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24课 唐诗二首(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24课 唐诗二首(2课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19:39:57

文档简介


知识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 ,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 ”,与李白并称“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甫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思想深刻。其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杜甫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 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超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代表诗作有《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2.背景探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好景不长,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大风把杜甫苦心经营的草堂吹破,茅草被卷走,大雨又至,草堂漏雨如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痛苦的不眠之夜。仕途多蹇、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3.主旨归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通过记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后群童抱茅、茅屋漏雨、诗人长夜难眠的凄凉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济世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4.知识链接。
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
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参考答案
1.子美 唐 现实 诗圣 李杜 诗史 沉郁顿挫
重点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结尾段应怎样理解?
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了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是他炙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和舍己为人的宽广胸襟的展现。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的不幸遭遇,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吗?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在艺术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本诗巧妙运用了蓄势与陡转的艺术构思。诗人先以铺陈的笔法逐层推进,由写狂风破屋到写群童抱茅再到写长夜沾湿,极言个人的不幸;然后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表露出诗人推己及人、苦身利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感人至深。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是如何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
诗歌的前三段以叙事为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秋风破屋的苦况,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之情。第一段通过描写狂风的肆虐与无情,表达了诗人的痛苦与焦灼;紧接着第二段浓墨重彩地勾勒出南村顽童公然欺负年迈无力的诗人的情形。诗人喊得唇焦口燥,还是追不回被抱走的茅草,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第三段写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苦况,“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从深度和广度上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第四段在前三段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情,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画龙点睛,水到渠成。而且,“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用语,使抒情鲜明、生动。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诗语言通俗平易,灵活多变,兼用长短句,以七言为主,但打破了“七言”的束缚,形式自由,挥洒自如。句式和节奏都随着诗人感情的波澜而变化起伏,摇曳多姿,充分表达了诗歌的主旨,极富感染力。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有什么好处?
用“怒号”来描述秋风。“怒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有的挂在树梢上,有的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诗人的内心着急、愤怒,却又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群童”为何抱茅?
“群童”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与其说杜甫是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是生社会现实的气,动荡不安的社会给人民带来贫困、灾难。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归来倚杖自叹息”中作者叹息什么?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脏乱——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参考答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怒号( ) 挂罥( ) 塘坳( )
大庇( ) 俄顷( ) 布衾( )
称敕( ) 叱牛( ) 一丈绫( )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忍能对面为盗贼:
(2)俄顷风定云墨色:
(3)秋天漠漠向昏黑:
(4)眼前突兀见此屋:
(5)两鬓苍苍十指黑:
(6)卖炭得钱何所营:
(7)宫使驱将惜不得:
(8)系向牛头充炭直:
3.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体诗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就属于近体诗。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C.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在终南山里伐薪烧炭的老翁,冒着严寒到长安城中卖炭,却被宦官掠夺的故事。
6.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高: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2)为:茅屋为秋风所破
忍能对面为盗贼
(3)安: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7.默写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 ,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虽身处逆境仍然乐观向上的诗句是“ , ”。
(3)《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出他劳动的艰辛的句子是“ , ”。
(4)《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句子是“ , ”。
8.你所在的学校要举行以“吸取国学精华,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经典诗词朗诵比赛。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
能力测试
一、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丧乱”指的是 ,“何由彻”与前面的“ ”照应,表现了 。
2.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本文四个段落的意思。(每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第①段: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3.“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4.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二、阅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回答下面的问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刻画,表现了卖炭翁吃苦耐劳的精神。
B.“把”“称”“叱”“牵”四个动词,描绘出宦官的蛮横。
C.“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
D.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换一车炭,揭露了当时宫市掠夺的本质。
6.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7.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8.“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9.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háo juàn ào bì qǐng qīn chì chì lín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如本题中“号”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二声。
2.(1)如此、这样
(2)一会儿
(3)接近
(4)同“现”,出现
(5)灰白
(6)谋求、需求
(7)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8)同“值”,价钱
3.(1)(对偶)
(2)(夸张)
(3)(比喻)
(4)(设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1)句中“高”对“低”,“长林梢”对“沉塘坳”,由此可知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2)“冷似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3)“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意思是“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4)这句话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是设问的修辞。
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B项的停顿有误,正确的应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一般有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A项有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属于古体诗。
6.(1)深;上下距离大。
(2)被;当。
(3)哪里,怎么;安稳。
7.(1)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2)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4)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丧”“厦”“俱”“鬓”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8.答案示例: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典诗词是其中的瑰宝。诵读古诗词能陶冶情操,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国学素养,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次比赛当中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开场白必须在瞬间抓住观众的心,所以要有激情,并且紧扣主题。作答时首先要有称呼,然后清楚、连贯地说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1.安史之乱 未断绝 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解析】赏析古诗词,应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诗歌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等,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写作背景可知,“丧乱”指的是“安史之乱”。“何由彻”的意思是“怎能挨到天亮”,与上文中对雨的描写“未断绝”照应。“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2.秋风卷茅
群童抱茅
屋漏无干
遥想广厦
3.“丧乱”指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战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大致情况说清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背景的理解。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4.答案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任意写出三处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要从言行入手。“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意思是“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表现出诗人的年迈;“布衾多年冷似铁”的意思是“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这表现出作者生活的贫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5.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关键句的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A项的表述不正确,“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刻画,表现了卖炭翁矛盾的心情及悲惨的处境。
6.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以及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
7.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与抨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全诗主要写了一个卖炭翁辛苦劳动所得的千余斤炭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诗人的炼字功夫。“乾坤日夜浮”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浮”字有动态感,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表现了洞庭湖的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通过理解诗句去考虑“浮”的意义就容易多了。
9.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凭轩涕泗流”一句,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当然也有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漂泊无依的感慨。情感很丰富,需要读懂诗句来一一分析作答。
1.D
2.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具体而言,要分三步回答: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句诗中“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组动词,使诗句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5

