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中九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单元 单元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初中九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单元 单元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3 08:2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翡翠(fěi) 白桦(huá) 蘸着(zhàn) 簇新(cù)
B.掠过(luě) 蜗行(wō) 淤滩(yū) 驳船(bó)
C.胚芽(pēi) 虔信(qián) 深邃(suì) 纤绳(qiàn)
D.黝黑(yōu) 瞰望(kàn) 彻骨(chè) 绯红(fēi)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嘶哑 熏黑 憔悴 干瘪
B.舵手 沸腾 疲惫 慰籍[来
C.旌旗 镶嵌 笑涡 富饶[来
D.驱逐 隧洞 喉咙 坟墓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诗文里 着古典的语言、古雅的文采、古朴的情怀、古奥的 ……谁能穿透历史的冰层, 古诗文的领域,寻览到汉语的 ,哪怕只取一瓢饮,也足以让他拥有不同凡响的语文功力。
A.隐藏 理想 侵入 美味佳肴
B.封存 心绪 踏入 琼浆玉液
C.蕴藏 思想 潜入 奇珍异宝
D.蕴藏 思想 潜入 源头活水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间的关系需要稳定。
B.为了提高产量,广州某电子企业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采用了新的技术。
C.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D.据调查,我国超过80%左右的青少年睡眠严重不足,其表现是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低。
5.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傅说修筑过城墙,吕望贩卖过笊篱,百里奚养过牛,诸葛亮耕过地。
②古代的大智者多半出身贫贱,粗活儿干得好。
③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强调自己的能力源自小时候的底层历练。
④顶级文豪苏东坡也酿过糯米桂花酒,以独家烹饪法做出美味可口的红烧猪肉。
⑤干粗活儿,并不是可羞可愧的事情,恰恰是他们生命中一段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
A.①③⑤④② B.②③①④⑤ C.⑤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⑤③
6.按要求默写填空。
(1)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3)此去泉台招旧部, 。(陈毅《梅岭三章》)
(4)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5)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在高傲地飞翔。(高尔基《海燕》)
二、阅读与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⑦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⑧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7.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失根的兰花”的理解。
8.第②段末尾“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流泪的原因。
9.第④段画线句中“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与“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10.第⑦段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来源:Zxxk.Com]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花布袋
苏 颉
①在我家柜子里的角落里,时常会存放着一些洗得干干净净、叠得四四方方的布袋子,有些粗糙、有些扎眼、有些突兀,还有些温情脉脉,这个袋子有一个质朴的名字——花布袋。
②闲暇时,我有一项必修功课——整理这些个染上杂七杂八的袋袋,抚摸着母亲的这些“传家宝”:这个是用我们姊妹四个小时候穿了又改,改了又穿的花衣服缝制的;那件是用哥哥弟弟们敬畏的钟馗捉鬼挂画改做的;还有父亲的打着补丁凡立丁裤子缝制的;甚至还有装化肥的蛇皮袋等,加上母亲密密匝匝地粗针麻线,小时候的影像一幕幕就在眼前浮现。
③其实,在村里实行联产承包后,因为村民不再种植棉花,这种专门为收摘棉花而缝制的工具似乎早就应该束之高阁,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精明能干、素以节俭著称的婆姨见缝插针,开动脑筋,让其能在上树采摘果子、下地挖菜时用处更加实用,并争相效仿。雨后的巷口村头,你经常能够看到婶婶、大妈们一个笸箩,一把“王麻子”剪刀,飞针走线制作“花布袋”:将一块布对折,两边缝合,四周加沿,上面留口,沿边角缀上两根长带子,足以绕腰一周系上,腾出两手来采摘作物;或者两根带子扎上跨在肩上运送农作物的简单用具,在家长里短、嬉笑斗闹中,只消一两个小时的功夫便可轻松完工,在一片啧啧称赞声中麻溜纯手工开赶制另一个,女人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④在小城,这个灰头土脸的“潘多拉”在一开始出现时一度颇为尴尬:在“十指不沾阳春水”(意思是家庭条件好,养尊处优)的同事们窥探的眼神下,它一度灰溜溜地潜回宿舍,躲进角落里独自落寞。可是,一旦品尝过初春的小蒜、白蒿、槐花、桐花、荠荠菜;品味过炎夏的杏子、桃子、李子、樱桃果;享受过金秋雪梨、石榴、玉米、红枣苹果;分享过隆冬的核桃、大葱、小米、红豆、大萝卜;更不要说土鲜蛋,自家种植、压榨的葵花油、芝麻、绿豆等绿色食品了,一个个朋友对此都是盛赞不已、熟悉不过。
⑤在这条爱心食物链上,受惠的是我,受累的是弟。经常奔走在城乡两点一线上的他,总要早早起床赶来我家,配送老妈备好的物件。不凑巧遭遇到我家无人,就将拎着大包小袋东西寄存在门卫;有时候赶时间还要带着大包小件的去上班,搞得整天跟个小商小贩差不多。我决定要和母亲摊牌,口气极尽温和、诚恳、婉转,企图劝阻母亲在这个商品泛滥的年代改变思想,不要再惦记给我们带食物,但是一切都是徒劳:“卖的东西让孩子吃,我不放心!只要吃了好,管他别人怎么想!”“嫌多,吃不了可以送邻居,送同事!”母亲说着话又去地里挖菜去了,头也不回。
