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中九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9课 鱼我所欲也(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初中九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9课 鱼我所欲也(2课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3 19:49:13

文档简介

9鱼我所欲也(课时1)
知识
1.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kē),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中期 、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2.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 》。其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天生是善良的,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人应该追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3.知识链接。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又称正反对比论证,即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 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明辨是非。因此,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只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说服力,能使观点更鲜明。
参考答案
1.思想家 教育家
2.孟子·告子上
3.正反
重点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简要分析本文是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①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5.学习了《鱼我所欲也》之后,你对孟子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请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官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示例二: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示例三:孟子是一个肩负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示例四: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基础训练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
呼尔而与之______
(2)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
(3)二者不可得兼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同____ 【释】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同____ 【释】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同____ 【释】______
____同____ 【释】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同____ 【释】______
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2)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3)乡 为 身 死 而 不 受,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4.按要求默写填空。
(1)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一直保持这种心的句子是“ , , ”。
(2)在文中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 , , ”。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 ; , ”。
5.学校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请你根据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学校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对全校同学做了中学生了解英雄人物情况的问卷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
材料二 《现代汉语词典》中“英雄”的解释如下: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
材料三 川航机长刘传健在万米高空客机驾驶舱玻璃脱落的危急情况下,驾驶飞机奇迹返航。中国民航局表彰他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能够在生死一线之际成为英雄,源于他日常工作中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和出类拔萃的专业能力。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图表的主要信息。
(2)校学生会下发了关于开展主题班会的活动通知,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通 知
全校各班级:
兹定于2019年4月22日下午4:00,【甲】以班级为单位召集一次主题班会。班会内容包括集体观看宣传片、诵读英雄革命家书和讨论“我”心目中的英雄。【乙】要求精心组织好这次主题班会,实现班会活动全覆盖,广泛动员学生参与。
学生会2019年4月18日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与“ ”调换顺序。
③通知中存在一处格式错误,修改意见为: 。
(3)主题班会“论英雄”环节,同学们展开了自由讨论。请你结合所给材料,对同学们的讨论作总结发言。
小辉:古代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戚继光等,勇武过人,谋略超群,实在值得钦佩。
小丹:那些动漫、电影里的英雄像超人、钢铁侠,才叫厉害,每次都能拯救地球。
小薇: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流血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才是真英雄。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
(3)贤者能勿丧耳 丧:______
(4)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
(5)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本文第二段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充满节奏感,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本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D.“本心”指人的羞恶之心。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判。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作者在文中批判和嘲讽了哪类人?赞扬了哪类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些人的看法。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副使失物
李士衡①,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丝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覆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①李士衡:北宋人,当时为官。②高丽:古国名。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李士衡,使高丽( )
(2)副使者以士衡所得丝帛藉船底(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
7.文中表明李士衡对高丽人“赠遗之物”的态度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
8.短文讽刺了“副使者” 。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江苏宿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联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⑤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⑥。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联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刪改)
【注】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②钳口:闭口不言。③可:岂,哪。④福祚(zuó):福禄,福分。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若主纳忠谏(____)
(2)寻亦诛死(____)
(3)无为后所嗤(____)
(4)以匹夫比之(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朕 每 将 此 事 以 为 鉴 戒 常 恐 不 逮 为 人 所 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此亦帝王深耻也。
4.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
1.(1)同“欤”,语气词 动词,给
(2)比 对
(3)获得 同“德”,感恩、感激
【解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中有古今异义词,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得”:同“德”,感恩、感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者不可得兼”的“得”现代汉语中也有“获得”的意思;而“与”与“于”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1)辟 避 躲避
(2)辩 辨 辨别
(3)得 德 感恩、感激 与 欤 语气词
(4)乡 向 先前、从前
【解析】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考试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声旁的字或声旁)。如此题中“乡”与“向”为同音通假,“辩”与“辨”为形声字通假,平时要注意积累。