知识
1.作者简介。
自居易(772—846),字 ,号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 主义诗人,曾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自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要便于人乐歌唱,以补察时政。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 》《 》《琵琶行》等。
2.背景探寻。
《卖炭翁》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抨击这样的黑暗现实。
3.主旨归纳。
本诗先写卖炭翁的贫困艰辛,再写宫使的公开掠夺,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及其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
1.乐天 香山居士 现实 长恨歌 卖炭翁
重点
1.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卖炭翁是普通百姓的典型代表,是生活在苦难之中贫困艰辛的劳动者的形象。
诗人通过多侧面描写来表现卖炭翁的苦难。首先是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将一个终日劳作、外表憔悴的老人形象展现了出来;,然后是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将老人的复杂心理描摹得十分准确生动;最后从行动上进行描写,“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将卖炭翁辛苦劳作的情形描写得十分具体。以上种种都将卖炭翁身心之苦表现到了极致。结尾处的“惜不得”,则表现了卖炭翁希望破灭后的无奈和悲哀。卖炭翁承受的苦,既来自艰辛的劳作,更来自宫使的霸道。
2.《卖炭翁》一诗的叙事层次有什么特点?
3.《卖炭翁》一诗是如何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人物的?
诗人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如此,老翁的命运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写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这更使人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卖些钱。接下来,诗人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写劳动者与宫使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形成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4.《卖炭翁》一诗中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而且下雪天的山路难行。
5.《卖炭翁》一诗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外貌,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6.《卖炭翁》一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心理。“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7.《卖炭翁》一诗中“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作用?
“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体现了卖炭翁的辛劳。
8.《卖炭翁》一诗中“翩翩”一词写出了宫使什么样的情态?有什么作用?
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9.《卖炭翁》一诗中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宫使夺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的一车炭,还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10.说说《卖炭翁》一诗中“卖炭翁”和“黄衣使者”这两种人物形象。
卖炭翁:蓬头垢面、老态龙钟、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处在受压迫受剥削且无力反抗的地位。
黄衣使者:蛮横无理。
11.《卖炭翁》一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基础训练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怒号( ) 高者挂罥( ) 唇焦口燥( )
沾湿( ) 沉塘坳( ) 大庇天下(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安 得 广厦 千 万 间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风 雨 不 动 安 如 山。
4.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和战绩,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
5.下列对诗歌《卖炭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6.指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不同意思。
(1)茅屋为秋风所破( )
(2)忍能对面为盗贼( )
(3)为宫室、器皿、人物( )
(4)为有源头活水来( )
7.下列对诗歌《卖炭翁》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课下注释“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1)卖炭得钱何所营(______)
(2)心忧炭贱愿天寒(______)
(3)翩翩两骑来是谁(______)
(4)系向牛头充炭直(______)
2.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词句作答)
3.下列对诗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十指黑”强调了卖炭翁劳作到伸手不见十指。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4.诗中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 ;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 。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注】。
【注】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5.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6.“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什么?
7.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夜雪①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①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冬。诗人当时45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之事被贬至江州任江州司马。
8.本诗题为“夜雪”,诗人是如何生动传神地描写夜雪的?
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②蛱(jiá)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____”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参考答案
1.háo juàn zào zhān ào bì
【解析】本题是对字音的考查。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这些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等。古诗文中的字音还要注意通假字的读音,在学习和识记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
2.B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题目的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题目的意思是:自己的茅草屋被秋风吹破有感而写的一首诗歌。据此,答案为B。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诗人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诗人从眼前的屋破漏雨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据此,“当秋雨来临,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答案为C。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仔细分析诗歌内容,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中的C项,“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6.(1)被
(2)做
(3)雕刻
(4)因为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为”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意思一般有以下几种。(1)做。例如“忍能对面为盗贼”;(2)被。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3)因为。例如“为有源头活水来”;(4)为了。例如“向为身死而不受”;(5)对,向。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6)雕刻。例如“为宫室、器皿、人物”。据此回答即可。
7.A
【解析】本题考查对所学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对具体语句的赏析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逐句进行分析。A项,正确;B项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C项,卖炭翁不敢反抗;D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的是描写的表达方式。
1.(1)谋求、需求
(2)希望
(3)骑马的人
(4)同“值”,价钱
2.身上衣 口中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诗大意,根据相关的语句来回答即可。由“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得知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
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A项,“十指黑”的意思是“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所以“强调了卖炭翁劳作到伸手不见十指”的说法不正确。B项,“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故此项不正确。C项,正确;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D项,“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故此项不正确。故选C。
4.宫使掠夺的残酷 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及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解析】本题考查反衬的写作手法。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诗人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宫使掠夺的残酷;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及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5.单调 清冷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古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分析作答。做此题可着重体会“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一联中的“雪”与“寒”,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而在这塞下却常年被积雪覆盖,再加上“春色未曾看”,更突出了边塞生活的单调、清冷。
6.“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准备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表现了将士们生活的艰苦。而用“枕”字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7.主题是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边塞生活的艰苦及将士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诗句大意,从而理解诗词内容。“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突出思念家乡;“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突出条件艰苦;“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突出报国杀敌。
8.第一句,从触觉感知衾枕之冷,可见雪大;第二句从视觉角度见窗户之明,说明雪大、雪深;第三、四两句从听觉角度闻折竹之声,可知雪重。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手法鉴赏分析。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这首《夜雪》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夜雪之大。
9.表达诗人谪居江州时孤寂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是因为“衾枕冷”而已,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凄冷。
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 “花落尽”
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高诗中“无人”和“惟有”形成了对比,后两 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 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高诗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 “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哇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 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