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国大典 课件(2课时,19+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 开国大典 课件(2课时,19+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3 23:28:30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7.开国大典统编版 ·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的有详有略的记叙方法。
3.初步掌握点面结合描写场景的写作手法。
4.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0个词语,会写14个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详略结合的记叙方法。
解题导入开国大典
你能用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吗?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
大典:隆重的典礼解题导入 这次典礼为何如此隆重?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一、学习要求
1.通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2.用波浪线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用横线划出不同场面之间的过渡句。初读课文盏自主识字爆帜汇宣栏zhèng bīn zhǎn lán huì bào xuān zhì政宾阅自主识字距射坦隆制 yuè zhì tǎn jù lóng shè二、师生交流
1.用波浪线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2.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初读课文再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大典”?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
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
人数多:成了人海;
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
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再读课文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底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从会场布置上看,红色的宫灯与旗帜烘托了喜庆的气氛;而且红色宫灯是为本次典礼而设计与制造的,每盏灯高达2.23米,直径2.25米,以对称形式挂在城楼上显得尤为庄重。再读课文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的海洋”说明参加典礼的人非常多,由此可以看出典礼的场面非常大。)再读课文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从群众“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中可以感受到典礼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同时也是群众在表达内心对人民子弟兵无比的信赖与热爱。)课堂小结1.请同学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课后继续预习典礼、阅兵式和游行部分。板书设计7 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课时作业 一、看拼音组词。
yì zhǎn dēng lán gān huì jí bào fā
(一盏灯) ( 栏 杆) (汇 集) (爆 发)
qí zhì yuè bīng shì zhì zào tǎn kè
(旗 帜) ( 阅兵式 ) (制 造) (坦 克)
jù lí long zhòng xuān gào fā shè
( 距 离) (隆 重) (宣 告) (发 射)
课时作业二、根据意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排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势猛,声势大。
( 排山倒海 )
2、严肃而安静。
( 肃静 )
3、端庄而有威严。
( 庄严 )今天的你们很棒哟!明天继续加油!!课件21张PPT。7.开国大典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课时目标1.初步掌握点面结合描写场景的方法。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第二课时复习导入
回忆开国大典的活动流程,说说全文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群众进场、举行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说说作者详写了哪些部分,略写了哪些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有详有略才能突出重点。) 体验场景一、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验场景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 “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中“欢跃”是欢腾跳跃的意思。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体验场景二、发挥想象力,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例: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锣打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都锣鼓喧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高喊,一个个激动万分,甚至热泪盈眶……
抓住典型 如果作者是现场的摄影师,将阅兵式的盛况转播给全世界。那他首先拍摄的是什么?
(现场全景: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抓住典型  随后镜头有什么变化?
  (镜头转向各个方阵:开头是海军两个排……接着是步兵一个师……) 抓住典型接下来作者的镜头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镜头集中在场内的一点上: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抓住典型 镜头聚集在一点上,这被称为特写镜头。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作为特写镜头?
(因为毛主席是场中的焦点,他深受群众们的爱戴,大家的目光集聚在他身上。)明确写法 呈现场景时为什么既要有远景也要有特写?
远镜头可以展现场景的全貌,拍摄范围较大可以让人感受整体的氛围。但是会忽略很多细节。特写能够更加细微地表现人物形象,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有更加细腻的感受。明确写法 远镜头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全面的场景,特写镜头给大家展现的是一个聚焦的点。一个好的作家就像一个好的摄影师,将镜头用文字来表示。这种整体场景概括性描写和详细刻画关键点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被称为“点面结合”。这种表达方式能够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自主学习任务1:快速默读“游行”部分,说说自己感受现场的什么气氛?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任务2:抓住人们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人们的激动心情。
任务3:带着理解朗读14自然段,读出现场的热烈以及人们的激动喜悦之情。
任务4:说说对15自然段的理解,“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有什么含义? 自主学习  晚上9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中国的前途一片光明。读写结合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70年,但这一天已经印在了你的心里,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千千万万的中国儿女都为祖国母亲的独立感到自豪。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情感 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呢?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7、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点面结合)
阅 兵 式
群众游行课时作业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旗帜 一( )掌声 一( )礼花
一( )宫灯 一( )画像 一( )坦克
一( )书信 一( )宝库 一( )兰花
一( )绿洲 一( )虚惊 一( )范文
面 阵簇盏幅辆封座朵片场篇课时作业二、词语连线。
排山倒海的 掌声
徐徐上升的 声音
庄严雄伟的 礼花
五彩缤纷的 国旗
今天的你们很棒哟!明天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