3.(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译为:假使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译为: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为: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它。
4.(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2)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3)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地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要注意“丧”“箪”“羹”“蹴”等字词的书写。
5.(1)当前,中学生对古代英雄、革命英雄、动漫、电影英雄了解较多,对当代英雄了解较少。
(2)①召集 召开
②广泛动员学生参与 实现班会活动全覆盖
③把日期写在署名的正下方
(3)示例:同学们,英雄不光是勇武过人、谋略超群、拥有超能力、为人类流血牺牲的人,只要是不怕困难,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人民利益英勇斗争的人,就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解析】(1)本题属于分析柱形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列出的项目,图表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图表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以“中学生了解英雄人物情况的问卷调查”为陈述对象。找到“古代英雄”“革命英雄”“当代英雄”“动漫、电影英雄”项目,通过对数字的比较,可分析出当前中学生对古代英雄、革命英雄、动漫、电影英雄了解较多,而对当代英雄了解较少的结论。
(2)①搭配不当。改为“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即可。②语序不当。改为“要求精心组织好这次主题班会,广泛动员学生参与,实现班会活动全覆盖”。③通知格式错误。署名与日期另起一行,放在通知的右下角。但要分两行写。署名在上,日期在下。
(3)作总结发言。也就是活动结束语。要求:简明。结束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准确。准确的结束语是对活动的主要内容、重点、要点进行总结提示,起着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的作用。有趣。成功有趣的结束语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会“余音绕梁”令人回味,言虽尽而意无穷。如果结束语很平淡,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此题要紧紧抓住“小辉”发言中的“勇武过人,谋略超群”,“小薇”发言中的“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流血牺牲的人民英雄们”等句,总结出什么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1.(1)同时得到
(2)祸患,灾难
(3)丧失
(4)踩踏
(5)停止,放弃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已”:停止,放弃。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患”“丧”在现代汉语中也分别有“祸患,灾难”和“丧失”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
【解析】C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本文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3.(1)对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万钟”:优厚的俸禄。“加”:益处。“乡”:先前,从前。“宫室”:住宅。
4.批判和嘲讽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褒奖,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动机的把握。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文章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乐、见利忘义、失其本心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而在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褒奖,“失其本心”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5.(1)出使。
(2)用、把、拿(任选一个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此题要注意“使”在这里是动词,出使的意思。
6.一会儿,副使清点他投到海里的物品,扔的都是他自己的东西。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词语和句式。如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等,然后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在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有既而、点、检、皆。
7.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理解文意,然后用原文回答。
8.自私自利,聪明反被聪明误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副使”的行为,作出准确的评价即可。
1.(1)接受
(2)杀
(3)后人
(4)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纳:接受。
2.朕 每 将 此 事 以 为 鉴 戒/常 恐 不 逮/为 人 所 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人耻笑。
3.(1)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
(2)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全:保全。耻:羞愧。
4.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围绕这几方面答题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唐太宗治国理政的思想包括: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而秦朝恣意妄为,骄奢淫逸,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行善可以延长福祚,作恶可使国运衰败吗?我又听说桀、纣是帝王,但是凡夫俗子都对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颜回、闵损是普通百姓,但帝王却以他们的言行为荣耀。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惭的。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人耻笑。”
9鱼我所欲也(课时2)
知识
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故不为苟( )得也
死亦我所恶( )
故患有所不辟( )也
一箪( )食
一豆羹( )
蹴( )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 )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不为苟得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
(3)为宫室之美:
(4)一箪食:
(5)蹴尔而与之:
(6)乞人不屑也: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4.辨析下列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③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5.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6.主旨归纳。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证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通过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7.拓展延伸。
1.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2.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3.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参考答案
1.故不为苟(gǒu)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
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xiè)也
2.(1)做
(2)厌恶
(3)因为
(4)指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5)踢着
(6)认为值得做
3.①“辟”通“避”,躲避
②“辩”通“辨”,辨别
③“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④“乡”通“向”,从前
4.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宁愿 )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③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 万 钟于我何加焉(对)
5.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重点
1.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先从正面来讲,又从反面来申述。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先举正面事例,再举反面事例,告诉人们“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4.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5.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运用了道理论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
②运用了事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③运用了比喻论证。鱼与熊掌的比方就是比喻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6.“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7.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你认同这种看法吗?