⑥花布袋,在母亲的坚持下,和琳琅满目的包装同在,一如既往地穿梭在城乡之间,带来的美味在舌尖上留下了无限的美好和记忆。习惯了它的存在,就发现它也可以有些新的去处: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乎归程里越来越多的大鱼、大肉、猪大排、小笼包、上海点心、潮式老婆饼、叫花鸡、香酥鸭、药品、衣物和年货等,一度也和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和留恋。
⑦母亲老了,走起路来摇摇欲坠,几乎是一阵风就会把她刮跑,花布袋一样在我眼前飘。路过门岗,知道可能不再有大爷喊我取东西的声音,径直而入,手机的铃声突然响起,一看是弟媳:“四姐,知道你喜欢吃人菡,我特地在地里采摘了一些,很新鲜的,记得去取啊!”,我回头一看,大爷正高喊着我的名字,大老远就能看见那灰白而温馨的身影。
⑧母亲不能自理了,意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花布袋”也就停滞了脚步,不再往来于城乡之间,中断了母女之间这条绿色的运输线。偶尔整理衣物,从柜子角掉出来的一个“花布袋”,让我眼含热泪,唏嘘不已,仿佛看到了母亲年轻俊美的脸庞,红扑扑的,红富士一样的迷人。
11.阅读全文,说一说“我”对花布袋的情感变化。[来源:Zxxk.Com]
(1)小时候,“花布袋”是母亲的传家宝,“它”充满了“我”的童年回忆。
(2)在小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习惯了“它”的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不能自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1)在“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同事们窥探的眼神下,它一度灰溜溜地潜回宿舍,躲进角落里独自落寞。
(2)母亲老了,走起路来摇摇欲坠,几乎是一阵风就会把她刮跑,花布袋一样在我眼前飘。
13.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说一说本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14.分析题目“母亲的花布袋”的含义和作用。
15.结合文章主旨,说说你对文章结尾“(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年轻俊美的脸庞,红扑扑的,红富士一样的迷人”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
【解析】C项,加点字注音都正确。A项,“桦”读huà;B项,“掠”读lüè;D项,“黝”读yǒu。
2.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即可。可以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B项,“慰籍”应写作“慰藉”,固选B。
3.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选用。运用搭配的方法进行破题、解题,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因为在我们汉语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语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语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如一空,支配“文采”“情怀”的肯定是“蕴藏”。“古奥”修饰的应该是“思想”。而“寻览到汉语的”肯定是“源头活水”,因为下文有“只取一瓢饮”。
4.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或修改病句。病句原因有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A项,糅杂、语序不当,应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间的关系需要稳定。B项,把“为”改成“的”。D项,语义重复,“超过”和“左右”删去其一。
5.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6.(1)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2)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3)旌旗十万斩阎罗
(4)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5)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句子,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隧”“胚”等字词的书写。
7.标题中的“根”比喻自己的祖国;“兰花”比喻漂泊的游子。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就枯萎了。离开国门的人就像“失根的兰花”,倍觉离国思乡之苦。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本文的题目是“失根的兰花”,表层含义是指失掉了根系的兰花草;深层含义是用“失根的兰花”来喻指人:“根”喻指自己的祖国;“兰花”喻指漂泊在外的游子。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一个没有国的人,就像一株失掉了根的兰花草一样,不用风雨折磨就会枯萎死去了。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8.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禁不住潸然泪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题目筛选文章中的相关信息概括作答即可。作者之所以流泪,是因为心有忧伤。根据前文的记叙可知,作者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却见到了故乡的花草,正是这些来自故乡的花草,引起了作者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之情,情到深处,不觉落下泪来。
