
5.登临郁孤台 步出郁孤台(踱步古城墙) 回眸郁孤台
6.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凝目远眺”,启下引出眼前所望之景;内容上引出对南宋屈辱历史的回顾,点明辛弃疾作词的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开头引用诗句的作用。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然后根据诗句的位置和内容来推断其对文章的作用。还要读懂上下文的内容。内容上:引出对南宋屈辱历史的回顾,点明辛弃疾作词的背景。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凝目远眺的景象,开启下文的眼前所望之景。此题分点来答比较好,层次清晰,答案内容完整。答作用时,一定要答出承上和启下的具体内容。
7.既指敌寇入侵时给古城墙留下的斑驳伤痕,更指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留下的耻辱印记。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首先要找到词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位置前后。“历史的霉点”字面的意思:敌寇入侵留下的斑驳伤痕;深层意思: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留下的耻辱印记。
8.(1)南宋王朝苟且偷安,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只能空怀报国志,唏嘘、长叹;古城墙甘愿御敌,同样遭遇冷落,只能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2)更多的人记住了辛弃疾,记住了这首词,记住了郁孤台,并且融入了心中,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郁孤台若有知,当倍感欣慰。
9.示例一:鹳雀楼,王之涣为之作《登鹳雀楼》,留下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
示例二:黄鹤楼,崔颢为之写《黄鹤楼》,留下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名句。
【解析】本题系开放题,答古建筑物名、古代名人、相关的名诗名句,表述连贯即可。如:醉翁亭,欧阳修为之写《醉翁亭记》,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岳阳楼:范仲淹为之作《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1.桌面。树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天地、万事万物、浩瀚宇宙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我”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树、天地、万事万物、浩瀚宇宙和“我”都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
【解析】(1)考查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线索:文章线索的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或作者的情感等。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仔细阅读文章,这篇文章的材料是用“桌面”联系在一起的,故本文的线索“桌面”。(2)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筛选符合题意的信息概括作答即可。
2.(1)原因是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等外在因素的影响;(2)生命的线。
3.(1)带痕纹的云彩 (2)带涟漪的积水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认真阅读文章第⑦段,这段文字主要叙写“带年轮的桌面画出了树的生命线路”而引发了作者对天空的云彩和地面的积水的联想。结合语段内容仿照题目中给出的示例进行概括作答即可。
4.对老树在生长过程中遇着恶劣岁月的同情(怜惜);对老树面对困境,依然蓄积力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敬佩)。
【解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①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③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写作手法、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④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本题作答可结合文章中的语句“这是多么可怜的生命,又是多么不屈不挠可亲可敬的生命!”理解分析作答。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年轮(桌面)比作泉,写出了桌面的沉静;把缠绕的黑线比作涟漪,写出了黑线不规则、时断时连,缠绕且布满整个桌面的形态。
【解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本题从运用比喻修辞的角度结合语境分析作答即可。
6.桌面陪伴了“我”十年:启示“我”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线路:使“我”变得豁达、成熟、坚强(使“我”更加热爱生命、热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