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

文档属性

名称 扁鹊见蔡桓公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14 09:26:00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同学们大概都熟悉“起死回生”这个成语吧?
这跟扁鹊有关。相传扁鹊经过虢国,闻虢太子死,
问其死状,知为“阳气下坠,阴气上争”之故,
就主动去医治,用针灸把太子救活了。扁鹊不是此人名,
他本名叫秦越人,因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传说中黄帝时的
名义“扁鹊来称呼他。司马迁为他做传,传名也称“扁鹊”。
传说他曾得异人传授,凭肉眼可以透视病人内脏。
大家知道,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
但扁鹊看病只用一个“望”字。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扁鹊的这个本领。
新课导读
韩非子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原系韩国贵族,是荀况的学生,他见韩国国势日益衰弱,曾屡次上书建议韩王变法图强,都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去秦国任客卿。不就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毁,下吏治罪,死于狱中。他著有《韩非子》一书,总计22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避,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其中有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蔡桓(huán)公,蔡国(现在 河南省上蔡县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






走进课文
课文朗读
字词分析
课文分析
课后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一见蔡桓公,细心观察诊断病情)
扁鹊曰:“君有嫉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指出不治的后果)
桓侯曰:“寡人无嫉。”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蔡桓公不信医理,固执、自信,对医生很反感)
一见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二见蔡桓公,病情加重,并指出不治疗的后果更严重)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写出了蔡桓公的讳医忌诊)
二见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三见蔡桓公,病情越发严重,不治疗后果显而易见)
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再次看出了蔡桓公的讳医忌诊)
三见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四见蔡桓公,扁鹊“还走”。这一动作描写说明桓侯
的病已是不治之症)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 之所及;在肌肤,针石之所及;在肠胃,火齐之所及;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剖析病情的发展及治疗方法,同时照应前文,回答
“望而还走”的原因)
四见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
(临死才索扁鹊已经无济于事了,蔡桓公发病而死,这是讳疾忌医的必然结果)
结局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毙命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立有间] 有一会儿。
[腠còu理] 皮肤 的纹理。
[将恐] 恐怕要。将,要。
[深] 甚,厉害。
[寡人] 古代君主谦称 自己。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的“病”) 作为(自己的)功劳!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居十日]待(dāi)了十天。 居,停留,经历。)
[望]诊望,中医的一种诊病方法。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同“旋”,回转、掉转
[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是)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 “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针石]金属针和石针。这电指用针 刺治病。
[火齐jì]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司命,传说中 掌管生死的神。属,管。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是以]就是“以是”,因此。 以,因为、由于。
[无请]不问,意思是不再说话。请,问。
1.扁鹊前三次见到蔡桓公说了那些话指出他的病情,并规劝桓公早日施治?对于扁鹊的忠告,蔡桓公是怎样评价的?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扁鹊:君有嫉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蔡桓公:寡人无嫉(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不悦。)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桓侯故使人问之 。蔡桓公对待扁鹊规劝的态度说明他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缺点,对别人的善意规劝和批评帮助有无动于衷。这充分体现了他固执己见的性格特点。
2.本文中多处对扁鹊和蔡桓公的语言、神态以及动作进行了描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首先扁鹊三次仅见蔡桓公都指出了他的病情正在逐渐加重,而蔡桓公从开始的“寡人无疾”到“不应”又到后来的“不悦”,充分体现了他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而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已知他无药可救,便“望桓公而还走”。作者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使扁鹊的耐心规劝和桓公的固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增强了文章说理的生动性,从而使文章更易于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八年十二班 B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