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课题 曹刿论战 课时 1
学校 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 授课人 邢宏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和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 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机智沉着,敢于以弱胜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和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学科合作学习
教学步骤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导入 1.复习上节课学习重要实词。2.明确学习目的。3.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毛主席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我们今天就具体分析一下看曹刿如何带领鲁国人民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在战争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鲁庄公呢? 1.回答师提问。2.聆听,关注,明白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
教学步骤 学习过程 助学过程 设计意图
问题讨论教学步骤 1.题目为《曹刿论战》,文章描写的重点是什么?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文中讲了哪些具体的事?哪些祥写?哪些略写?2.这次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鲁国取胜的因素有哪些?3.分析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特点。(学生讨论展示自己讨论后的答案,并进行分析,辩论。学生在讨论中根据自己对本文的阅读感悟,根据其收集资料,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自然形成丰富,矫正自己的语言和思想看法。)学习过程 教师始终注意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体验以及对文本把握的准确性,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引导学生思文悟道。有一个重点不要忽视:那就是对课文的体验式朗读,文言文注重对文章的朗读,从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板书本文描述的几件事,取胜的关键,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习理清文章思路。)助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有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讨论中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也是此环节设计的意图。设计意图
明确答案,归纳总结。 学生出示答案:1.讲了七件事: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曹刿入见 战前准备 指挥作战 总结原因2.取信于民 抓住时机,后发制人3.曹刿:有政治远见,深谋远虑卓越的军事才能,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鲁庄公:没有远见,急燥冒进 学生出示答案,学生相互交流,师进行最后明确。 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正确引导理解不准确的地方,以使学生对本文有全面,深刻,正确的理解,以完成本文的教学目标。
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以分析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及分析人物的性格为主。能通过对比及人物的对话来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作业 1.课后习题第三题。 2.背诵全文。 3.“取信于民”这一作战取胜的重要要素,在现在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执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