示例一:这个说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示例二:这个说法没有道理。第一段提出论点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第二段则从正反两个方面摆事实,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先讲道理,再摆事实,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道理和事实分做两段,比较合适。
8.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①运用了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②运用了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③运用了排比。课文通篇皆是排比,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9.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
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在利益面前,要经受住考验,要舍生取义,要有羞恶廉耻之心,不要丧失了人的天性,本心。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慷慨就义;谭嗣同在变法维新失败后,不肯逃亡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也不肯泄露党的机密,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些民族英雄正是从孔孟的学说里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为民族、为祖国、为人民而舍生取义的。
基础训练[来
1.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名 ,字 ,是 时的 家、 家、 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 (人名) 的思想,与之并称为“ ”。有 之称。其思想核心是 , 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2)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 。
(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箪食(dān) 苟得(gǒu) 所恶(wù)
B.蹴尔(cù) 弗得(fé) 富贵不能淫(yín)
C.一豆羹(gēng) 不辟(bì) 贫贱不能移(jiān)
D.不屑(xiāo) 得兼(jiān) 威武不能屈(qū)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者不可得兼( )
(2)故不为苟得也( )
(3)万钟于我何加焉( )
(4)贤者能勿丧耳( )
(5)此之谓失其本心( )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D.乡为身死而不受
5.根据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该加点词的成语。
(1)乞人不屑也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所欲有甚于生者
6.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并简述理由。(标题不超过15个字)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期间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
李克强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李章军提问时说,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一种财富,可以说终生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道德力量。
能力测试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来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
(3)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增强说服力。
B.《孟子》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七篇,二百六十一章。
C.《鱼我所欲也》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是恶的,本文正是从这种理论出发,来论述“舍生取义”的主张的。[
D.孟子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为了“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山东德州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孝文帝立。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勃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下列句子与例句“居顷之”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怅恨久之
C.亲戚畔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下列句子与“善,陈孺子之为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甚矣,汝之不惠!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战于长勺。
3.翻译下面句子。
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
4.简要分析陈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孟子 轲 子舆 战国 思想 教育 散文 孔子 儒家 孔孟 亚圣 “仁” “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理解性默写。文学常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加强积累,才能做到信手拈来,应对自如。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在默背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加以理解和记忆,这样才能准确默写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
2.A
【解析】B项,“弗”读fú。C项,“贱”读jiàn。D项,“屑”读xiè。
3.(1)同时得到
(2)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益处
(4)丢掉
(5)天性,天良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学生应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的含义。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本题中均为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不难作答。
4.C
【解析】A项,“辟”通“避”;B项,“辩”通“辨”;D项,“乡”通“向”。
5.(1)不屑一顾
(2)为非作歹
(3)患难与共
(4)欺人太甚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学生在课下要加强常见成语的积累。本题中加点的词语都很常见,不难写出相关成语。
6.标题:总理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氛围(或:李克强总理非常重视全民阅读)
理由:它强调了总理对读书阅读的高度重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新闻标题。通读新闻,筛选出新闻内容中的主要语句,然后加以提炼概括即可。注意理由的陈述要围绕概括出的标题进行。
1.(1)躲避,避免。
(2)分辨。
(3)停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辟”通“避”,躲避;“辩”通“辨”,分辨。
2.(1)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不丧失罢了。
(2)(对于)高位厚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么)高位厚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万钟”,高位厚禄;“加”,好处;“辩”通“辨”,分辨。
3.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C项表述错误,应为: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
1.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居顷之”中的“之”是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A项,“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之”是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C项,“之”是代词,他;D项,“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故选B。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本题“善,陈孺子之为宰!”和“甚矣,汝之不惠!”都是主谓倒装句。故答案为B。
3.如果每件事都有负责人,那么,您负责什么事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苟、主、者、何”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勤奋好学,公正无私,胸有大志,精明能干。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时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可结合文本中的“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等语句和与孝文帝之间的对话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宰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有田地三十亩,仅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陈伯平常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
  乡里社日,陈平当主持,把肉分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陈家的孩子做主持很好啊!”陈平说:“唉呀,假使让我掌管天下,我也会像分肉这样啊!”
  孝文帝即位后,过了不久,孝文帝接受群臣朝见时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孝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急得汗流浃背,惭愧自己不能回答。于是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人。”皇上说:“主管的人是谁?”陈平说:“陛下如果问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皇上说:“如果各自有主管的人,那么您所主管的是什么事呢?”陈平谢罪说:“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孝文帝这才称赞他答得好。右丞相非常惭愧,出来后责备陈平说:“你平常怎么不告诉我如何回答(皇帝的话呢)!”陈平笑着说:“您身居相位,不知道丞相的职责吗?况且陛下如果问起长安城中盗贼的数目,您也要勉强来对答吗?”这时绛侯知道自己的才能比陈平差远了。过了一会时间,绛侯托病请求免去右丞相的职务,陈平一人独任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