9.不矛盾。“不爱看”写出了作者内心对与家乡不同的东西的排斥心理,体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身处异国,看到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自然会勾起思乡之情,但因国土沦亡,背井离乡,又怕睹物伤情,经受不住感情上的折磨所以“不敢看”。这句话点出流落异乡的游子浓厚的思乡之情,是一种“思乡情切”的心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答即可。语句“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从上文可知,处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不爱看”是因为对外乡的东西的排斥,表达的是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语句“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可以结合文章最后“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这一背景材料来理解,因国土沦亡,背井离乡,又怕看到与故乡相同的东西,睹物伤怀,勾起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不敢看”。这句话传达出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10.①引用经典故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②点题,升华文章主题;③“国土沦亡,根着何处”的提问发人深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他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文章第⑦段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提出了“国土沦亡,根着何处?”的问题,引发人们的深思;同时,得出了“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的结论,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11.(2)一度颇为尴尬,后来让“我”受惠,留给“我”无限的美好和记忆。
(3)一度和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和留恋。
(4)让我眼含热泪,唏嘘不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文章所叙写的第④段“这个灰头土脸的‘潘多拉’在一开始出现时一度颇为尴尬”“一个个朋友对此都是盛赞不已、熟悉不过”、第⑥段“习惯了它的存在,就发现它也可以有些新的去处……一度也和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和留恋”、第⑧段“母亲不能自理了,意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让我眼含热泪,唏嘘不已”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12.(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灰溜溜”“潜回”“躲进”“独自落寞”等词语写出了“花布袋”和“我”被人看不起,尴尬落寞的情形。
(2)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的老态龙钟和虚弱,表达了“我”对她老去的心疼和无奈。
【解析】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先指出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的感情。(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1)“它一度灰溜溜地潜回宿舍,躲进角落里独自落寞”运用拟人,以“灰溜溜”“潜回”“躲进”“独自落寞”等词语写出了“花布袋”和“我”被人看不起,尴尬落寞的情形。(2)“走起路来摇摇欲坠,几乎是一阵风就会把她刮跑”夸张地写出了母亲的老态龙钟和虚弱,“花布袋一样在我眼前飘”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我”对母亲老去的万分无奈。
13.①母亲用各种材料缝制“花布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节俭、心灵手巧,爱孩子,也深受子女爱戴的农村妇女。②母亲用“花布袋”给“我”寄东西,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疼爱孩子的人。③母亲是年迈且生活已经不能自理的老人。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时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中写母亲用各种材料缝制“花布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节俭、心灵手巧,爱孩子,也深受子女爱戴的农村妇女。她用“花布袋”给“我”寄东西,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疼爱孩子的人。“母亲老了,走起路来摇摇欲坠,几乎是一阵风就会把她刮跑”“母亲不能自理了,意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可以看出母亲年迈且生活已经不能自理。
14.①“花布袋”不仅是母亲手工缝制的粗糙的布袋子,还是母亲疼爱女儿、女儿回馈母爱的亲情象征。②作为本文的线索,逐层深化了作者的情感体验。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解答此题可先分析标题的含义,然后从其所蕴含的情感来分析其绝妙之处。结合全文内容来看,“花布袋”是母亲手工缝制的粗糙的布袋子,更是母亲疼爱女儿、女儿回馈母爱的亲情象征。“花布袋,在母亲的坚持下,和琳琅满目的包装同在,一如既往地穿梭在城乡之间,带来的美味在舌尖上留下了无限的美好和记忆。”“花布袋”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理解了含义,再分析作用,很明显,标题能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并深化了作者的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5.这句话是“我”的联想,在母亲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偶然掉落的“花布袋”让“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年轻时俊美的面庞,表现出作者对母亲勤劳善良的美好生命的赞美和即将走入生命尽头的哀痛和不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生命之树常青的期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意以及蕴含的感情。文末这句话是“我”的联想,在母亲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偶然掉落的“花布袋”让“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年轻时俊美的面庞,赞美了母亲的勤劳善良。“母亲不能自理了,意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花布袋也就停滞了脚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即将走入生命尽头的不舍,多么希望母亲永远健康常在啊!一定要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