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重点)
2.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难点)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人不可有傲骨,但不可无傲骨。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谈话导入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
检查预习
沈
肃
晰
振
胸
怀
效
租
疑
惑
凡
顾
训
赞
斥
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
得意洋洋 振兴中华 清晰 赞叹 沈阳 租界 沉郁 疑惑不解 训斥 肇事 屈辱 热闹非凡 惩处
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画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句子,并思考: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请小组之间相互朗读课文,和刚才自己读的作对比,把自己易读错的字词作上记号,课后多朗读几遍。
3.再请同学们一起大声的朗读课文,自己纠正刚才读错的音。
初读课文
小组合作讨论:
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精读课文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明自己的心迹,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让他没事不要到租界去玩,这让他疑惑不解。
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话的含义,并明确了自己的志向。
精读理解
找出并汇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中华不振
课时作业
一、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想办法了解它们的意思。
光耀门楣 若有所思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难以忘怀 热闹非凡 大不相同 左顾右盼
二、比一比每组字,想想字的偏旁跟字义有什么关系,再组成词语。
伯( 伯父 ) 妇( 妇女 ) 租( 租界 ) 探( 探亲 )
泊( 停泊 ) 扫( 扫地 ) 组( 组织 ) 深( 深厚 )
今天的你们很棒哟!明天继续加油!!(共28张PPT)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
课时目标
1.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重点)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难点)
第二课时
歌曲导入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
用你的眼睛诉说,
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
真情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
不能多想,不能多问,
真情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神明归还世界,
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
精读课文
魏校长提问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读书的理由或者是 或者是
或者是 周恩来的回答是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情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魏校长询问时周恩来再次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思考与交流: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沈阳。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怎样的?你读出了什么?
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默读课文,概括说说周恩来看到的租界是什么样的?
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中华不振!
想象:当时那位女人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写什么?
理解: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女人训斥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女人”?
这个女 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 ),谁知( )?反而( )。围观的中国人( ),但( ),谁又敢怎样呢?大家只能( )。
朗读体会
中华不振!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资料补充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振兴中华!
课外拓展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后,在同学们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了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了临别赠言是
“愿相会在中华腾飞世界时”。
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 周恩来
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周恩来
1954年日内瓦会议
上的周恩来。第一次亮
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
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
象的精彩。
周
恩
来
最
具
魅
力
的
照
片
1924年黄埔军校的周恩来。
年轻的周恩来帅气的容貌、坚毅的表情倾倒众生。
经典标准照。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 1949—1958 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任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
1973年沉思中的周恩来拍摄者:焦尔乔·洛迪。
很多人对这张照片做了很多方面分析,只有一条是公认无疑的——这张照片是经典中的经典。
历史性的握手!
总理站在那里象青松一样,尼克松飞奔过来和他握手。
总理的食指正指着他的酒窝
(而且是左颊的比较深的酒窝)
总理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微翘尾指,这一张反映了此特点。
1946年 5月3日,南京梅园新村。
周公风采:从容似春、大度如海、坚定自信、英俊潇洒。
喜欢看他的笑,喜欢看他的开怀大笑,
那种爽朗的笑,能感染一切的笑。
1922年,在柏林风华正茂,英俊倜傥。
在跨世纪的新时代,我们的读书目的又是什么呢?
探讨思考
课时作业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 少年 )时代的事情,他深切地体会到( 中华不振 )的含义,他意识到中国必须( 振兴 )的重要意义。在修身课上,同学们踊跃回答魏校长的问题,有的说( 为家父而读书 ),有的说( 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 有志向的人 ),“效”的意思是( 效仿、学习 ),“此生”的意思是( 周恩来 )。
二、联系课文说说,周恩来为什么会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
今天的你们很棒哟!明天继续加油!!