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梅岭三章
知识
1.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作品有《 》,代表作品《 》后经项英等人集体修改,成为《新四军军歌》。
2.背景探寻。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岭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这三首就写于这一时期。
3.知识链接。
意 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因此,分析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抓住诗中的“意象”。如《梅岭三章》中,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纷飞的“捷报”、遍种人间的“自由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4.主旨归纳。
这三首诗中,诗人回首革命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勉励战友,激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展望未来,革命信念乐观坚定。全诗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参考答案
1.陈毅诗词选集 十年
重点
1.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
2.第一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3.第一首诗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第一首诗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 “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
5.第一首诗中的“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6.第二首诗第二句运用了什么典故?具有怎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
7.第二首诗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8.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怎样的表现力量?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彩。
9.“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怎样的表现力量?
“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10.第三首诗三、四两句具有怎样的表现力量?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
11.第三首诗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怎样的表现力量?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
12.“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怎样的表现力量?
“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的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的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
13.这三首诗之间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表现力量?
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旌旗( ) 诸君( ) 阎罗( )
捷报( ) 当纸钱( ) 血雨腥风( )( )
2.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得诗三首( ) 虑不得脱( ) 说话得体( )
A.能够 B.适合 C.完成 D.得到
(2)旋围解( ) 战士凯旋( ) 飞机在天上盘旋( )
A.旋转 B.不久,随即 C.返回,归来 D.圈儿
(3)意如何( ) 词不达意( ) 出其不意( )
A.想 B.意思 C.心愿 D.意料,料想
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和运用的修辞方法。
(1)南国烽烟正十年 意思:_____ 修辞:_____
(2)血雨腥风应有涯 意思:_____ 修辞:_____
(3)取义成仁今日事 意思:_____ 修辞:_____
(4)人间遍种自由花 意思:_____ 修辞:_____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创业/艰难百战/多
5.诗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与下面哪一句诗的意境相同?(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C.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钢铁旌旗红映日,丹心碧血写诗篇。红色,七月永恒的主题。往昔的战火虽已熄灭,但红色的印记在每个人心中依然传承。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流了多少鲜血啊!让我们的心灵跨越时空与历史契合,阅读或聆听爱国人士先进事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祭拜革命先烈,深切湎怀烈士的不朽功绩,铭记烈士的英名和壮举,hóng扬爱国主义精神,做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少年。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旌旗( ) 聆听( ) hóng( )扬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契合”中“契”的意思是( )
A.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
B.投合
C.用刀雕刻
D.刻的文字
(4)将画线句子改为陈述句。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血雨腥( )风 应有涯(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即( )为家 ②应有涯( ) ③取( )义成( )仁
3.这首诗从体裁来看,属 ;从内容来看,是 。诗中押韵的字是 。
4.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1.解释下列词语。
(1)南国:(________)
(2)烽烟:(________)
(3)正:(________)
(4)国门:(________)
(5)诸君:(________)
2.“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了什么?
3.“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山东泰安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天马①雄风
周 涛
①有一次我碰上伊犁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睛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短暂暴雨的吆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忙乱得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湖水中被裹挟,他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他的喊声像一块小石片扔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②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也看不见了。
③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④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民族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⑤过去我只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才是马的史诗;离开伊犁之后,我不这么看了。瞧瞧我们伊犁的天马吧,这些被古人称之为骐骥、称之为汗血宝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它们好像永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成吉思汗的铁骑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六根棍马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被淘汰,但是马却不会被什么新鲜玩意儿所取代,它有它的价值。
⑥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⑦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宝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挥、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时会从军人的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的。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伊犁的天马身上——
此马非凡马,
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⑧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了吧。
(选文有删改)
【注】①天马:新疆伊犁盛产的良种马。
1.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的是什么?
2.理解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3.从文章构思的角度简述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4.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1.jīng;zhū;yán;jié;dāng;xuè;xīng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当”“血”是多音字,注意不同语境下的读音区别。
2.(1)C A B (2)B C A (3)A B 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辨析不同的语境下词语的不同含义。如“旋”在课文中是“不久,随即”的意思,在“凯旋”中就是“返回,归来”的意思。
3.(1)这里指1927年以来的国内革命战争 借代
(2)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 借喻
(3)这里指为了真理,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引用
(4)虚构的化名,指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借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修辞手法的辨析。要在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的前提下,认真阅读诗歌,掌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具体含义,联系写作背景和语境,准确掌握诗歌的含意。
4.D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D项,应划分为:创业艰难/百战多。
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题干中的诗句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与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诗句意境相符。故选A。
6.(1)jīng líng 弘
(2)湎怀 缅怀
(3)B
(4)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流了无数鲜血。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试题。(1)(2)考查字音字形。“聆”不要读成“令”的拼音。“缅怀”指遥念,追思。“缅”字是绞丝旁。(3)契合,指投合,意气相投。如:君臣契合。语出唐代杜甫的《投赠哥舒开府翰》诗:“策行宜战伐,契合动昭融。”故选B。(4)画线句子是感叹句,改为陈述句时,将“流了多少鲜血啊!”中的“多少”改为无数,将感叹号改为句号。
一、
1.xīng y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注意“腥”的注音。血雨腥风: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2.①就,便 ②边际、止境 ③选取 成全、实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诗句意思分析即可。注意“涯”,边际、止境;“成”,成全、实现。
3.绝句 抒情诗 家、涯、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类型的把握。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等。从体裁来看,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1、2、4句最后一字押韵。一句五个字称五言绝句,七字称七言绝句。律诗:8句,4联。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一句五个字称五言律诗,七字称七言律诗。本诗是七言绝句,抒情诗。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4.D
【解析】D项不正确,应改为“人间/遍种/自由花”。
二、
1.(1)南方 (2)战争,战火 (3)恰好 (4)城门 (5)各位同志。君,对人的尊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诗句意思分析即可。注意“烽烟”,战争,战火,这里指当时的国内革命战争;“国门”即城门。
2.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结合翻译分析,“此头须向国门悬”翻译为: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意思是死不瞑目,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表现了诗人革命必胜的信心。
3.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故“十年”是指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合“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分析,主旨是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1.①雄浑的气势;②奔腾的力量;③进取的精神;④崇高的感情;⑤力与美的巧妙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的是雄浑的气势,奔腾的力量,进取的精神,崇高的感情。
2.天马日常状态是“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看似散漫、原始、不加雕饰和我行我素,但它们始终知道自己是英雄的后商,始终期待着能像祖先一样驰骋疆场,在奔腾中展示雄浑壮阔的力量和神采飞扬的生命气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第⑤段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天马看似散漫和我行我素,但它们始终期待着能像祖先一样驰骋疆场,在奔腾中展示雄浑壮阔的力量。
3.由上文单纯写天马过渡到写“马文化”,并为下文写“龙马精神”做铺垫。
【解析】本题是对句子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为下文……做铺垫。句子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由上文单纯写天马过渡到写“马文化”,并为下文写“龙马精神”做铺垫。
4.①多用短句,营造紧张激越的气氛。例句如: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②善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传情达意更为准确。比喻句如: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拟人句如: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形式美的认识,在课堂上朗读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相应的修辞手法,结合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赏析句子,根据提示能发现短句的大量运用,结合自己的朗读体验,能够得出短句使表达很有气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